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王尔德童话的悲观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中表现出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态度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也受到王尔德自身经历以及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的影响。这种悲观色彩具有因悲而美的唯美主义特质,在对黑暗现实拷问的同时,也显露出作者意图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卫东丽 《文教资料》2008,(28):225-226
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主要分析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三部长篇小说中的异国形象特点和"他者"与"自我"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作者在自我认同的同时又展示了一种普遍人性,这种文化超越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于“死亡”主题,狄金森既是一个狂热的追求者,同时又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她将千百年来的“死亡”之谜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既不掩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疑虑,同时也展示出对于“永生”和“真与美”的祈盼和追求。诗人的“死亡诗”及其死亡意识,在不断地进行“生与死”的思辨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对生命真谛的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的《受活》运用怪诞的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对生命的本源意义和主人公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描摹和展示。但在反复推演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的同时,又借助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乡村乌托邦图景的巨大诱惑力,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启迪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其间既有苦涩也有幸福,使置身中国广大乡村之外的我们,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受活、以荒诞的心理阅读《受活》时,也会感受到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的模糊映像。  相似文献   

5.
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对现实状貌的展示,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对作家内心世界的表达,其实,没有单纯的展示,也没有单纯的表达.在展示社会现实状貌决定的同时,作家必然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状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评价;在表达内心世界的同时,作家也必然展示了引起内心世界波动的社会现实状貌.  相似文献   

6.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他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学领域中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作家,在当时的美国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都享誉盛名.笔者认为该小说脱离了詹姆斯之前的小说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美国小说中“浪漫传奇”的传统.《一位女士的画像》开创了詹姆斯成熟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形式,其中个体道德成长的过程需要“社会性意识”的培养和对个人主义思想的扬弃.该小说中不仅表现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表现了个人对社会形式形成了自觉的认同.论文就从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中去解读小说中的关于婚姻与自我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日益走向信息化的今天 ,虚拟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而信息时代的道德教育 ,也极有必要且完全可能利用这一方兴未艾的虚拟技术。所谓虚拟 ,是以数字化方式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及其过程的模拟 ,其中也包括在客观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想象力而产生的对于某些非现实的事物的数字化建构。虚拟具有超越现实的品格 ,它不等于现实 ,而是凭借数字化手段对于现实的超越。但人们之所以要以虚拟方式来超越现实 ,其目的又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的需要。因此 ,虚拟虽然不等于现实 ,但它的根却植于现实之中 ,它以现实为基础 ,又反过来为现实服务。近…  相似文献   

8.
个体的生活世界有着内在的局限性 ,在生活世界中 ,人们仅凭经验、常识、传统、习俗、戒律而生存 ,因此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批判和超越 ,使自身走出“无真理的现实”阴影。科学教育能够使人超越生活世界 ,特别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世界 ,但是科学教育在超越生活世界的同时隐含着疏远生活世界的可能。这在现实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有非常明显的症状。为此 ,需要思考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提升和超越  人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 ,既包括内含着昨天的现实的生活 ,也包括潜隐着明天的可能生活 ,既包括日常生活 ,也包括职…  相似文献   

9.
与社会变迁加速形成“文化反哺”类似,网络时代到来后又出现了精神文化变化速度快于物质文化的“反文化堕距”现象.在“反文化堕距”现象的作用下,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压缩在同一时空,人们的社会期望、参照群体都会高于现实的社会地位和所属群体,这种现象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影响尤其明显.通过提出“反文化堕距”的概念,以消费为切入点,探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的角色冲突,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虚拟空间,大学生体验另类角色导致奇异型消费,认同上移而超额消费,参照群体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引起焦虑型消费.在现实空间,大学生是消费的转嫁者、非职业者和学生等角色.虚拟与现实空间不同的角色规范和扮演实践,使大学生产生了角色冲突.在构建平和理性的社会前提下,学校回归公益性,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和撷取能力,才能使他们形成合理的认同,正确地锚定参考群体,使期望与现实基本契合,消除“反文化堕距”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在《谎言的衰朽》中提出了艺术具有独立性,生活和自然不完美、必须经过艺术的加工,生活模仿艺术的三大唯美主义理论;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又提出艺术是道德所无法约束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之理论。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王尔德从强调文化的角度推崇纯艺术(唯美主义),以此作为否定现实、超越现实的手段。唯美主义理论并非如前人所认为的那样遁世消极,而是包含着以审美救赎为主观目的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她的小说不仅具有饱满的感情、科学的理性 ,还具有深刻的哲理 ,饱含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深沉思考 ,放射出思想的光辉 ,震撼人的心灵 ,使人们更加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向往美好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把类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并以之作为人本主义的出发点,从而认为类本质正是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实现自己。所以,费尔巴哈从类出发,就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马克思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且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类是“哲学家眼中”的社会,社会则是类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厚重、深沉为基调,带有明显的荒诞色彩。《受活》借助正文和絮言的巧妙结合,通过受活人"入社、退社"经历以及茅枝婆、柳鹰雀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变迁,从宏观历史叙事和个体生命际遇着眼,具象揭示出生命的本源意义及其在当下语境所面临的困境,对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进行了历史性推演,并以此激活并释放了乡村中国生活中固有的文化基因,从而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作者有意把《受活》作为他艺术上的新起点,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讲述故事,关注人生,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以期更好地反映当代中国丰富、怪诞、复杂的现实,使小说的话语空间变得更为开阔,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深度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关系的基础,人需要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性。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阶段这一现实,因此,必须思考以当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若干因素入手,本着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逐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本质属性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因素,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键、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处于社会急速变革中的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国家政治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新类型民事案件日益涌现,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突现出严重滞后性。当事人因“新类型权利”或“形成中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体现出的诉权称之为“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本文主要研究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概念、特征、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还探讨了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提出、表现及保障。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能为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面对不断新涌现的民事纠纷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希望对未来民事诉讼法在诉权方面的立法修改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一直把概括化、典型化的真实作为艺术的追求,而把自然主义的真实看成是对现实主义的歪曲。但在欧美文学界却与此相反,尤其是20世纪的美国文学,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景象就是"自然主义的持续"和纯自然的真实性。而到了昆德拉那里,他一方面追求卡夫卡"在世界变成的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勘探",以期笔下的人物有更真实的"现在境况",另一方面,他把"虚构"与"真实"相联系,崇尚一种只能凭悟性才能把握的"形而上的真实"。杜拉、韩东也有类似的见解,即把真事写假,假的部分却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山曲儿蕴含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劳动人民许多美好的思想和深刻的智慧。重情义、轻功利、爱真善,在艰难磨砺中顺乎自然心性。以自在的生存方式抗争不幸"生命秩序"是山曲儿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对淳朴、率真等鲜活生命力的张扬和首肯是山曲儿价值取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物欲横流和人际异化的今天,山曲儿以其特有的生命力织入社会生活的网络,这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