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学文 《河北教育》2013,(11):46-46
初识书法 父亲从小打下了欧赵的底子,尤以行书见长.每年寒假,父亲总要为乡亲们写几天春联.我从六七岁开始,就开始给父亲"拉对子". 村人管春联叫"对子".由于桌小纸长,每写三四个字,就要有人抻着纸向上拉动,以便书写者书写,这就是拉对子.有时父亲一边写,一边会教我认对联上的字.等我稍大些,他也讲些平仄对仗的知识.这对子拉着拉着,我就背过了百十副.再到后来,父亲出浅近的上联考我,我居然也能对出工整的下联了.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春联     
我的父亲是供销合作社的一名普通职工,他幼时读过私塾,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当春节来临,父亲就忙不迭地写春联。父亲很认真,对每一副春联的内容再三斟酌。我家大门上贴的春联,父亲更是用心良苦,以期通过对联教育子女。正月里来拜年的人多,每送客到门口,父亲就会指着春联讲解一番,赞叹声中,他觉得格外开心。几十年来,父亲写的春联一直是我家过年时最美的风景,也是我最温馨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每年刚进腊月,父亲就开始琢磨如何写春联了。在老家,他的辈分高,学生也多,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每送客人出门,父亲就会指着春联讲解一番,赞叹声中,他笑得格外开心。几十年来,父亲的春联一直是我家最美的点缀,也是我心头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时下,大多数人都会去街上或商店买来现成的春联,但我的邻居张大爷一直坚持自己写春联。他说自己写的春联更符合自己的"口味",也更有独特的"年味"。张大爷在春节前的几天总是很忙,几乎小半个山村的春联都是他写的,而且他自家张贴的春联也很值得品味。从我识字起,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就常听到乡亲们在议论:谁家的春联词语好,有滋味儿;谁家的春联字写得好,有气势。张大爷家的春联一定是值得逐字品读的。  相似文献   

5.
每到年底,我们家的春联都是由我和妹妹贴上去的,我颤巍巍地踩在一把矮小粗壮的椅子上,妹妹在旁边扶着,一边指点春联的位置一边喷啧赞叹,你看爸爸的字写得多好啊!听她这样说,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对着尚未贴好的春联端详一阵。其中一张写着四个大字:春随人意。我知道那字是行草,写得很漂亮,特别是那个  相似文献   

6.
从我记事起,就常听长辈们议论蒋家几辈子都没个识字的,过年贴对子都得求地主给写。为了争这口气,九岁那年,爷爷领我去私塾姜五先生家办了念书的手续。由于我念书非常认真勤奋好学,第二年就能独立用毛笔写字了,那年对联就是我自己写的。从此,过春节求我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多。 在姜五先生那儿一气念了五年书,我又到离家九公里的大伯家念了四年的官学,又在邻屯念了半年官学。就在我念第六年书的时  相似文献   

7.
从小我就跟着父亲生活。因为家里穷,我读书的钱,都是向村里的大叔大伯们借的。后来,有一位城里的阿姨,通过希望工程和我结成了对子,资助我上学。我还记得上初二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家里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  相似文献   

9.
“联”想     
<正>小年,昭示着旧年的完结与新年的到来。也就是从这时起,每家每户开始洒扫庭除,除旧布新,集中置办过年所需,为本就忙碌的一年掀起最后一个小高潮。过年既为家事,自然不可能只由某个人一手操办,一家人总还是要有所分工,而我所要完成的固定“任务”便是——写春联。我写“春联”那应该是2012年的冬天。在道叔公启蒙下,已经练了一年多毛笔字的我,对于毛笔字的运用概念就是门上的春联、路边的标语告示以及红白喜事上一些必要内容的书写。此时,念及春节将近,不免有些“技痒”,在晚饭时主动向父亲提起:我要给家里写春联。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给父亲寄过贺卡。这样做的少年恐怕不会很多吧!父亲是那种工作至上的人,平时不住在家里,也很少回家来看看。从小,我就觉得父亲是一位冷冰冰的人。过年前,父亲打电话说,工作太忙又不能回家了。难道家人还不如工作重要?对他来说,我是无关紧要的吗?我怀着怨恨的情绪,给父亲的单位寄去了贺卡。  相似文献   

11.
正写字好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我这样跟父亲顶嘴,他气得要死,说:我没有你这样的女儿!太丢脸了!从小我的字就写得难看,但我父亲不一样,他是个书法家,还经常给我讲他当年学写字的事迹激励我。壹父亲的老家在陕西岐山,1952年出生的父亲早年赶上自然灾害,劳动力都吃不饱,谁还管孩子?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父亲总觉得饿,但是家里也确实困难。怎么办呢?就去给红白事帮忙,混顿饱饭。  相似文献   

12.
析字趣谈     
明朝英武殿大学士杨溥,幼年虽然家贫,但聪明过人。一次县官捉他父亲去服劳役,杨溥因念父亲年老体弱,一再要求县官释放他父亲。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就刁难他说:"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我就释放你父亲。"他出上联曰:"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  相似文献   

13.
喜欢与尊重     
<正>记忆中,村里有个懒汉,春夏秋冬对他来说,只是蹲的地方不一样罢了。天凉了,哪里有太阳他就蹲哪里;天热了,哪里有阴凉他就去哪里。"好吃懒做怕动弹",这是村里人对他唯一的评价,说时脸上写满鄙夷,似乎提一下他都会玷污自己。小孩子们更是取笑、戏耍、捉弄他。可不管受了怎样的捉弄,他也只是咧嘴笑笑,从不动怒。没骨气的人自然没脾气。一天,我家门口站着几个叔叔伯伯,他们在跟父亲商量着今年种啥庄稼。父亲掏出香  相似文献   

14.
我小的时候,家里是祖孙三代,兄弟姐妹又多,没有个"怕头"是不行的。我们家的"怕头"是我父亲。我弟弟闹得再厉害,一听见父亲的咳嗽声,立刻噤声,躲得远远的。有一回,他正在家里闹——赖在地上打滚,怎么哄都不起来。我母亲实在没办法了,就突然大喊一声:"老头子来了!"我弟弟一听,马上从地上爬起来,伸  相似文献   

15.
连声道谢就拿走了。半路上,他碰见一个朋友。那个朋友一看春联,告诉他说:“祝枝山骂你呢。这春联写的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你听听,这是好话吗?”财主一听,又找祝枝山来了。他一进门就喊:“姓祝的,大过年的,你存心跟我捣乱,有个财主,平日净干些伤天害理的事。才子祝枝山早就看着他不顺眼,想骂他一顿,可一直没有机会。谁知这年一进腊月,他竟自己找上门来了。他对祝枝山说:“久闻先生大名,字写得特别好,能不能给我写一副春联?”祝枝山一见他来,本来挺不高兴,听他这么一说,马上就答应下来,说:“小事一桩,现…  相似文献   

16.
<正>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历史上第一副真正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历代皇帝多有喜写春联者,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传旨不论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私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无人会写字。朱元璋便亲自给他们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幽默风趣又切合职业特点。朱  相似文献   

17.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一凿壁借光 汉朝人匡衡小时候学习很勤奋,但是他们家里很穷, 连蜡烛都买不起,一到晚上就无法学习。他的邻家有烛, 可是烛光又照不到他们家。匡衡就凿穿自家的墙壁让邻 家的烛光照进来,就着微弱的烛光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 家,家里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去他们家帮佣,而且不求报 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他缘故,匡衡说:"希望得到您家 的书让我读个够我便于愿足矣。"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 他。最终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刻     
正幽默笑话忘记端午节古时端午节,私塾先生没收到节礼,问学生什么缘故。学生问了父亲,回来说:"我父亲忘了。"先生说:"我出上联与你对,对不好要挨打。"他出的上联是:"汉有三杰,张良韩信尉迟荣。"学生对不出下联,怕老师打骂,哭告其父。父亲说:"对子出错了,尉迟荣是唐朝人,不是汉朝人。"学生禀告老师,先生笑道:"你父亲几千年前的事都记得很清楚,怎么昨天一个端午节就忘记  相似文献   

20.
他是谁     
他是我的好朋友。他在我眼里既是一个"书痴",又是一位"侠义之士"。他是个"书痴"。他一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似的。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中外名著,他都爱不释手。他的课桌抽屉被这些课外书占据了一大半位置。他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书。有一次,他在家里上厕所,竟在里面看书看得忘了时间。外面的人实在等不住了,便冲里面的他大喊:"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