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贵州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贵阳中心区)(1∶250000)成果,对贵阳中心区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贵阳中心区表层、中层和深层土壤全碳密度平均值分别0.68×10~4t/km~2、2.22×10~4t/km~2、3.15×10~4t/km~2,高于四川、湖南等其他省区,全碳储量分别为0.16×10~9t、0.53×10~9t、0.76×10~9t;(2)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有机碳储量占全碳储量约90%,表明有机碳极为丰富,土地较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3)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生态系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4)区内(0~1.8 m)无机碳密度平均值为0.31×10~4t/km~2,无机碳储量为0.08×10~9t,仅占总碳量的10%.研究成果可为碳循环研究、生态环境影响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7,(5):127-130
通过对桉树(Eucalyptus spp.)、大叶栎(Castanopsis fiss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进行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研究,探讨3种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桉树、大叶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密度分别为1.17 g/㎝3、0.91 g/㎝3、1.61 g/㎝3,土壤孔隙度分别为56.04%、65.66%、39.43%;土壤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疏松程度表现为大叶栎人工林>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桉树、大叶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总体表现为大叶栎人工林>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3.
细根(直径<2 mm)是植物根系系统的重要组分,影响植物体本身的生长和发育.本文以中亚热带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工和天然两种起源林分1~5级细根的形态指标(比根长、根长密度、直径、根数)、生物量和碳氮含量变化和差异.研究结果显示:Ⅰ不同起源的杉木林细根直径、生物量和碳(C)含量都随着不同序级的增加而增加.Ⅱ人工与天然杉木林1~5根序细根生物量差异显著;不同土层人工林与天然林各根序细根生物量差异显著.Ⅲ各根序细根直径大小表现为人工杉木林大于天然林,人工林1~2级细根的直径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天然林表现为1~3级.Ⅳ人工林与天然林低根序级(1、2、3级)比根长、根长密度和根数差异显著;不同土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机场建设属点状型工程且具有扰动面积大等特点,开展水土流失实地监测存在诸多困难.本文以赣州黄金机场扩建工程为例,通过选择各防治分区汇水出口作为监测点,于降雨期间测定各出口地表径流流速和流量,采用浊度仪测定径流携带的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表明:2018年,项目区产生径流87.3万m3、径流系数为0.89;项目区因扰动地表等建设活动产生土壤流失1,524.8 t、侵蚀模数为2,609.1 t km3、径流系数为0.89;项目区因扰动地表等建设活动产生土壤流失1,524.8 t、侵蚀模数为2,609.1 t km(-2)a(-2)a(-1).以地表径流汇集出口作为监测点并采用相应的观测方法,对监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与RS的皖江城市带LUCC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陆地植被碳循环的重要因子之一.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遥感和气象等数据,并采用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植被枯损模型估算了皖江城市带植被的固碳密度,分析了2001-2010年皖江城市带LUCC所引起的植被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使得植被生态系统碳库储量减少了3.55×105t.具体表现在:林地碳储量增加了1.42×105t,耕地碳储量减少了4.87×105t,草地碳储量减少了104t.皖江城市带各种植被类型中,有林地的固碳潜力最大,为437 g/m2;其次是耕地,为326 g/m2;草地最小,为218 g/m2.LUCC导致的耕地和草地减少,是皖江城市带植被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草海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与来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草海湿地这一典型高原湖泊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7个表层沉积物和3根代表性湖区沉积物柱芯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碳δ(13)C及C/N值,探讨了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和三个重点湖区不同深度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利用有机碳δ(13)C及C/N值,探讨了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和三个重点湖区不同深度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利用有机碳δ(13)C和C/N值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δ(13)C和C/N值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δ(13)C和C/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86%(13)C和C/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86%34.85%,-28.49%34.85%,-28.49%-18.19%,7.36-18.19%,7.3611.12;表层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藻类生产和沉水植物,沉水植物贡献率为49.7%,藻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为48.8%,而陆源输入只对东部湖区有较小影响;东部湖区上部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藻类,底部受到藻类生长、陆源输入及沉水植物共同影响,湖心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藻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红美、红玉、PM05、CH38、Min20、A160这6个彩色马铃薯品种(系)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梯度的钾肥用量处理,分别为不施钾肥(CK),施钾肥100 kg/hm2(T1),施钾肥200 kg/hm2(T2),施钾肥300 kg/hm2(T3),每次处理4次重复,通过对不同施钾量处理下各品种的块茎产量、商品薯率、干物质积累量、钾含量测定、钾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明确了各彩色马铃薯品种(系)的最佳钾肥用量,为彩色马铃薯品种在呼伦贝尔岭西地区栽培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生态化对于提升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与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以清流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2021年该县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对其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当量因子法与线性规划模型,分别对清流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与优化,确定该县生态系统最大服务价值情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2015-2021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以上,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70.74hm2和325.06hm2;(2)2015-2021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减少2580.67万元,其子指标估算价值依次为: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体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原材料生产>提供美学景观>废物处理>食物生产;(3)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最大的情境下,2030年清流县林地面积较2021年增加0.13%,园地、其他农用地和难利用地分别减少3.84%、1.51%和0...  相似文献   

9.
<正>一、单一溶液型例1 H_2SO_3是二元弱酸,NaHSO3溶液呈酸性。在0.1mol·L(-1)NaHSO_3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c(HSO_3(-1)NaHSO_3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c(HSO_3-)>c(SO_3-)>c(SO_3(2-))>c(H_2SO_3)B.c(Na(2-))>c(H_2SO_3)B.c(Na+)=c(HSO_3+)=c(HSO_3-)+2c(SO_3-)+2c(SO_3(2-))+c(H_2SO_3)C.c(Na(2-))+c(H_2SO_3)C.c(Na+)=c(HSO_3+)=c(HSO_3-)>c(H-)>c(H+)>c(OH+)>c(OH-)D.c(Na-)D.c(Na+)+c(H+)+c(H+)=c(HSO_3+)=c(HSO_3-)+c(OH-)+c(OH-)+c(SO_3-)+c(SO_3(2-))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为研究区,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离子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10 cm土层中平均盐分含量为5.413 g·kg-1,占整个土层盐分含量的42.5%,土壤盐分表聚现象明显;(2)垂直方向上土壤含盐量在010 cm土层中平均盐分含量为5.413 g·kg-1,占整个土层盐分含量的42.5%,土壤盐分表聚现象明显;(2)垂直方向上土壤含盐量在010 cm土层变异系数为1.012,属于强变异程度,其它深度土壤盐分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3)通过相关性分析,该区域土壤盐分组成以硫酸盐和氯化物为主.在010 cm土层变异系数为1.012,属于强变异程度,其它深度土壤盐分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3)通过相关性分析,该区域土壤盐分组成以硫酸盐和氯化物为主.在010 cm土层中SO2-4和Na++K+的相关系数为0.955;在1010 cm土层中SO2-4和Na++K+的相关系数为0.955;在1050 cm土层中CL-与Na++K+相关系数为0.970;(4)通过对影响土壤盐渍化主导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土壤含盐量、Na++K+、SO2-4及CL-是表征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盐渍化主要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