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2.
正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读书》杂志坚持和贯彻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和"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媒经典和广大读书人的一面文化旗帜。创刊35年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经营来说,《读书》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甚至可能影响一个时代思潮的走向,而这都与《读书》杂志的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东方杂志》是1949年前存在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刊物,历时44年之久。从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倡导东亚文化到接受新文化运动,刊物虽屡经坎坷。在对《东方杂志》早期选报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编辑人员、刊物宗旨、风格等方面变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近现代期刊与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关系是:一份刊物,其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社会思潮的变幻;着眼于刊物的长远发展,使自己站在舆论的前沿。  相似文献   

4.
由上海市编辑学会和中国编辑学会联署召开的编辑、出版、读书类专业刊物编辑人员座谈会,于11月16—18日在上海举行。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交流办刊思想,座谈办刊经验,旨在提高办刊认识。 会议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编辑、出版、读书类专业刊物在宣传党的路线,党的出版方针政策,交流编辑出版经验,沟通出  相似文献   

5.
《北京晚报》近日连续发表评论家孙郁的专稿——《’93中国文坛一瞥》,作者在评述近几年走俏的“文化散文”时,谈到“以《读书》杂志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人的精神园地,可以说是扭转当代文风的大本营。空洞的、教条的八股文最早在这里销声匿迹。看《读书》是难得的享受,在《读书》影响和启示下,一大批文化散文期刊在去年纷纷创刊。”评论作者还赞扬《读书》等刊物的编辑和作者们,“以颇有历史感和责任感而著称于世。”使读者会感  相似文献   

6.
爱学习、善求知的人,大都有翻阅报刊杂志的习惯。工作之余,坐在办公桌前或家中书室,翻翻报纸,读读杂志,接触各种思想,吸收多种信息,实在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和调节。但当今报刊林林总总,异彩纷呈,办得好的自然不在少数,而数量的激增,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读杂志也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鉴别有选择地进行。文化界谈起当今的文化刊物,曾有南《随笔》北《读书》之说。这说明两刊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这两种刊物,我都喜欢读,而对《读书》更为偏爱。我爱《读书》,一爱它较高的文化品位。每打开一册《读书》杂志,一…  相似文献   

7.
要办好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杂志刊物并非易事,需要有准确的办刊方向以及编辑人员较强的文学素质。编辑作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重要桥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仅要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还要为作者孕育成果展出园地。编辑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期刊质量的好坏,同时也会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文学编辑一定要熟悉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学现状,同时具备一定高度的理论学术素养才可以在约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稿件的时候凸显出刊物的品质,下面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楠 《新闻爱好者》2012,(14):69-70
从1995年《读书》杂志更换主编开始,这份以思想和评论见长的杂志开始走向学术化,1979~1995年的16年,是《读书》杂志的光辉岁月。本文以《读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陈原先生和曾担任11年主编的沈昌文先生的编辑思想为主线,试探析此时期《读书》杂志的编辑思想,以期对当下杂志编辑的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最初知道《图书馆建设》刊物,还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读书期间的1983年,当时的刊名是《黑龙江图书馆》,实际上是这一刊物创刊的第四年。而对《图书馆建设》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还是1988年以后,从这年我在《图书馆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开始做编辑工作,自然对业内期刊尤其  相似文献   

10.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它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本文拟从编辑学的角度对其编辑特色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编辑应是个杂家,编辑质量则是刊物的生命.学术杂志是如此,一般的通俗杂志亦是如此.而对于文化刊物来说,就更需要"杂家"式的编辑.笔者是干编辑工作的,正巧有位朋友在南京某刊物负责一个专栏,因此常常早早地收到朋友带来的样刊.笔者自幼喜好戏剧,该刊有一专栏名"戏剧大舞台",笔者更是期期必看,由此也发现不少问题,而"找魏绛"正是其中的一个败笔.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个性与刊物风格高勇期刊编辑的个性直接影响着刊物的形象、风格乃至生命。在隽永的《读者》、新潮的《女友》、儒雅的《读书》、温馨的《家庭》等风格各异的刊物背后,都有一群个性鲜明的编辑。编辑的个性塑造着刊物的风格,刊物的风格又制约着编辑的个性。其一,编辑...  相似文献   

13.
《读友》杂志是一本新生代的文摘刊物。在编辑过程中,杂志努力开辟“第三种文摘模式”,即淡化文摘杂志“吃现成饭”的痕迹,强化编辑在选稿后的主动性,加大编辑“整合”力度,给“旧稿”赋予一种新形式、新含量、新角度、新思想,依靠刊物的“保鲜”特色在文摘刊物中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4.
苏联苏联新闻工作者的职称没有成文的规定,各报纸、刊物的情况大同小异。报纸和杂志的采编人员职称有记者、评论员、顾问、编辑等。 (一) 记者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都叫记者,而不叫编辑。记者必须是高等学校毕业生,但不一定是新闻系毕业。  相似文献   

15.
台北杂志公会于去年底召开“二十一世纪杂志编辑趋势研讨会”,针对“日本编辑制作公司制度”进行探讨,借重“他山之石”,希望为改善台湾杂志界的体质,突破创意、降低成本等寻找一条出路。 台北杂志公会理事长简志信介绍说,目前日本编辑制作公司已有2000家,部分公司的规模也由最初的2—3人发展到上百人。除统包整本杂志或包下部分项目等形式外,甚至还有由编辑制作公司派出人员到出版社、杂志社上班,成为外聘人员。这种做法,出版社不仅可降低人事、营销费用,也可减少实验新方向、企划新刊物的风险,促进日本出版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17.
友人们往往好奇地问我,美国每年所出新书数目既这么多,书评家究竟怎样挑选新书作评论?书评杂志编辑又怎样邀约某个作家写书评?读书虽然是职业书评家与职业编辑之所好,他们所最伤脑筋的便是每日邮差所带来书籍邮包的众多.新书高高堆积,来不及打发.每一书局通常都备有一个详细名单,列出全国各地凡有书评栏的刊物与编辑的名字.这个名单里也包括著名评论家的地址.一有新书出版,书局就按照它的性质内容,寄与各有关的杂志与  相似文献   

18.
编辑人员读书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良 《出版科学》2000,(3):56-58
为了了解湖北省图书编辑人员的读书情况,湖北省编辑学会于2000年6月进行了一项编辑人员读书情况问卷调查,向17个会员单位发出问卷165份,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回收问卷123份,回收率达74.5%,答卷人员约占全省图书编辑人员的1/4,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在杂志出版工作中,编辑的主要职责是贯彻编辑思想、编辑方针,确保杂志的内容定位、功能定位在刊物上很好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科技刊物的编辑,应当对自己报道的专业有比较系统的掌握。就对国内科技刊物的有关调查来看,编辑人员基本上是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这使他们具备了作为相关科技领域专业编辑的基本素质。但是,任何专业科技编辑的分工都是相对的,无论是综合性刊物、科普读物,还是专业性较强的专科刊物,编辑所兼管的学术方向往往很难单一,这就要求他们在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上进行范围更广的学习,而不是将精力完全投入到某一课题的研讨上去。近年来,虽然有些科技刊物的编辑能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