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已经56岁了,最大的爱好就是乒乓球。我爱看比赛,自己也爱打两下,虽然水平有点业余,但也在聊城市举办的“科霸杯乒乓球比赛”中获得过名次,和年轻人混在一起打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挺满足了。  相似文献   

2.
谈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启蒙训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少儿乒乓球启蒙训练应遵循的方法:1、遵‘循少儿心理特点,培养启蒙运动兴趣;2、扎实打牢启蒙基础;3、“宏”、“微”结合,周密安排训练计划;4、循序渐进,增强对抗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志文 《乒乓世界》2005,(5):117-117
我是一名业余怪球手,人称“刁无锡”,从12岁开始打乒乓球.迄今已有69个年头了,曾代表过山东邮电系统、山东省直机关等参加过全国老年乒乓球比赛及国际乒乓球“元老杯”比赛,均获得较好的成绩。由于长期在写字台前弯着腰工作,我患了职业颈椎病,晚年加重成了颈椎粘连.造成供血困难,为防止意外,遵照医嘱,我只能告别酷爱一辈子的乒乓球。2004年山东省“寿星杯”乒乓球比赛是我一生中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乒乓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许多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真正迷上乒乓球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为抢球台连饭也顾不上吃,因为某个际遇巧合参加了乒乓新团,又缘于乒乓球而结交了一群“死党”,而这些,是你我都曾有过的大学乒乓生活,本文作者大学时是学校乒坛的活跃分子,他讲述了自己对那段时光的深深眷恋之情,谨以此文,献给曾在大学,正在大学的乒乓球迷们。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3,(8):i006-i006
“乒乓球有多重?”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当爸爸说要做我的乒乓球“教练”,我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从小体弱,总是以医院为家,爸妈视我的身体为最头痛的事!这大概是爸爸要我学球的主要原因吧。“太重的话我可不打!”我平生最恨的事莫过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打乒乓球的? 胡金波:第一次接触乒乓球还是在上学的时候,大概是1980年左右,真正开始打,是在1995年了,当时我在南京农业大学任副书记,第一次参加了我们江苏省的“校长杯”乒乓球比赛,之后就没有间断过。  相似文献   

7.
排球故事     
我是一个喜爱运动的人,尤其喜爱那些一网之隔的体育项目:乒乓球、羽毛球,自然还有排球,都极喜欢,且水平不俗。可以证明“水平不俗”的具体事例:乒乓球得过一个炮兵团的冠军,这虽是二十多年前的战绩,近况却也不坏,在今年春节举行的中国作协机关乒乓球比赛中,我力战群雄,再次获得了男单冠军,现在奖杯赫然放在我的办公室,能证明我二十年前战果不虚。乒乓球水平,仅只是“县团级”,感觉再好也不行,相反倒是另外两项:羽毛球与排球,都充当过一个步兵师的代表队成员——“地师级”水平,还过得去。二十年前一个步兵师,且是驻扎在…  相似文献   

8.
梁慧敏 《乒乓世界》2005,(12):44-47
“我打球的时候.虽然36届世乒赛我们团体最后赢了.打了翻身仗,可我输了两场.总归有点遗憾。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乒乓球上的智商还比较高。通过自己的手实现目标是一种享受,而做教练.让另一个人实现目标.更能体现你的智商.对乒乓球的理解以及业务能力.这是一种更大的享受和满足。”施之皓说。  相似文献   

9.
斥鲤     
肖文厚 《中国钓鱼》2006,(12):29-29
野钓离不开打窝器。剪一段自行车内胎,一端塞入一个乒乓球,一个上翻式打窝器就做成了。我周围的钓友几乎都用这种简单易做的打窝器。但在使用中我发现这种打窝器还有缺点:当把打窝器送入钓点,打窝器“翻跟斗”比较困难,要反复抖动几次竿梢才能使打窝器翻转,窝食才能流下去。抖动的过程,不但造成喂窝点不准确,而且反复抖动打窝器,特别是补窝时,还可能惊走窝内之鱼。怎么办?我采取了两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就解决了。一个方法是,在靠近乒乓球周围的车胎上剪几个小洞,洞的大小以不漏窝食为限,能透空气就行。这样打窝器上部的空气排出顺畅,打窝器极易“翻跟斗”,一下就能把窝食注入窝点。第二个方法是,在打窝器口部的车胎上拴一个合适重量的铅坠或螺帽,使口部重量增加,打窝器可以自动翻转。以上两种方法采取任何一种都可以,钓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0.
偏爱国梁     
屈指算来,对国梁的关注已经有十二、三年了,是从他学打“直拍横打”的时候开始的。 当时我在《中国体育报》负责乒乓球项目,在报道中对“直拍横打”的倾斜更多地缘于责任,国家体委的机关报应该有义务向基层传递新技术,鼓励新打法。 1990年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国梁打得不好,球板背面的胶皮粘了撕,撕了粘,国家队和八一队教练的意见也不太统一。在此后两年的冬训报道中,我都特意单独成篇写过“直拍横打”,把这项新技术取得的点滴进步告诉大家。 刘国梁在1992年的中国公开赛一举成名,在成都,我房间里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各路记者纷纷向我打探刘国梁的来路。大概唯独我没有对刘国梁当时取得的成绩大肆渲染,我给报社的老总打电话说,别怪我漏新闻,我们对“直拍横打”已经报道得很多了。刘国梁才16岁,赞扬太多,可能会使他头脑发热,对他的成长不利。  相似文献   

11.
鲍春来:我爸爸特喜欢乒乓球!汤姆斯杯男团冠军成员,世界锦标赛男单亚军 小时候我爸爸特喜欢乒乓球.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乒乓球。他上班在单位打,不上班就在家里打,有时候还会参加一些业余比赛。我经常跟他一起玩.经常玩可能自己就喜欢了吧。我8岁之前,一直在打乒乓球。家里没有球台,我们就拿个饭桌打比赛,一般都是我爸爸赢。后来家里搬家,就用了以前的一个书桌架了个台子,当乒乓球台打。  相似文献   

12.
叶楠  宗河 《新体育》2003,(5):3-3
乔红从没大“红”过,尽管很多关键时刻,都是她出场救火;王楠从没这么“难”过,幸好最困惑的日子里,有师姐悉心点拨。当年,乔红悄悄地离去,不留丝毫牵扯;如今,乔红静静地归来,只因真情难舍。重情重义,甘于平淡的她总显出不平凡的本色。 友谊价更高 没有人想到乔红会重返国家队,成为王楠的教练;就像当初没人料到她会说“不做教练。和乒乓球打了20多年交道,够了” 一样。熟悉她的朋友说,乔红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如果只为自己,她肯定不愿再卷进激烈的竞技风波。她常说“知足常乐”,她喜欢过一种平淡的生活。 退…  相似文献   

13.
陈思婧 《乒乓世界》2009,(12):147-147
“大家打起精神,今天的对手年龄比你们大,也许动作没你们标;隹,但对球很熟,打得非常好……”清早,一辆从北京顺义驶向和平街的班车上,杨镇一中的乒乓球老师曾令欣正在教导她的小队员们,他们要去参加在和平街乒乓球社区举办的比赛。  相似文献   

14.
美好的回忆     
刚上中学,我就成了乒乓球迷。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之后,我这个住校的中学生对乒乓球迷到了几乎“疯”的程度,只要不上课,我就泡在乒乓球室里,中午打了饭端着碗就去球室里排队,因打球听不见上课铃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同班同学柴慈钢是我的乒乓“战友”,  相似文献   

15.
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独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乒乓球运动员的形态、素质选材。各个项目的选材都有形态上的模式和素质标准,选材模式和标准是由各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乒乓球也不例外,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取得过不少冠军。如“足智多谋”的徐寅生、“凶猛如虎”的庄则栋、“人高马大”的郗恩庭、“矮小顽强”的郭跃华、“穷凶极恶”的蔡振华、“矫健如燕”的郑敏之、“五短身材“的倪夏莲都是世界冠军。尤其邓亚萍取得的成绩是空前的,是世界上惟一一位取得大满贯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以上事实说明一个问题,乒乓球运动员的选材不是一个选材模式,不同的打法有不同的选材模式。一般来讲,弧圈型的身材要匀称、高大、强壮;削球型的要求身材匀称、较高、四肢较长;快攻形的要求身材匀称。依此原则建议可以用下列方法作初级选材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宋斐 《乒乓世界》2005,(9):32-34
她并不爱打乒乓球.因为在她看来.自己更适合去做生意.她有着极佳的把握机遇和风险投资的能力;她爱美,以至于一度被认为在八十年代“领导了中国女队的流行潮流”;她战功卓越.征战乒坛十年.四获世乒赛冠军,她的高抛发球和反手推挡几乎成为了标志性的技术动作;她其实很脆弱,“汉城奥运会名单风波”让她不得不找了个理由西去意大利。十年之间与中国乒乓界彻底隔绝;她骨子里非常好胜,在亚平宁半岛上.她当过教练,做过玩具外贸,经营过中餐馆.因为她想证明自己在乒乓球之外的价值;她37岁时,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为了他,她可以放弃一切;在兜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她终于回归到了乒乓球这个圆点上,她放弃了意大利的永久居留权.出任八—乒乓球队代理大队长一职。  相似文献   

17.
蒋兆兆 《乒乓世界》2008,(1):154-154
我今年66岁,打了60年乒乓球,对国球可谓是“一往情深”。现在是浙江省绍兴县老年体协乒乓分会会长,平时在轻纺城搞纺织品分析、设计工作。除了打球,还喜欢写一些比赛赛况,记录下当时的心情。今年赛场上发生了两件让我兴奋的事,从此更加坚定了我体会乒乓乐趣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感谢乒乓     
《乒乓世界》2008,(11):146-146
Lixiang:从张怡宁第一次打世乒赛开始.我不仅认识了她,也爱上了乒乓球。虽然我球技不高。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乒乓球的热情,每个月底是我最开心的一刻,因为会有一本名叫《乒乓世界》的书陪我分享着国手们的喜怒哀乐。欣赏这些的同时,乒乓球也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学着刻苦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  相似文献   

19.
李美多 《乒乓世界》2008,(12):62-65
再次见到姚振绪已是深秋,他左手叉腰走出体育医院,步履略显蹒跚。由于腰伤,从背后看去,走路时他的身体变成了“右括弧”。难以想象作为北京奥组委乒乓球竞赛主任和北京大学体育馆常务副主任,奥运会和残奥会时,在北大乒乓球馆他是如何不知疲倦、健步如飞的。“我这腰是睡觉睡的,残奥会完后我终于有时间补觉了,结果一超过8小时,腰就疼。我就没有享福的命。”姚振绪捂着腰自嘲道。赛时他每天只睡3到4个小时,残奥会后1人整整瘦了一图。“掉了15斤肉”。姚振绪和他的场馆园队“玩命”的结果是: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赛场内外,没有发生一起因为赛事组织造或的意外事件。来自国内外的好评如潮,“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赛事,堪称典范。”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比赛,共产生多少纪录?奥运会历史上第—次打团体赛,单打人数历届最多,比赛单元历届最多,电视转播率历届最高,收视率历届最高,票房历届最高,体育展示历史第一次……然而,在这些纪录背后的故事,并非我们看到的和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  相似文献   

20.
京郊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体育活动紧跟着也火起来。前不久落幕的朝阳区农民乒乓球比赛,来广营乡乒乓球队取得团体第二、个人第二的好成绩。这个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好,与本乡的农民企业家、开源公司总经理李殿义的支持和参与紧密相关。在一次乒乓球座谈会上,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问李殿义:“爱到你那里打乒乓球的人都是什么地方来的?”李殿义回答:“北半城的人都去。”“够红火的。抽时间,我也到你那里去打打。”徐寅生很高兴地说。在座的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