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业自然灾害的重灾国。我国以民政部门扶贫救灾为核心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障机制远远不能适应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实际要求;建立方式多样、相互配合的多层面、立体型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障体系,日显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2.
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的往往是被誉为救灾“吉祥鸟”的救援直升机。在救灾中,直升机担任搜救、物资运输、伤员的转移与救治等任务。有了这些“吉祥鸟”,灾区人员的伤亡大大减少了!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清代台湾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水灾、震灾和旱灾,虽然清朝统治者地方官员,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灾害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给台湾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其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西北地区救灾方面采取了急赈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各级政府基本承担了救灾职能,建立了救灾机构,进行赈款救济、粮赈、粥赈、平粜、蠲免等,辅以工赈,救灾与防灾并行。一定时期内,以救灾机构日常化、救灾手段多样化等尝试了现代救灾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救灾举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害、亘古至今不可避免的自然同象,汉代为害的种类颇多,频发度高,从史料记载上看,两汉时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地震为主,东汉时自然灾害总数明显比西汉时多,灾害的爆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西汉人口数量,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秋此,汉政府依时依情采取了相应的救灾举措。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救灾过程中是救灾应急科学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应急物资、人员、资金能及时到达灾区,降低不可预知的运作风险,道路通畅、人员调配等顺利进行,科学、系统、高效、经济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需要着实进行.  相似文献   

7.
民主革命时期是一个灾荒的年代,也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依据所面临的实际自然灾害状况、所拥有的救灾条件和物资储备,探索总结出了以自力更生、生产救灾为核心的多种救灾政策,主要包括粮款赈济、厉行节约、社会互助与社会救济、灾民安置、捕蝗以及水利建设等政策.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取得良好的救荒实效,各根据地政府在具体的救灾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自然灾害特点及不同的政治及物质条件,分别侧重不同的救灾政策,并使之各救灾政策相互衔接,协调配合.各根据地政府对于救灾抱有必胜的信念和态度,将救荒上升到政治高度,使之政策得以有力实施.  相似文献   

8.
汉中地区在建国之初的十年中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水、旱及其他自然灾害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当地政府和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发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救灾措施 ,并为其后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积累了经验 ,救灾工作日益科学化、体系化 ,由单纯救灾向防、救结合发展 ,是巨大的进步 ,但在与各种灾害的斗争中 ,“人定胜天”的思想 ,以及一些消极的做法 ,为汉中未来的自然灾害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9.
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年间,水灾成为奉天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往往给奉天地区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清朝非常重视奉天地区的救灾与备灾,采取了各种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灾区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惨烈的自然灾害造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全面衰败;社会治安恶化,秩序混乱;农民的反抗斗争异常激烈。自然灾害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旱灾、水灾、冰雹、冻灾、蝗灾等多种灾害频繁肆虐。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诸多特点:覆盖面广.危害严重;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多种灾害同时并发和前后继发性明显。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水旱灾害频仍,有识之士在批判传统的发放赈银赈粮以救灾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植树防灾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广植树木,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植树防灾思想是近代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上党地区是中国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统计数据表明,明清时期上党地区灾害频度骤然加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历史时期人类不当活动、早期史料缺失和天文气象影响是主因.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祸乱相承,灾害频仍,疫病暴发频繁。总计200年中,史书有明确记载的疫病就有45次,平均每4年多出现一次。魏晋时期疫病有以下特点: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严重;疫病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以及与其它灾害的伴生性、继起性等等。  相似文献   

17.
汉安帝时期各类灾害频频发生,分布十分密集,发展态势凶猛,灾情严重,具有连锁性、群发性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蝗灾虽然稍弱,但仍是此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总体气候偏凉,尤其是冬季偏冷,连续性蝗灾发生率较低。但蝗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扩大。幽、冀及江南的蝗灾发生年显著增加。因《春秋》灾异观的影响,此期对蝗灾的治理仍依靠人力捕杀。但也出现了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战争与包括蝗灾在内的灾害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代开滦煤矿在其生产经营繁荣的背后,矿难却是频发不断、难以遏止,矿难造成的惨重伤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文章对矿难的总体情况及其发生的自然原因进行了缕析。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繁,以报纸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对此给予高度关注,从各个方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各个时期频发的灾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媒体还直接参与历次抗灾和赈济灾民的社会活动,表现出大众传媒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强烈责任感,显示出大众传媒干预社会生活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