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至情"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深层文化意蕴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至情"主题的文化意蕴在《牡丹亭》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那么《红楼梦》则是这一主题在小说文体中最高的呈现方式。本文认为,《红楼梦》继承了《牡丹亭》"以情抗礼"的思想理路,而且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梦的表现形式,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梦之悲喜———"至情"主题不同的色彩基调;梦之阴阳虚实———"至情"主题不同的心理与哲学意蕴;梦之归路———"至情"主题不同的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与《红楼梦》以其细致传神的人物塑造、活灵活现的场景描写,真实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市民阶层的人欲横流和物质追求,对明清两代盛行的同性恋风气也作出了生动的展示。《金瓶梅》以因果报应为作品主旨,描写以"欲"、"利"为媒介的同性行为,对同性恋现象表达了深切不满与厌恶;而《红楼梦》则大旨谈"情",对至情的同性恋者更具人文关怀,赞扬真情、深情之人。两本小说有关同性恋现象"欲望"与"至情"的不同表述方式,总体来说都是为了起到劝诫世人、颂扬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所谈的"情"决非世俗之"常情",而是达到一种"痴"的境界,即高纯度的"至情"。这种"至情"被曹雪芹称作"情痴"。标举"情痴"至美,代表了汤显祖、张岱以降明清美学的新思潮。"以痴情抗理""以痴癖矫俗",曹雪芹藉此对"痴"作了美学上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背影》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是表现人间至情——父子之情的感人之作,也是文采熠熠的美文。但由于文章距离时代较远,这篇教师屡次教授屡次催人泪下的文章却不见得能感动得了现代年少不更事的初中生,教师在教学中也常有隔靴搔痒之叹。为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提高学习效果,笔者作了如下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受庄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上,它在文学上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它由《庄子》"至乐无乐"观点出发,阐发了"至情无情,无情大情"的创作主旨。在结构上,同样受《庄子》"始卒若环"递进循环论的影响,构造了大循环下匡套无数小循环的双重循环结构。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更多,尤其以梦境的营造为代表,庄子是梦象文学的创始人,《红楼梦》则以色彩斑斓,意味悠长的梦境,将梦象文学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蓝海正 《现代语文》2011,(4):118-119
有人说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可见《陈情表》一文之感人,语文教科书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目的让学生在精读之后充分感受文章丰富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一、怎样认识《牡丹亭》的反封建主题思想? 《牡丹亭》的反封建主题思想概括地说,即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对主题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宋诗人贺铸的《鹧鸪天》和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同为悼亡诗,同样真挚感人,但二者在表达方式、感情基调方面却有较大不同:《鹧鸪天》通过大量平实朴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悲中有痛;《梦亡妻》则通过引用希腊神话传说和《圣经》典故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颂扬和怀念,悲中有慰。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比较,并试图从文化角度对这种差异做出诠释。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戏剧艺术的代表作,呈现出深邃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强烈的社会批判思想。汤显祖在剧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戏剧形象,以极为浪漫的情怀阐释个性解放的至情理念,传达着社会与民众对自由、生命的渴望与憧憬。汤显祖一方面用宗教方式讲述了一个"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故事,另一方面立足现实,借剧中人物寄托自己文治武功的政治理想,并对封建科举制度予以无情的讽刺和嘲弄。作者通过《牡丹亭》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那些描写真挚爱情的作品。在蒲松龄的笔下,男女之情往往超越了传统文学作品之中的才子佳人、金榜题名或始乱终弃的模式,将建立在相互理解,患难与共基础上的真情、至情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尤其在《娇娜》里,作者所宣染的情感发生了质的升华,她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两性之爱的范畴,而上升到人类的“至情”,赞美了人类的美好情操。本文试通过《娇娜》这篇作品,来看看渗透在其中的蒲松龄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魂去—魂归模式是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常用的经典模式之一,在戏曲中对这一模式的应用以《牡丹亭》为典范。汤显祖受到当时要求人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影响,以"至情"为基点,通过"睡时魂归梦梅边""醒时魂寻梦梅影""死时魂想梦梅事""活时魂牵梦梅魂"作为丽娘心态的发展轨迹,使得杜丽娘的形象更为生动和丰富,这一形象在当时及以后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本体论上,郁达夫是一个“唯真唯美”说的倡导者。他的文学观念的最基本内涵是情绪表现论,认为是不可遏制的情感“逼迫”作家写作,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认为,文学具有宣泄情绪、净化情绪,能为读者作者寻觅知音、为读者提供审美享受的作用,但他否认文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3.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辞世大作。作品中小团圆媳妇等人物形象凸显了最原始的生命本能以及被传统道德规范肆意践踏的生命欲求。同时,萧红还以温情的笔触,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自己美好的孩童时代,表现了她热爱生命、憧憬理想、眷恋亲情的强烈且显明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15.
特定语言生态环境内新闻标题语词整体与一定的审美因素的结合,就体现为新闻标题语词的羡美生态。论文吸取生态学的动态思想、环境思想等,分别从“求新的审美趣味”“仿古情调”“平实美”“另类美”等角度来分析新闻标题语词的羡美生态。  相似文献   

16.
“奴”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蕴涵。古人不仅用它来区分人类社会的尊卑贵贱,而且用自己的主奴观念去建构本是平等的自然界。“奴”字也曾被人们寄寓过美好、爱昵的感情色彩,但从古至今,它还是以表达依附、顺从,被奴役、被鄙视等贬义为主。  相似文献   

17.
《百合花》是在一种温馨而又让人感伤的情感氛围里着力于对美好人性与人情的诗意赞美。本文通过细读,发现《百合花》的叙事策略在文本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把美好人性人情的故事与战争英雄的“传奇”成功地拼接在一起。因而对英雄精神有节制的颂扬与对普通民众情感的真实书写的完美糅合赋予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公文语言要“精炼”、“准确”的度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认识,应从表意、遣词造句、情感诸方面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浩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6-77,87
潘岳的《悼亡诗》在情感表达方面受《诗经》中的《绿衣》《葛生》二诗影响很深。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典型意象,营造物是人非的凄清氛围,表达哀思之情;二是通过写时光的流逝、季节的轮换,表达哀思的连绵不断。  相似文献   

20.
对杜牧《清明》诗旨之理解,历来多有分歧:或为"雨中伤感"说,或为"踏青游春"说,或为"哀悼亲友"说。反复揣摩诗意,则第三说最为切实。诗中所表达的就是诗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定场景中所产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与思想情绪。诗旨主要在于表现生者"行人"对已故之亲友们的沉痛伤悼之怀与深切怀念之情。此诗艺术手法高超,别具形象圆整、叙事曲折、画面丰盈、章法自然之审美价值。后人甚爱此诗,对其采用删缩、变体、仿拟等再度创作之方式,形成一道诗歌接受的亮丽景观。《清明》诗以其思想与艺术的杰出成就,奠定了清明哀悼诗千古绝唱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