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包含不包含错误?”当前哲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颇为热烈。而我认为,真理不可能包含错误。要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划清几个界限。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  相似文献   

3.
真理客观性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般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但这个“内容”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是客观的?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人认为,真理的客观性象真理本身一样,不是一种封闭的、不变的状态,而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反馈耦合系统与过程。只有提到这个高度进行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它的深刻蕴义和丰富内容。这里主要从真理的内容来源、知识成果、功能作用及其相互关联方面,谈谈真理客观性的层次性、系统性含义。  相似文献   

4.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尖锐斗争。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存在不存在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的相反回答,同哲学基本问题即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解决直接联系着。  相似文献   

5.
<正>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唯一性”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家们一致的看法,也是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同志的一致的看法。但是,如何理解这个“唯一性”?它的內涵是什么?它是否只仅仅局限于鉴别认识的真理性和谬误这个范围?我认为,提出这个问题并加以探讨,对于加深对真理标准“唯一性”的理解,对于澄清至今仍在某些志同头脑中存在的糊涂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这一问题,略谈自已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人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靠什么来检验?这个问题在古代就提出来了。历史上各派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这个问题的所有回答都是错误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指出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早已被广大人民群  相似文献   

7.
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因为,要坚持真理内容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并把这个观点贯彻到底,必然要否定真理的阶级性;相反,如果承认真理的阶级性,就得在真理的客观内容之外又加个阶级的内容,在真理的实践标准之外另立个阶级的标准,这势必同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相抵触。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曾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层开过讨论。有的说无;有的说有,或部分的(在社会领域)有。那时的讨论,认识虽未统一,但把问题、论点、论据提了出来,有助于进一步的探究。但是后来这个问题竟然成了人们讳莫如深的禁区,完全是由林彪、陈伯达、“四人帮”设置的。这伙政治骗子和理论骗子,或通过他们控制的报刊发社论,或通过他们授意炮制的《哲学小辞典》、《马恩列斯论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正确的认识叫真理,不正确的认识叫谬误。如何去辨别真理和谬误呢?这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长期论争的问题,它贯串着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尖锐斗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这个问题才得到真正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唯物而辩证地解决了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他的光辉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  相似文献   

9.
真理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从根本上驱散了笼罩在真理观上的迷雾,露出了真理的真面目,原来真理只能是客观的。但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真理是客观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可是,该如何理解客观真理呢?至今仍在争论。有同志提出:“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存在于人类经验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这个论断中,把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存在对举看,二者似有区别;但就使用了“就是”二字看,二者又似乎无差別了。如果去掉其中  相似文献   

10.
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认识真理和运用真理的时候,人们是否处于平等的地位,或者说,在真理面前是不是人人平等?我们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然而,早在文化大革命的初期,这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竞遭到了武断的批判。林彪、“四人帮”硬说它是针对无产阶级左派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口号”。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是非,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以至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范畴?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已出现了真理范畴的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而符合论本身又有几种类型,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是其中的一种.如何区分马克思主义符合论与其他符合论?关键在于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范畴的符合论.  相似文献   

12.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曾进行过长时期的争论,多数人认为,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陈伯达之流在一篇社论中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四人帮”一伙炮制的《哲学小辞典》更是公开鼓吹“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并且武断地说:“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由于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在学术上搞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二百”方针,在他们控制宣传舆论阵地的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千篇一律地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此,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相似文献   

13.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由于林彪、“四人邦”在真理头上贴了阶级性的标签,结果使这个问题成为理论的禁区。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讨论的深化、研究的推进,有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多年来教科书和有些论文就真理的客观内容论证真理客观性还不够,还不能令人信服,而提出应由此深入,转向解决真理内容是什么的问题.例如,董武清著文说,在说明真理的客观性时,不能只是笼统地指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就行了,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指出真理的内容是什么,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不是指客观对象本身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只能从真理内容同客观对象的关系上来理解这样三个原则问题.①江崇国的文章也讲到,一般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但这个内容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是客观的?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反馈耦合系统与过程,其层次性、系统性含义主要有真理的内容来源、知识成果、功能作用及其相互关联方面.②这些建议很好,值得肯定,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是一般性地提出问题,而设有很好地解决问题,他们在行文过程中,没有真正地贯彻自己提出的原则和要求.读罢他们的文章,真理的内容到底为何物仍是一个谜,读者仍不能清晰明确地把握真理客观内容的具体规定,这可从他们所持的论据以及整个论证过程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5.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不外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第二种认为有的真理(指一般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性,有的真理(指自然科学以及语言学、逻辑学等真理)没有阶级性;第三种认为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我是持第三种看法的,我认为:真理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阶级性的。下面围绕讨论中主要分歧之点谈四个问题。一、真理究竟是主观范畴还是客观范畴? 我在去年八月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了真理属于客观范畴的看法,许多同志表示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文艺作品要不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艺作品也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把实践作为检验文艺  相似文献   

17.
真理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始终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两者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是主观符合客观,还是客观符合主观是一直争论的问题。因为这两种符合必须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连接和沟通问题。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把两个异质性的东西沟通起来的有效途径。但是要把两者联系起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寻找更源始的基础,使理论和结果更加有效统一起来,将真理看作是一个从遮蔽到解蔽的辩证过程,揭示真理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8.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真理?这是认识史上长期争论、悬而未决,至今仍有异议、含混不清的问题。感觉主义肯定感性认识确实可靠,理所当然地认为感性认识是真理;理性主义否定感性认识的确实可靠性,必然地认为感性认识不是真理;温和怀疑主义或温和不可知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也承认感性认识是真理。恩格斯、列宁对感性认识是否真理的问题有肯定性论述。我国高等教育教科书关于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真理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不置可否的回避主义。综合人类认识历史和恩格斯列宁的总体思想与实践常理,正确的感性认识可以称为真理。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始终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清理和探讨.传统的观点认为,真理的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但是两者谁符合谁和怎样符合一直争论不休,没有结果.笔者认为,在真理的本质问题上,只所以出现这些纷争,因为没有找到真理发生的原始根源和存在的基础.真理是和此在的生存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此在的生存过程中,揭示真理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塔斯基(Tarski)于1933年发表了他著名的真理定义,并相信该定义能够为其物理论的哲学立场服务;但费尔德(Field)批评说,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真理定义并没能成功地达成这个目标.不过,费尔德同时也认为,一个部分奠基在塔斯基真理定义之上、并且是物理论者可以接受的化约性真理理论并非不可能.费尔德对于塔斯基真理定义的这些批评,在哲学家中曾经引起了许多意见不一的反应.本文的目的是想回答在这些讨论当中曾经被提出过的三个问题.首先,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真理定义是不是一个物理论者可以接受的化约性定义?其次,费尔德所设想的那种可被物理论者所接受的化约性真理理论是否可能成功?最后,如果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定义并不能符合物理论的化约目标,那么,一个物理论者是否便应该据此去反对塔斯基的真理定义?本文的最终结论是:这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