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的本质的追问,形成“人的本质”思想的萌芽,到近代“人的本质”思想的全面形成,西方“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轨迹记录下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历程,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而只有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也最终实现了“人的衣质”思想的革命性变革,超越了一切旧哲学的人的本质观,真正达到了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认识和理解,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2.
戴建秋 《大观周刊》2012,(30):21-2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借助实践概念工具使得自然从此真正具有了历史的维度,成为了 “历史的自然” 和 “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马克思将人与自然关系考量纳入到了历史实践范畴之中, 将 “人改造自然” 和 “人改造人” 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社会中,作为网络流行语的“人设”应用广泛。通过对符合“人设”现象的溯源,可以发现从体现传统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理想的“人设”到如今以实现利益为中心的“人设”,“人设”的内涵与功能都发生了变化。针对当代明星“人设”、社交“人设”以及被动形成的“人设”在网络空间中的过度虚拟性、大众围观的情绪极端化表达与非理性消费问题,需要呼吁理性的回归,以期在工具属性主导的“人设”狂欢中纳入理念的价值属性,重构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4.
“天地之间是个人”.关键在“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本”.就必须贯彻李瑞环早在十八年前提出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对于落实这“三人”原则,瑞环深刻切实地加以了阐述,他说:“尊重人.就是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理解人.就是要理解每个人的具体处境和个性,承认人们不同的性格、爱好和兴趣。关心人,就是要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忠厚.为人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5.
杨晓强  廖俊清 《新闻世界》2010,(12):146-147
网络以其全球性、个人化、互动性等特性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的传播理念向“把关人”理论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把关人”何去何从。本文从“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出发,考察了在网络时代“把关人”向四种角色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人性与管理     
对人性“善”、“恶”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思想。本文认为,人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人的本性取决于人的需求。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指出了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管理的趋势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思想是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本文分析了“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特点,阐述了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对象 “把关人”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由此开启了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研究。随后,学者对它做了大量研究,传统媒体“把关人”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把关人”理论受到了极大挑战,甚至出现了“无关可把”的呼声;  相似文献   

9.
论文献人     
本文对“文献人”(Documentor)的观念,就认识论和逻辑的角度,分五个层次作了阐述.其要点如次:一、在文献信息工作领域,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作为“幽灵”的理论模型,能将那些出自“狭局观念”的“对象领域”统括为一个新的"聚合型的对象领域"."文献人"就是这种理论模型关键的、必然要派生的观念.二、“文献人”有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对象领域”,有着自己活动方式的特定的科学逻辑,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对科学有序结构的能动认识,这在观念形态上构成了“文献人”源生最基本的范畴条件.三、“文献人”活动的社会价值,是由"文献人"全局性的"合理行为"决定的,其中存有基本要素与控制机制的问题.由于“文献人”的劳动在“活劳动”、“物化劳动”方面有着更为深化的涵义,所以这种劳动绝不是一种单纯追求自身生存的较低层次的人类劳动.四、个体、群体、机构的“文献人”,所若而然的支配“合理行为”的“法”,文献信息的属——信息,保证“文献人”活动的物质,文献信息活动谋求效用的"耗费",文献信息活动的时态、时序、时效,“文献人”及其活动的物质存在形式——空间,以及在上述过程中"文献人"的能动协调作用,构成了"文献人"活动领域的基本要素和控制机制.五、“文献人”观念是“最基本的逻辑细胞”,是理论的“纽结”.对"文献人"界说,可以采用非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与“白马非马”的命题相类,在类间关系上“文献人”和一般意义的“人”并不相同,当然也有别于"经济人"、"自然人"与"法人".以“文献人”为念,可以建立一种有效法则,从而形成对自由流动现象的规范力量.  相似文献   

10.
大众媒介利用其议程设置功能,突出报道某些事件,.影响人们对当下社会热点的认识,从而把“人”变成了“神”,当然,也可以把“神”变回“人”。这种“壮举”在中国足球身上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在文章中确实指名道姓地“骂”过不少人,与之有过干涉的有百人上下,与其论争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可是,他为什么要“骂”人,“骂”了些什么人,“骂”的又是些什么内容,“骂”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12.
戏剧与编剧     
剧作家是尊称,平时被称为编剧。在老戏班子里,编剧被叫做“打本子的”,和服装、化妆、道具一样都是为“角儿”服务的。看戏的人从来不问编剧,只问“谁的戏呀”?这是问“谁演的戏”。被问的人明白,回答的人也明白:“梅先生的”,或答“陈先生的。”没有人说某某编剧的,说了别人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天价婚礼、天阶服装、名车豪宅等的报道占据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不少版面和时段,什么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国富豪排行榜等常常抢人眼球,震人耳膜,实在有些泛滥。笔者不是想要“封杀”这样的报道,只是觉得凡事都要“有度”,超过了“度”容易让人引起误解,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享用“天价食品”、“天价服装”、“名车豪宅”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和“天价”相比,绝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并不高,消费能力毕竟不强。  相似文献   

14.
丹飞 《出版广角》2015,(2):43-46
搞电影的有个雅称是“电影人”,搞电视的可以雅称“电视人”,搞影视都可雅称“影人”.搞传媒的不好简称“媒人”,以“传媒人”冠之即可.一般而论,搞报纸工作的可雅称“报人”.同样,与图书有关,搞出版的雅称“出版人”,搞策划的雅称“策划人”,搞发行的雅称“发行人”,笼而统之,搞图书工作的,雅称“书人”.书人言者,似乎罩着一层光耀夺目的光环,因其作为写作与阅读、冷冰冰的字符与泛着油墨气息图书的中介,让人类结绳记事以来的“铅字崇拜”情结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0,(4):58-58
老婆饼 一个人在沙漠里快要饿死了,这时他捡到了神灯。神灯:“我只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快说吧,我赶时间。”人:“我要老婆……”神灯立刻变出一个美女,然后不屑的说:“都快饿死了还贪图美色!悲!”说完就消失了。人:“……饼”。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2009,(12):27-27
如果说2008年“很黄、很暴力”“叉腰肌”“做俯卧撑”“打酱油”“范跑跑”等网络流行语让人觉得苦涩的话,那么2009年创造了高点击率的网络名词则让人觉得沉重。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16,(3):13-14
过去的一年很不寻常.即便是寻常人,也遇到了很多不寻常的事.“六月股市”惊心动魄,“全面二孩”喜出望外……变革之潮汹涌澎湃,想做一个超然于外的旁观者似乎很难. 在历史的坐标上,2015年注定是一个重要节点.“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已经描绘了未来五年的新愿景.古人说“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但是圣贤们的小康理想在历史上并没有实现过.“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意味着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未来五年被看作事关成败的决胜阶段,习惯谈“总值”和“人均”的人得换脑筋了,经常抱怨“被平均”的人则会看到更多的“补短板”,关系到每个人的大变革正在铺陈.  相似文献   

18.
(1)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提出“数字化虚拟人”计划,并先于其他国家进行研究。“数字化虚拟人”包括“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三个阶段 [1]。1994年美国完成了世界第一个“可视人体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VHP)”数据库 [2]。  相似文献   

19.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媒体创新与党报特色”。我想:九九归一,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得好,“媒体创新”与“党报特色”也就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媒体创新”搞不好,“党报特色”也保持不了。因此我想就新闻队伍的建设——人的问题做一个发言。题目是《“一重三有”论》。  相似文献   

20.
自从港台片打入大陆市场,使人们开了眼界:噢,原来港台片是这种风格——武打、言情、古装戏、生活片。总之,让大陆人多多少少对港台影视有了了解。这的确是件好事。然而也留下了后遗症,问题出在大陆人身上,就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影视歌星们不明不白地动辄就来个“好喜欢”之类的词,让人听着不伦不类不舒服。由于语言习惯等因素,用“好”字来修饰某些事物是港台人的习惯,张口就是什么“好难过”,“好温馨”,“好激动”,“好可爱”,“好厉害”、“好想你”,“好漂亮”,“好美丽”,“好讨厌”,“好……”一类的。以副词“好”来修饰形容词、动词表明一种程度,与之相类似的副词还有“很”、“特别”等。后两个词是大陆人表达的习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