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映 《保定师专学报》2004,17(3):12-13,18
“创新思维模式论”认为,创新思维存在“感应—感知—抽象—想象”四个认识阶段;其与经典认识论存在着联系和区别。对创新思维规律的揭示独到且富有新意,对培养人们的创新素质及建立创新素质评价体系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创新创业教育植入到“思修”课堂教学中去,实现创业教育、法律素质培养和“思修”课的合理融合,是“思修”课堂改革一种新的尝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培养的特点,从其面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出高校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原则,提出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优势,以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为目的进行课程整合,修改相应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的创业规模和创业阶段,结合专题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体验式、创业参观等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运用“诊所式”教学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创新”、“素质”有一个界定,否则很难弄懂“创新素质”的内涵。什么是“创新”?目前仍然是众说纷纭,我比较同意如下说法:创新是指个体发现或创造出来的相对于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创新”具有个体性、独创性、相对性等特点。“个体性”指发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是属于个人的,而非他人占有;“独创性”指在自身努力下,在“外界”(包括教师、同学等)影响下,自己发现、创造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相对性”指自己发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相对于以前的自己来说是没有的,再往后说,现在发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是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这些新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又可能会变成旧的,  相似文献   

4.
2001年9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教育局承担了“创新”与“综合”两个区域性课题实验。两项课题是国家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子课题。两个课题从2001年9月启动,到2004年7月,已经进行了三年。本文仅从如何进行区域性课题实验的角度,谈一些具体做法。一、确定课题区域性实施的策略进行“创新”与“综合”课题实验,必须得有“创新”的理念和“综合”特征鲜明的策略。2001年9月,我们在制定“创新”与“综合”课题实施意见的同时,确定了课题区域性实施的策略。这就是:以大人本观为核心,以大校本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利用多方面因素,充…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对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认知偏颇、教育环节缺少协同机制、忽视职业发展要求、学生的创新认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总结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思维、特质和孵化四个系统;结合职业发展的SCCT模型,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五结合”模式,即与专业结合、与企业结合、与校友结合、与竞赛结合、与实习结合。  相似文献   

6.
关于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创新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双基”是创新的土壤。根据创新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实施创新教学的原则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重大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领悟“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相结合,明确个人成才的目标。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培养全面建设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三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三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三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教育创新,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教育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育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两课”教学 ,充实教学内容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突出以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加强实践为核心环节 ,积极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是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结果为参考,分析“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找出“双师素质”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制度保障,完善认定和考核体系,拓宽引进和培养途径,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给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不断深化,“双师”的内涵由侧重教师个体的“双师”能力与素质逐步转向为注重跨界融合的结构化“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校企共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具有共同体、专业化、结构化等特征。基于合作共建项目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一种创新。探索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原则,以高质量育人为共同愿景目标,依托共建项目组建结构化“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支撑团队发展、完善运行体制保障团队建设质量、完善项目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提升团队发展质量等团队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庭平 《现代语文》2008,(8):124-125
素质教育是现时的大势所趋,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驾驭“创新”两字,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已成为语文课作文教学中的“瓶颈”问题。作文评改由原来的包办型开始转变为创新型(指导型、互改互评型、自娱型、自批自改型、自我鉴赏型)。在创新批改作文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温暖,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我认为要把握好作文评语使用的三个定位。  相似文献   

14.
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给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严峻挑战。创新是“两课”教学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观念创新是“两课”教学创新的前提和根本;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是“两课”教学创新的关键和基础,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是“两课”教学创新的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物理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身边事物息息相关,这样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野菜变奏曲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以校为本,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教师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评估了社区、学校资源、师生需要后,决定将校本课程先开设起来,在实践中再完善。我们将校本课程定位为“创新与传统”,这不是狭义的发明创造活动,而是拓展的、开放的,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校根据这个大的主体又设置了创造思维训练、泥塑、读经典、人文素养、心理健康、小课题与小科技等综合实践活动。现以“野菜变奏曲”实践活动为例来详细说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初步调查知野菜我们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这次实…  相似文献   

17.
深化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来临之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必须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独特优势 ,深化改革 ,找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结合点 ,为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已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到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什么是“素质”,不同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素质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燕国材教授在论述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时指出,素质教育有一个目的、三大任务。一个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三大任务:第一大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双基”,  相似文献   

19.
杨定平 《贵州教育》2011,(13):18-18,22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本着“今天我以马小为荣,明天马小以我为荣”的校训精神,秉持“管理强校,质量立校,教研兴校,特色树校”的工作思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绿色学校,平安校园,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在第七届全国课题竞赛学生作品获全国一等奖。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见证了马小人务实、开拓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石淑杰 《教育》2007,(11S):59-60
实施课程改革,推行“创新教育”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说课”,作为教师之间、教育同行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教学技艺的一种教研形式,我认为,它能迅速促进教师自我提高、相互弥补不足,并在较短时间内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理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不断拓展和创新发挥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