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鲁迅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读书风景摄影展"于4月20日在鲁迅博物馆举行了开幕式。此次摄影展为期5天,是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营造书香社会,促进出版单位多出好书、多发好书,倡导国民热爱读书而发起的。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杨牧之坦言:"我们的总理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  相似文献   

3.
读书:当代中国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读书在当代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书自然是读书人天天都在读的,但人与人读的书不一样.于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只能先把它界定在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人、知识分子的读书.比较而言,文化人的意义又更宽泛一些,退而求其次,只说说知识分子的读书.  相似文献   

4.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是一个读书的场所,但如何读书却大有讲究。对大学生来说,读书不仅要善于学习、继承已有的知识,而且要敢于怀疑、超越既有的定论,进行创新性读书。而创新性读书则需要把握三环节:明确读书的目的,带着问题去读书;更新思维方式,敢于质疑批判;廓清概念联系,寻求逻辑矛盾,从而最终达成知识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鬼谷子》一书之真伪,自汉以下便成了一桩疑案。伪托之说,几乎已成定论。1984年制版的《辞源》修订本仍持"文颇奇诡,不类汉以前人所作"之说。《中文大辞典》则强调"鬼谷子事迹不明,此书亦后人伪作。"1979年修订的《辞海》索性删去了"鬼谷子"条目。数年前出版的《中国历史辞典·思想史》,也断定其"系后人伪作",或较含糊地说:"苏秦之书","东汉人作"还是"魏晋人作""均无确证",实际上说的还是伪作,只不过作伪的时间与伪作者不同罢了。其实,这些带有定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 中国古代历朝的官员,大多是自幼人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在人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  相似文献   

8.
朱熹不仅是道学大师,而且还是阅读学大师。朱熹是谈论读书方法最多的中国人。朱熹的弟子把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涵盖了读书的各个方面的要求,现代人们读书也应该遵循这些要求。综合考察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今天的读书人关注:读书为明道穷理;读书之法在于熟读精思;“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1980,(3)
去年日本共出版了四万多种、十二亿三千多万册书。按人口平均,全国每人可分十几册。不但书店,甚至百货店、食品、果品店等,都兼营售书业务,读书之风颇盛。抽样调查表明,一年里读过书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十五至十九岁者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八。但是,也还是有人不读书。据调查,全国每五人中有两人一年里未读一本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一本书沒买过”。经抽样调查,不读书的原因以“没有时间”者居多,占百分之三十。认为读书“无此必要”和“不爱看书”的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  相似文献   

11.
李峥 《大观周刊》2012,(52):289-290
培根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十分深刻而又富有诗意的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座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可见,阅读对于青少年是十分必要的。就教学工作本身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资讯     
《出版广角》2012,(5):94-96
【声音】阅读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发育的过程,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谈到读书的重要性时说,美国每隔几年就要出台《国民读书执行法案》,俄罗斯有民众必读书目,德国、以色列等国都有国家层面的家庭读书规划。  相似文献   

13.
胡平 《出版参考》2007,(3):10-10
中国目前是个半数人不读书的国度,幸好,算下来还有六亿多人读书。这六亿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书。看起来不少,而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以上,这样比起来,就令人惭愧了,是我们而不是美国以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著称。  相似文献   

14.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15.
半夏 《出版广角》2011,(8):27-29
获取知识一向是读书的堂皇功能。然而,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书的产生,本来在于娱目,也就是满足眼球的欲望。当然,读书所能带给视觉系统的感官享受,比之影像,实在轻薄得很,然而却并不因此就不吸引人,甚至惟其如此才更吸引人也未可知呢。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热爱学习和读书的民族。中国的先贤们留下有极其丰富的读书文化遗产。读书须先立志、读书须先正心,就是中国先贤们总结并提倡的正确的读书心态。中国的先贤们提倡读书人确立高尚、大公、长远的读书志向,深谙“志不强者,智不达”的道理。中国的先贤们提倡读书人确立正心诚意的读书心态,要求读书人做到心公、心虚、心定。中国先贤们提倡的读书心态,对当今的读书人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月夜焚香,杯茗添静,再手把一卷书,或端坐,或仰卧,便觉万种思虑尽都忘绝了。恬然乐之,悠然忘世,想必这就是读书的极好境况了。书籍恰是人最好的饰点。故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爱书之人这种心境大抵都是不会陌生的。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在叙述官渡之战经过时,认为曹军兵力为三四万人。关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史书并无明确记载,可是人教版却将学者的一种推断作为定论来叙述,这是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在叙述官渡之战经过时,认为曹军兵力为三四万人。关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史书并无明确记载,可是人教版却将学者的一种推断作为定论来叙述,这是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20.
出书与读书     
出书与读书■南方出书人成天与书打交道,理应多读书。在别人眼里,最羡慕的是出书人书多。但是时下不少出书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怎么读书。这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浮躁心态,这是做好出版工作之大忌。出书人应该多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凝聚,做书籍编辑工作,没有渊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