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的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概念源自对古希腊术语“Eleutherion epistemon”和古罗马术语“Artes liberales”、“Liberaliter educatione”的翻译,但这个术语本身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或变迁.当英国人在16、17世纪通过翻译创造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这个概念时,自由人/奴隶之间的两分法被绅士阶层/非绅士阶层之间的两分法所取代,liberal的语义也从“适合于自由人的”转向“适合于绅士的”;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概念又增加了一层新的语义,意指“非专业的教育”,博雅教育概念逐渐与新出现的通识教育概念合流;从19世纪末开始,博雅教育从针对绅士阶层的教育变成了对所有公民的通识性教育,并日益和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勾连在一起,liberal的语义也从博雅转向了自由,博雅教育变成了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2.
美国顶尖大学"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概念既相通亦相异,前者凸显一种教育理念,而后则表征为此种理念的实践方式,其通识教育的重要旨归在于"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的培养与"智识能力"(intellectual capacity)的塑造,因而美国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不仅囊括一系列通识课程,还包含一系列符应通识教育理念的课外教育活动,并极为重视写作训练与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Genera or liberal education)系指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实施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思想反对大学一味迎合社会暂时的或短期的需要,过分强调专业化和取消专业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出现了对通识教育的两种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4.
"自由教育"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即奴隶主贵族)所应享受的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美国,"自由教育"也称为通识教育,指的是那些旨在提供通识教育和发展智育能力的大学或学院提供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又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英国的纽曼,都倡导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注重培养一种探索求知与优雅高尚的心智。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教育日益承担起为社会和经济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专业化的教育(specialized educa- tion)遂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总体性特征。在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工业和经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面对美国这种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实践,有识之士在19世纪初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思想,借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从20世纪中叶以来,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在美国不断丰富,形成特色。中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借鉴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高等教育传统。这一传统延续了约30年之久,可谓影响深远。近十余年来,关于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或者文化素质教育的讨论,其实就是对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大学通过课程改革,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以摆脱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具通识的人才。通识教育对于大学事关重大,涉及到整个大学培养的理念与目标,值得深入讨论,以达成共识。特别是目前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常常较少关注专业教育。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尤其需要注意。有鉴于此,我们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列为本期专题研究的主题。我们希望,本期刊登的专题文章能够推动我国关于通识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进而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种种尝试与改革。  相似文献   

6.
孙宇 《考试周刊》2015,(1):150-151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继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在19世纪初第一次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讨论和研究。通识教育是指一种教育理念,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的办学理念。它重在"育"而不在"教",它是一种人文性教育,超越了一切功利性和实用性。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件"物品"。因此,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被视为“无用之学”的通识教育,在开启心智、激发智慧,为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增进社会的整体进步方面,有着专业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中的功利主义的泛滥,在我国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工具化、课程设置碎片化、师资匮乏、管理缺位等诸多问题。为化解这一困境,独立学院应当在意识上树立大通识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定位上明确以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在管理上走专业化道路、在教学形式上引进优质网络课程以拓展课堂。通过这些举措,挖掘并实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传统自由教育的现代版本,传统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其社会基础是雅典公民与奴隶的二分,其哲学基础是理性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分。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和民主运动的推动下,精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自由教育演变为平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在美国,通识教育的任务是以“美国文化”凝聚国民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维护美国制度和文化。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应定位为大学公民教育,培养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公民。一些人主张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恢复自由教育传统,有悖于我国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源于古代西方自由教育,是一种博雅素质教育,旨在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上都存在问题,为了加强通识教育,有必要设立通识教育的实施机构,改善课程设置,并提高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0.
焦炜 《当代教育科学》2012,(3):17-19,56
现代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领域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推行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以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兰州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的通识课程数量少、所占学分比例低、课程知识领域分布狭窄、通识选修课供需矛盾突出、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在实践中亦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高职院校应首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突出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通识教育功能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约翰.亨利.纽曼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神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名著《大学的理想》一书,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书中,纽曼通过对大学的性质、目的、功能的经典阐述,展示了其自由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虽然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有其局限性,但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由教育三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思想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对西方数千年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介绍自由教育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化,分析了自由教育思想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概括了今天自由教育理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就自由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英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崇尚人文主义传统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通识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交互式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形式为一体的通识教育样式。聚焦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识教育已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择。英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构建符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高校教师通识教育能力;实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百年老校南京市小西湖小学传承"普育"的办学历史,立足于普育价值的引领,从儿童出发,以"发现儿童"为思想方式,以"教育即生长"为哲学立场,以"引领儿童"为教育策略,构建了学校文化办学体系。将学校的整体文化以独特的德育交互空间、课堂学习生活、身边课程群、环境文化建设、教师文化自觉等五条路径为载体建构,以期实现以学生"享受童年"为解读方式的办学愿景。  相似文献   

16.
A previous study has justified the idea that a politically liberal conception of formal education can be applied in a developing democracy if such a society has reached a narrow overlapping consensus on its education system or modifies its education system from a minimally coercive perspective. This study further consider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how to determine such an educational account’s curriculum elements. In this sense,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on determining some core curriculum elements of a politically liberal conception of formal education, while focusing its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democracies.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国家和政府高瞻远瞩,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框架下,新课程标准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与目标,突出了思想性和发展性;二是围绕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把健全人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首位,设置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学内容;三是围绕教学活动与评价,强化了活动作为主要路径,要结合多主体(教师、学生、专家)评价促成育人效果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开设心理健康国家课程和地方专门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活动等,这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该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注重学生发展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对高师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就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存在主要问题、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复旦大学始终对通识教育进行着积极的探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自2006年推出以来,发生了诸如课程量、开课院系分布以及主讲教师职称等多方面的变化。核心课程实施六年来,有"得"也有"失",一方面增强了师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突出了课程内容的经典性,有别于传统的公共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课程理念上出现了"混乱",课程量上的不足难以确保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课程内容缺乏跨学科性,课程评价向"学分制"妥协,课程实施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20.
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高等教育素有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传统,而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古典先驱。从公元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思想到19世纪初有识之士倡导通识教育,在长达1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自由教育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其概念内涵发生着演变。19世纪初以来,自由教育开始向通识教育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是对自由教育的全盘否定。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