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以国家队和赛艇优势省队运动员为测试对象,总结分析我国精英女子赛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特点。方法:27名运动员参与本研究,利用"BioRow Tel"系统测试五种桨频(20、24、28、32、36桨/分)下的划桨技术,测试参数包括划桨节奏、桨叶轨迹、桨力特征等。结果:拉桨时间百分比随桨频的提高显著提高;入水角、出水角和划幅在中低桨频下非常稳定,但在接近比赛桨频时显著下降;抓水打滑和出水打滑均随桨频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桨力相关的参数对桨频的变化相对不敏感。结论:我国运动员较为注重桨叶入水和拉桨前段,表现出的技术较好,而在拉桨后段特别是桨叶出水阶段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大;临近比赛桨频时的技术同中低桨频时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训练中要解决好拉桨后段和桨叶出水的问题,并注重提高运动员在比赛桨频时的划桨技术。  相似文献   

2.
选取湖北赛艇队男子公开级3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奥地利WEBA sport公司的Rower Expert Light 赛艇实船测试系统对三名男子公开级赛艇选手进行单人双桨实船划桨测试.测试发现:随着桨频的增加,拉桨时间、推桨时间、单次划桨时间以及推拉比都在减小,而推拉比的减少意味着推桨所需时间减少得更快.拉桨的力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被测试的3名运动员都是左手拉力大于右手拉力.拉桨最大力产生时桨叶的位置会逐渐靠近运动员身后,相应的最大力产生的时间会提前.运动员左右手拉力的不平衡以及最大力产生的位置不一致都会影响到赛艇的航向.转桨角的变化幅度不大,但在四种桨频下,3名运动员的入水角都大于出水角.3名运动员的左转桨角比右转桨角大,意味着3名运动员左手桨叶的划幅比右桨大.  相似文献   

3.
国际大赛中男女皮艇运动员划桨节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现场摄影法,比较世界杯赛中男女皮艇运动员的桨频和划桨节奏。结果显示:男桨手左右两侧的桨频比较和女桨手左右两侧的桨频比较均无差异;大赛中实际应用时两侧计算桨频无差异。动作节奏上.男桨手左右两侧和女桨手右侧无差异;只有女桨手左侧与前三者有差异,可能是女子两侧专项素质发展及技术完善的同步性不如男子。男桨手提高桨频可能靠减少回桨时间而女桨手靠减少拉桨时间获得;高桨频时男桨手容易保持水中效果而女桨手容易丢失效果。  相似文献   

4.
赛艇运动中拉桨阶段的桨力曲线反映了运动员的发力特征,是专项竞技能力诊断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队的测试实例,对不同艇种、不同桨位的桨力曲线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对赛艇项目进行系列测试(桨频:35桨/min),结合专项认为专项技术较好的多人艇运动员大多采用A型;双人单桨项目中.领桨手倾向于采用A型桨力-时间曲线,一号位桨手倾向于采用B型桨力-时间曲线。不同桨频下的桨力-时间曲线特征可作为训练效果的评估依据,低桨频训练必须保持合理的拉桨速度和拉桨力量。  相似文献   

5.
我们利用全国1991年赛艇锦标赛机会对参加比赛的部分省市运动员在赛艇测功仪做了测试,把运动员测试结果与优秀运动员标准技术指标做了对照比较,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1 赛艇测功仪在赛艇测功仪上,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定时测验,并通过计算机采集显示打印划船过程中运动参数,如:功率(w),桨入水角(θ_(?)),桨出水角(θ_g),桨频(S_f)和桨柄速度等。由此诊断赛艇运动员的技术,给教练员指导训练、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注重每桨划船效果"训练思想科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琴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08-309
介绍了"注重每桨划船效果"训练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探讨了这一训练思想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及内涵,对水下拉桨速度、桨叶入水深度、拉桨幅度、保护动力、节奏、技术动作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思想在划船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女子赛艇运动员赛前强化训练中某些激素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双、多人艇不同桨位运动员的训练强度。结果显示,大负荷训练使运动员的T、C和GH逐步发生变化,但变化的时间和方向不同。提示,T、C及GH是赛艇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有效指标。双、多人艇不同桨位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强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随训练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长时间的双、多人艇训练会对领桨手的耐力及跟桨手的速度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借鉴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应用BioRow赛艇技术测试分析系统对里约奥运会奖牌获得者段静莉划桨技术动作特征进行分析,提供相应技术参数供参考。方法:通过实船测试获得段静莉各个划桨阶段的技术参数,从桨叶控制技术、划桨风格和艇速及艇加速度三方面对段静莉的划桨技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论:(1)段静莉的拉桨阶段的桨叶控制有待提高,特别是桨叶入水打滑角度和桨叶出水打滑角度均偏大,桨叶入水深,不利于拉桨后期做功效率;(2)段静莉回桨阶段桨叶控制技术良好,桨叶轨迹稳定性较良好,桨叶高度适中;(3)段静莉的划桨风格属于“卢森博格”的中发力模式;(4)艇速及艇加速度是评价运动员划桨技术简单直接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德国SIMI°Motion7.50运动分析系统对2007年世界锦标赛赛艇女子单人双桨运动员途中划技术进行二维录像解析,探讨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发现,一桨周期内,由于运动员身体前倾程度以及桨叶入水角度不一,运动员间以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差异较大。运动员拉桨初期注重腿部推蹬,躯干不能过早伸展;拉桨后期要求躯干至上肢关节协调发力。回桨阶段运动员肩肘关节和躯干最大角速度几乎同时达到,上肢关节衔接技术要求较高,腿部处于放松状态,不参与发力。躯干在整个回桨过程中基本保持匀速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木文论述了划船运动一桨中多点速度、功率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用SF一2船速桨频测量仪给予实验验证.对皮、划、赛艇运动员进行实时监测和技术诊断,为桨手在水上实施定成、定(变)频、定(变)速训练、控制有氧无氧能力训练、技战术分析及改进效果的验证等,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利用赛艇实船测试系统对男子轻量级赛艇选手进行单人双桨实船划桨测试.测试发现:随着桨频的增加,拉桨与推桨速度同时增加,但推桨速度增长得更快,转桨角度和拉桨幅度呈减小趋势,拉桨力略呈下降趋势;最大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的绝对值都呈增加趋势,但负加速度的持续时间和其在整个划桨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在减少;运动员左右手拉力的不平衡以及最大力产生的位置不一致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对于航向的保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二维摄像解析法、相关性分析,探索了世界优秀赛艇双人单桨运动员划桨技术的特征.研究结论有:1)揭示了世界优秀M2-、W2-运动员一桨中艇速、时间、位移分配及其性别差异情况.2)一桨艇速较高的M2-运动员倾向于艇速变化幅度小,拉桨后段至推桨前段艇速增长率较高;推桨前段时间比重较大,推桨后段时间比重较小;拉桨后段位移比重较大.3)一桨艇速较高的W2-运动员倾向于在拉桨后段至推桨前段艇速增长率较高;拉桨后段时间比重较大,拉桨前段时间比重较小;拉桨后段位移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器材的改进,皮艇划桨技术动作也应不断改进,使划桨轨迹、膝关节的角度、推桨手完成推桨的位置、划桨的有效幅度及发力时间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4.
采用SIMI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对中外优秀500 m单人划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优秀艇的划桨节奏与国外优秀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我国优秀艇拉桨阶段的时间与回桨阶段的时间比例为1.4:1,而国外优秀艇的拉桨阶段的时间与回桨阶段的时间比例为2.1:1;国内优秀艇途中划阶段采用的是大划距中低桨频技术,国外优秀艇采用的是中低划距高桨频技术;500 m单人划艇项目的成绩与桨频的相关性大于划距;国内外优秀艇的桨叶入水角度和出水角度较为一致,平均入水角度在55°左右,出水角度在35°左右.建议中国优秀单人艇适当地提高桨频,减小回桨阶段时间比例,优化一桨节奏,提高每桨划船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表面肌电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揭示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拉桨技术环节肌肉用力特征及其相应的运动学变化.结果显示:1)赛艇运动员拉桨时间为0.8s,拉桨至与艇垂直时间占拉桨阶段的70%;2)拉桨环节肌肉活动顺序为股四头肌内侧头、股直肌、腓肠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腹直肌;3)肌肉做功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肱二头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背阔肌>股直肌>腓肠肌>腹直肌,aEMG值为背阔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腓肠肌>肱二头肌>股直肌>腹直肌.提示:运动员拉桨前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背阔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肱二头肌在拉桨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员除躯干打开稍早外,技术动作比较规范稳定,肌肉用力协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进和完善国家队队员的技术,分析了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国家队女皮队员单人艇一桨周期的划桨节奏,并和国外优秀女选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录像分析法对一桨周期动作的时相进行分析,水中拉桨时间比例和空中回桨时间比例国家队平均为67%比33%;国外优秀队员为68%比32%。其中曾获得雅典奥运会前3名的国外队员的数据平均为70%比30%。国外优秀队员水中拉桨比例的增大体现在后拉桨阶段比例的增大。因此,国家队队员拉桨中要注意后拉桨阶段的转体幅度,延长拉桨距离。  相似文献   

17.
赛艇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及测试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流体力学原理出发来研究如何使桨叶发挥出最大效率,讨论了桨频和拉桨幅度与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给出了合理的运动技术形式的力学原则。研制了赛艇实船技术测试系统。利用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划船时的力量、角度、速度、加速度等,便于划船运动技术的诊断、分析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特点,为运动训练的量化及科学化提供了基础。通过测试改进了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使得运动技术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划浆运动要素图1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赛艇划浆运动循图1(a)示出浆柄相对于赛艇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它细分为提浆入水、拉浆、按浆出水和回浆4个阶段,它们所经历的时间是 t_1—提浆入水时间 t_2—拉浆时间 t_3—按浆出水时间 (1) t_4—回浆时间图1(b)、(c)、(d)依次是浆的拉一推方程ψ=ψ(t)、提一按方程θ=θ(t)、自转方程φ=φ(t)的图象,这里ψ、θ、φ依次叫做拉一推角、提一按角、自转角,如图2所示在提浆入水阶段,ψ从ψ_α~1增大成ψ_α,θ从θ_a增大成θ_b、叩从φ_a减小为零。在拉浆阶段,ψ从ψ_a增大成;ψ_0,θ=θ_b,ψ≡0。在按浆出水阶段。ψ从ψ_b增大成ψ_b~1,θ,  相似文献   

19.
赛艇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赛艇多参数遥测分析系统和IPL型高速摄影机同步测试方法,对我国国家赛艇集训队16名高水平运动员(男10,女6)的双桨技术进行了测试研究,分析结果如下:①在三种划桨类型中,“平缓力型”的动力学效率最高。“平缓力型”意味着拉桨力平稳增长达到峰值,然后对称下降直至拉桨结束。②艇速曲线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类型。“单峰型”的特点是艇速变化平稳、能量消耗较少;“双峰型”能量消耗多。出现“双峰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边拉边按”和运动员身体在滑轨上加速不稳。③建立了浆力有效冲量与艇平均速度、艇速波动程度关系式。④发现一些选手左右手划桨力差别较大,桨叶入水角偏小和“拉提”时拉的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定点定焦、跟踪扫描摄影测量法及桨下力量分析系统,对国家皮划艇队重点艇(WK2-500m)测试赛进行拍摄,并采用Dartifish4.5.1.0视频分析系统和SIMI°Motion7.50运动动作解析系统,对该双人艇的桨叶角度、时间参数、船速、桨频、力量、冲量等参数进行分析,讨论该配艇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一号位左桨转右桨节奏稍慢;一号位左右侧力量相对平衡;二号位左侧力量明显小于右侧力量;全程船体左侧颠簸及晃动程度均大于右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