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先桥 《中国培训》2005,(10):61-61
我曾同一家超市的培训部主管到卖场员工中进行调研,想了解一下促销员培训后的状况。我来到销售食品的卖场,同一位促销员进行了沟通,我问她:“你知道超市促销员的八不准制度吗?”她说:“我知道”,我说:“你能将前四条背下来吗?”随后她较快的背了下来。她在背诵过程中,我观察到,这位促销员的腰部正好靠在货架上,我问她:“你是否知道不准靠货架的涵义?”令我惊呀的是,她用木讷的表情看着我。我说:“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有规范作用的。”她十分吃力的回答道:“不靠货架能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我问她:“还有呢?”她想了半天…  相似文献   

2.
碧群 《初中生》2003,(30):36-37
一、初次见面是否用Howdoyoudo?除非在正式场合,美国人很少用Howdoyoudo?他们初次见面常常直接报出自己的名和姓,如:JennySmith,FrankYang等,然后再加上一句:Nicetomeetyou.或Nicetoseeyou.如果想表示得更亲切些,可直接报出自己的名字,如Marry,Tina,Steven等。二、接电话时怎样说电话铃响了,美国人拿起电话一般先说句“Hello”,如果对方找的正是他(她),便说:“Speaking.”或“Thisishe/she.”,而不说:“Iam….”如果对方打错了电话,则说:“Sorry,(yougota)wrongnumber.”三、朋友或同事平常见面时常说什么在美国,朋友或同事见面时常…  相似文献   

3.
1994年是甲午海战100周年,冰心先生打春天起就想写文章纪念它。有一次我去看她,一见面她就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说这话的时候,她表情很严肃,绝不是在说笑话,我着实大吃一惊。她这些年,是不写长文章的。她的文章一篇赛着一篇短,差不多都是千字文,最短的才五十几个字。写短文  相似文献   

4.
《人生十六七》2011,(6):1-1
一位帮助美国家庭带孩子的留学生,在人称“儿童的天堂”的美国,所见所闻,令她大开眼界。 我为姓科尔的一对美国夫妇带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老是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吸,我总是把他的手指拔出来。科尔夫人惊讶地说:“怎么了,他并没有妨碍你呀!不要阻止他,让他享受吧。”我很奇怪,我说吮手指不卫生,你不怕孩子染上疾病?  相似文献   

5.
1994年,是甲午海战100周年,冰心先生打春天起就想写文章纪念它。有一次我去看她,一见面她就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说这话的时候,她表情很严肃,绝不是在说笑话,我着实大吃一惊。她这些年,是不写长文章的。她的文章一篇赛着一篇短,差不多都是千字文,最短的才五十几个字。写短文是她近年的一种文学主张。她主张文章要精练,要短小,绝不说废话,没有虚词,要嘎嘣利落脆。这次,居然要有“大作品”,这还了得!冰心先生说她要写甲午海战。现在知道甲午海战实况的人已经很少了,她说她知道得相当多,是她的父亲告诉她的,是她父辈那些海军将领朋友告诉她…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7,(7A):12-12
韩国张炳惠女士讲述自己的故事,她说,和先生结婚后,我成为三个孩子的妈妈,最担心的是与孩子们之间所存在的那种文化方面的疏远感。孩子们生下来就是美国人。对美国文化不熟悉的我,还是一个没养过孩子的新手妈妈,不可能有什么妙方来克服文化方面的疏远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我在中国生活了八年多,也有很多中国的女性朋友,多多少少了解一点儿关于中国家庭的暴力问题。我认为如果家庭出现问题,首先要面对问题,学会沟通,用最有力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武力解决。可能大部分人对美国女人的印象是非常开朗,但美国女人和所有的中国女人一样,非常传统,尤其是对于家庭,自己家庭里面发生任何不好的问题都不愿意说出来。  相似文献   

8.
打工:练出流利口语燕燕刚到美国时,还没开始读书,就在麦当劳做服务员,负责收钱和递送食物给顾客,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一直站着,只有中午半小时休息。有时顾客不多,燕燕往柜台前靠一靠,经理看见后都会严厉地教训她:“别浪费时间,看看哪里少了什么,快补上。”一天站下来,燕燕觉得两条腿好像不是自己的,回到家躺在床上就不想动。但她还是撑了两个月。她说:“我的口语几乎是在这第一份工作中练出来的。”刚开始工作时,燕燕的口语很差,别人听不懂,她也经常听不懂顾客的需要,于是就一遍遍地问其他服务员,“他说什么,他要什么?”然后,她就把单词记…  相似文献   

9.
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我一路问女儿课上学了些什么。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后,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了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她刚5岁,却已经有了美国梦。  相似文献   

10.
教师节     
在教师节里,一位幼儿园老师正在接受孩子们送给她的礼物。 花匠的儿子递上他的礼物,老师摇了摇,轻易地猜了出来。 下一个学生是糖果店老板的女儿,老师把她送的礼物举过头摇了摇,说道:“我敢打赌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是一盒糖果。” 下一个学生是酒店老板的儿子,老师把他送的礼物举过头顶,有液体漏了出来,她用手指沾了一滴漏出来的液体,试了一下味道。 “不是”,小男孩回答,老师又用舌头尝了一滴漏出来的东西,然后问:“是香摈吗?”小男孩又说:“不是”,老师说:“好吧,我放弃了,里面是什么呢?”小男孩说:“是一只小狗。”…  相似文献   

11.
与刘海桥一见面,她就说自己不是一个地道的“海归”,她说,在海外定居过又回国的才是“海归”,她只是在国外呆过两年罢了。  相似文献   

12.
王莉(为了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王莉为化名)是我刚接的新班上一名“特殊”学生。说她“特殊”,既不是说她相貌特殊,也不是说她身份特殊,而是说她在班级的各种表现与众不同。课堂上她纪律松散,从不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课下她打  相似文献   

13.
当莺儿一脸愁容地坐在我的面前时,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只喃喃地说,谁也帮不了她。“也许说出来,心里会舒服些。”我尽可能地温和。“他们都是些虚伪、自私的人。”泪水在她的眼里打转。“你是说你的同学、老师?还是——”我赶紧把纸巾盒递给她。“不,他们对我很好,”她咬了一下嘴唇,“是我曾经最依赖的人——我的爸爸、妈妈。”说完,她的嘴角抽搐了一下,流下泪来,慢慢地向我诉说了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有一天父亲与一位阿姨的亲密交往被莺儿看见了,这使得父亲在她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化为乌有,无法接受这个…  相似文献   

14.
中午,细雨濛濛,同学们都撑着雨伞回家了。戴××同学一个人眼泪汪汪坐在教室里没回家。我问:“戴××,你没带伞吧?”她抽泣着说:“带了,是一把蛮新的伞,可是现在没了。” 听说她丢了伞,我便向教室四周扫视了一遍,发现一把黑色的钢筋弯钩伞静静地靠在教室后墙边。我用手指了指墙角,对小戴说:“那不是你的伞吗?”她摇了摇头,说:“我的伞是绑了红布条的,那不是我的伞。”我说:“你先把这把伞带回去用,下午再问问是谁拿错了  相似文献   

15.
“谢谢”是礼貌用语中的一种。通过它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说一声“谢谢”很容易,但要养成这个好习惯,并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我小时候是一个完全不懂得“谢谢”有多么重要的女孩,只知道一声“谢谢”对自己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五六岁时,我还不会独立做好一件事,哥哥姐姐经常帮助我。我不但没有答谢他们,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这使哥哥姐姐感到失望和无奈。到了一年级,我还是没养成说“谢谢”的好习惯。每当别人帮助了我,我只是对他(她)笑一笑,难得有一次会说声“谢谢”。这声“谢谢”从我口中说出来是多么艰难啊!别人听…  相似文献   

16.
在伦敦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当地的人格外客气。走在路上有人挡住了道路,需要说一声“劳驾您借过”的时候,往往会说“excuseme”,对方通常在让开道路的同时说一声“sorry”。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是—种客套,后来发现这是—种习惯,就好像国人见面要先问问您吃了吗。  相似文献   

17.
走到阳光下     
有个美国富翁杰克,在他51岁那年,把财产全部用完了。他只得又去经营,去赚钱。没多久,他果然又赚了许多钱。他的朋友因此很奇怪,问他:“你的运气为什么总是这样好呢?”杰克回答说:“这不是靠运气,而是我的秘诀。”朋友急切地说:“你的秘诀可以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吗?”杰克笑着说:“当然可  相似文献   

18.
一位青年朋友满肚子不高兴地向笔者诉说美国人没有礼貌,于是笔者问其原因。她说前几天跟一位美国人谈及她到外地旅行的情况,当她谈到一些奇异的风俗时,该美国人对她说:Youdon’tsay!搞得她很不好意思,于是改变了话题,但当她说到最精彩的片段时,美国人又说:Youdon’tsay!所以她认为自己遇上一个非常没有礼貌的美国人。听完她讲的情况,笔者禁不住哑然失笑。我告诉她这位美国人不是没有礼貌,而是很“有礼”。她愕然问原因,笔者指出“Youdon’tsay!”是一句美国人的口头禅,不能照字面解释为“你不要说”…  相似文献   

19.
好友成群     
陈珑不是成龙。如果说写错名字对别人来说是一种侮辱的话,那我很惭愧在见面第一天就“侮辱”了她。还好,她不跟我计较。她不但在名字问题上不跟别人计较,而且似乎什么也不跟别人计较。但她的嘴巴却不饶人,遇到任何事都说:“你小子不想混了。”仿佛在她心中,任何人(不论性别、年龄),都一律平等,一概叫做“小子”。我这个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走路时喜欢把我那“纤纤玉手”架在别人的肩膀上。一般,我的朋友都不会怎么计较,最多也不过是拿一把菜刀来砍我罢了(开个玩笑)。可我只要把手架在陈珑肩上,她一定会说:“爪子拿开。”当…  相似文献   

20.
张桦 《家长》2007,(Z1)
她是我小学时的同学,多年未见,见面后彼此难免要问及家庭和孩子的情况。谁知道一提起孩子,她便掩面而泣,哭得两个肩膀都在颤抖,好久才缓过来,哽咽着对我说:“我是一个失败的家长!儿子小时候挺听话的,可是现在他恨我,再也不听我的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