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吕岩威  孙慧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174-178,183
根据产业集群的特征建立产业集群识别的指标体系,运用离差最大化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新疆产业集群的综合指数,并对新疆36个产业进行排序,得出集群水平高和集群水平低的产业。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新疆产业集群进行分类评价,了解各产业在新疆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地位以及各产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识别并选择合适的产业作为产业集群。研究得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两个产业在新疆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其他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之一,动漫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是动漫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对动漫产业集群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产业价值链理论引入到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进而分析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动漫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动漫产业集群内部和外部特征等;其次,分析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培育基础——动漫产业园区型基地;最后,针对中国动漫产业价值链的特点,提出3种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动漫产业集群模式.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动漫产业集群模式符合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下动漫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并且与动漫产业园区型基地的实际情况耦合,是中国动漫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构建意义和文献资料回顾梳理基础上,运用合项思维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产业控制力、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依存度"五因素模型"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和熵权法对产业安全指标进行权重设置,并通过功效系数法定量分析我国产业的产业安全程度的估算值为53.6,处于"临界状态"的结论。指出我国产业安全目前存在较大系统风险,需要从国家战略上提升在产业安全领域的防范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加强产业控制力,降低产业依存度,保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产业安全及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将产业联盟创新优势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在对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内涵、产业联盟分类与创新功能以及产业联盟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技术标准化路径和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并围绕产业联盟创新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要求以及产业创新环境,设计提升路径的选择思路与分布,旨在为发展产业联盟、推动产业自主创新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产业创新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创新的特点和形式,提出了三项管理措施,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最主要靠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中药产业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用产业创新系统思想来指导中药产业发展;中药产业创新的特点决定了中药产业发展应该坚持继承与创新发展战略;产业组织、产业集群、产业链整合等问题可通过积极有效的产业创新政策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选取2007年和2012年两个时间截面,运用产业区位商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进行分析,并借鉴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得出河南的明星产业、金牛产业、问题产业、瘦狗产业和衰退产业,从而判定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9):1-6
以省际面板数据为依据,运用PVAR模型对产业基金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基金对产业升级不具有启动机制但具有加速机制,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又对产业基金形成吸引效应。进一步研究得出,产业基金的适用具有区域异质性:产业落后地区不适宜设立或引入产业基金,但在产业高级化区域适用产业基金加速产业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专利密集型产业的RD绩效评价对我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多种算法联合界定了我国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区分;运用DEA-Malmqusit指数法对2008—2011年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RD绩效变化进行了评价,发现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RD绩效平均增幅低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的RD绩效较之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绩效相对集中,专利密集型产业的RD绩效变化较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绩效变化相对平稳,专利密集型产业中不同类型产业的RD绩效增长的动因不同,并据此提出了有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会展产业生态化:特征、价值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展产业是综合性较强的新兴经济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实现会展产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会展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会展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最佳选择。分析会展产业生态化的基本特征,构建会展产业生态化系统,对会展产业生态化的价值进行明确定位,并提出通过生态化运营管理、政策激励机制、生态化水平评估、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措施来推进会展产业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导致不同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之间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产业融合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突破了林业与其它产业原有的技术、市场和业务边界,使得他们之间的产业边界和产业分工界限日益模糊,从而形成新型林业。随着产业融合越来越普遍,必将导致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的根本变化,最终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产业共性技术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引发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产业关联、示范和外部激励等途径来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础;对于广东而言,必须通过创新解决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整个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3.
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耦合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确定了海陆产业相关指标,并利用耦合评价模型对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耦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海洋产业的发展水平与陆域产业存在一定差距,两大产业间的耦合度为中等水平,产业耦合系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改善浙江省海陆产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指出以往有关产业路径分析文献中以下不足——产业引进和产业承接没有分开,对产业衰落的研究较为简单,对产业扩张的研究不够和存有偏见,对产业维持的研究不够,产业路径研究框架模糊且歧义多,对产业发展路径的整体框架至今没有形成。并在已有文献梳理基础上提出产业活动路径整体演进分析模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框架的海洋产业规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作为创新型的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产业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构建海洋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框架,以期为海洋产业规划提供指导,为产业规划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以辽宁为例,提出辽宁海洋产业创新发展规划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6.
拟从产业组织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回顾与综述,并说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的定义与研究内容,试图寻找产业集群研究的产业组织本源-生态型市场组织与空间组织的融合.虽然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从产业组织角度的研究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以南京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业产业集群案例为研究对象,说明在产业组织视角下,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该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产业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主体、客体和载体构成了产业系统。在现实的产业实践过程中,客体和载体即物的要素日渐凸显,而主体即人的地位和人的价值却有被忽视的倾向。通过对产业主体及其意义的阐述,论证了产业主体在产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产业与产业主体相互异化的现状,提出了尊重产业主体的价值是构建和谐产业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产业集中度度量指标应用于区域性产业时,会导致对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的误判。从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及企业经营模式两个层面界定和揭示区域性产业特征,并构建企业间竞争影响力模型,以判别区域性产业与全国性产业;继而构建了区域性产业集中度度量方法,从而有效度量区域性产业的实际竞争状态,完善了产业集中度度量指标体系及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和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以产业服务为特色的智慧产业园区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产业转移、产业梯度转移的基础理论出发,探讨了江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承接产业转移选择标准、过度优惠政策和承接主体错位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正确处理承接产业转移与建立江西自身产业体系的关系,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选择标准,合理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保证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