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在最初被选入小学语文试用课本第六册时,编者已经对其词句进行过认真仔细的推敲,然而,当其被重新选入1994年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时,编者又作了修改,使词句更准确、生动.现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选自一九五六年七月号《文艺学习》杂志为发表俄国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作品所加的画页解说,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又作了修改。由于语文教材在语言运用上有着毋庸置疑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对“教”和“学”  相似文献   

3.
作“龙城”、“卢城”皆误——小学语文课本纠谬一则涂宗涛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11册第74页(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四省市小学语文教材联合编写组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7月第2版),选入唐王昌龄《出塞》一诗,其第三、四句作“但使卢城飞将在,...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7》第五题内容是修改病句。修改病句的训练,从第五册到第八册每册都有两次安排,可见修改病句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有序、有针对性的修改病句的训练,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达到“大纲”的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5.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即使是这样的名家名篇,一旦作为课文,编者与作者还是花了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使得每个字、词、句都用得恰到好处,无懈可击。例如,小学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的第一自然段,在试用本中是这样写的:“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小马整天跟着老马,从没离开过老马一步。”这个开头和下面的内容产生了矛盾。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一个问题,说:“既然小马整天跟着老马,老马经常  相似文献   

6.
研读文本,发现2008年6月第一版,2013年5月第6次印刷的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后的练习——“词句积累”,用词欠妥. 部分“词句积累”练习的编排内容,不是词语,就是句子.例如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4页“词句积累”下编排的全部是词语: 词句积累. 哑然失笑 愤然跃起 猛然冲去 豁然开朗 依然如故 井然有序 悠然自得 蓦然回首 截然不同 戛然而止 怦然心动 恍然大悟 同册书第17页“词句积累”下编排的内容全部是句子: 词句积累. 潺潺潺潺,这是船在走动.嘎吱嘎吱,这时船夫在划桨. 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  相似文献   

7.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作业中,低年级只有词句训练,从第五册开始才有“片断训练”。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否在低年级只能进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七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编者在课前预习中提了这样一个要求:“认真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把作者的姓名画下来。”仔细阅读课文,发现文中可供选择的只有三个人:叶圣陶、肖复兴(即“我”)、叶小沫。很显然,叶圣陶和叶小沫不是本文作者,因此,可以满足编者所提要求的本文作者则非肖复兴莫属。翻开教参证实,本文作者确是肖复兴。  相似文献   

9.
S 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经过两轮试点,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认为,第三册的主要特点有:1.基础扎实,训练体现层次。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读短文学词句”,学习字词,学习句子的扩展。这是在第二册学习六种基本句式的基础上,进  相似文献   

10.
加强字词句训练促进语言的发展──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22课《白杨》教例评析柳州铁路局第三小学玉珊【教例】教学要求:1.理解“表白、高大挺秀、坚强”等词语意思;学习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2.深入体会爸爸话中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一、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 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杜牧的七言绝 句《山行》。[这句的头上最好加上“人教 版”三字,因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较 多,交代一下课本的出处,对读者有好 处。]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 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e。而由上 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 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笔者发现职业高中课本《语文》第3册课文若干注释不甚准确,特此提出,愿与编者及职教界同仁商榷。一、第26页注释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见柳永《凤栖桥》……”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句,见宋人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第五册起开始出现《习作例文》。这类课文集中地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教学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然后,要抓好习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好“例文”的内容。“例文”是半独立的阅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第22课,是两首谜语。如何进行谜语教学?我们曾和几位有经验的低年级语文老师进行了讨论,又听了一些课,觉得有这么两点做法值得吸取:一、剖析谜面,深究内蕴。谜语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作的简短的寓意描写。它运用含蓄、简炼、准确的语言,来隐喻事物的形象特征。可以说谜语中每个词句后面都隐有一些“潜台词”。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  相似文献   

15.
《小珊迪》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新选入的讲读课文。它原名是《卖火柴的小男孩》,是英国传记作家迪安·斯坦雷的作品,编入小学语文课本时略有删改。作者用极其精练的笔法,描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穷苦孩子靠卖火柴维持兄弟俩的生活,不幸被马车撞倒而悲惨死亡的故事。颂扬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一文,才五、六百字,是名家名篇,深受师生喜爱。过去,它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现在把它放在小学五年级教材中,学生消化得了吗? 根据统编教材大纲要求,四、五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上。从这个总基点出发,我紧紧围绕这样三点安排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珍珠赋》选入初中第五册语文课本时,编者作了一番仔细的推敲,对原作的语句作了一些修改。我曾将教材与原作的不同之处分别摘出,在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一一加以比较、辨析,讨论中各抒己见,探寻出为什么作这样修改的  相似文献   

18.
加「还」字对吗辽宁胡英年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17课《美丽的公鸡》倒数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美不美不光看外表,得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有人在教学时,把“得”字前面让学生加上“还”,说这是编者或印刷的失误。问其故,曰:旧教材...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14课《古诗三首》,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编者把这三首七言绝句编为一组,列为讲读课文,揣度其意图,是教育学生: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特征。第一首写出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第二首描绘深秋山村的特色,“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首展现了一幅夜泊枫桥的幽静孤寂的画面。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20.
一、禾 李绅《悯农二首·锄禾》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锄禾日当午”,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注:“‘禾’指的是禾苗,看插图,画的是玉米苗”。“禾”究竟是指禾苗呢,还是指图上画的玉米苗,概念模糊不清。 禾,古代指粟。粟也称为“谷子”,脱壳后叫“小米”。《悯农》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