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关忆旧     
下关子河片区拆迁改造,牵动着多少老下关人的心.人们相约专门去看一看下关八景之一的"龙关晓月"的玉龙关旧址;走一走既熟悉而又即将消失的老街道.有的老人领着孙儿指点四方街,向后辈诉说着早年这里是如何的热闹,周围几条街道上开着数十家集商贸洽谈、仓储货栈、旅客食宿于一体的"老堆店"和众多的商号.昔日下关四方街的民族商业文化特色,是丽江四方街无法比拟的.这一切却将成为过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2.
吴棠 《大理文化》2014,(3):96-104
正公元2003年9月,大理市下关以四方街为中心的正阳、子河片区,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对土生土长的老下关人和我来说,这是一块人气最旺的风水宝地,历史上曾几度辉煌;人文学者的视角则认为是:"承载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从时间、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追根溯源,这一街区是大理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物质文明交替、融合、最具说服力的地方。四方街的消失,成为我和很多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云南三大商帮崛起之地下关是南诏、大理国的南面门户重镇,又是滇西驿路、公路的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3.
下关琐记     
吴棠 《大理文化》2014,(9):98-106
正一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把很多老的东西带走了,但是带不走心底深深的记忆。关迤和关外外地人初次来大理,经常分不清大理与下关这两个地名之间的关系;住下关的外地人也很弄不清本地人常说的"关迤"和"关外"的来由和区别。一位久居下关的知名作家,写过一篇有关"关迤"和"关外"的文章,认为"关迤"落实为文字应该是"关里"才对。他说:"我想这除了当地语音‘迤’  相似文献   

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距下关市京剧团1969年12月撤销,至今已过了整整四十五年,许多关于过去了的那些人和事的记忆,却都还历历在目。一我从小生长在下关,是土生土长的下关人,一直住在仁民街91号,与下关市京剧团相距不过百米。1942年6月,大理喜洲复春和商号尹辅臣与他人合股,筹建了滇西第一家电影院——下关大光明电影  相似文献   

5.
正每个地域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密码,它们关乎生活习惯,关乎地域性格,关乎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一金庸笔下的大理,不仅有着"神仙姐姐"和"段公子"的爱情故事,还有浓墨重彩的"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不过,但凡说起大理,爱茶人士第一个想到的一般都是沱茶的鼻祖——下关沱茶。一个春茶吐芽的清晨,我在离开大理多年以后再次走进位于西洱河南岸的老下关茶厂(现在叫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去感受那份保存在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走近那段让我难以忘怀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刘傅森 《大理文化》2009,(Z1):10-11
1949年12月9日,原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和平起义,大理、凤仪也分别张贴了有关布告,至此,大理、凤仪解放。同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七支队35团进驻下关,1950年元旦,  相似文献   

7.
大理市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黑龙桥南岸的子河菜场、启文街、汪家里、朝阳街等老街道全部被拆除,一个名为子河商业城区的新型建筑群将在这儿出现.下关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消失的旧貌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我从懂事时起,就在这儿居住,可算得上这儿的老居民了,当这片老城区消失之后,老城区的印象却在脑海中不能抹去.  相似文献   

8.
吴棠 《大理文化》2002,(5):61-64
民国时期(20世纪40年代),大理县城仍然保持着滇西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与作为交通枢纽、商贸发达、社会风气奢靡的下关相比,大理古城的街道风貌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9.
古城漫步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市区内的大理古城,而现今州、市政府所在地叫"下关".我的朋友老何曾在大理住过一些时日,此次结伴游玩,一定邀约我到大理古城走走.乘车从大理市的下关往北15公里,就来到了一道古城门下,门楼雕梁画栋,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  相似文献   

10.
4月18日上午,一缕柔和的阳光穿过飘在洱海上空的云朵,洒在如黛的苍山斜阳峰麓,洒在大理古镇下关繁华的街道上,洒在那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上。  相似文献   

11.
寅公 《大理文化》2007,(6):37-39
洋人到大理,竟有专门的街道"接待",这也像华人在国外,有"唐人街"那样意味深长。"洋人街"是一个古老的文物,所有来大理的人都会在这儿留连往返。如今大理古  相似文献   

12.
下关随想     
寻觅下关四方街 到过丽江旅游的人都知道四方街是一处重要旅游景区.但说起大理市下关镇的四方街,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就连四十岁左右的下关人,四方街具体在什么地方也很难说清楚.殊不知,下关四方街有其光辉的一页,只是由于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古建筑保护意识不强,任其衰落了.  相似文献   

13.
李其康 《大理文化》2009,(Z1):110-111
2001年,是云南省下关茶厂在漫长的历程上走过的第60个年头。下关,从近代以来始终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但人们也许还不曾知道,下关还是驰名中外的"下关沱茶"原产地,而专门生产下关沱茶、下关紧茶的就是有着60年历史的云南省下关茶厂(即后  相似文献   

14.
夜游红龙井     
到大理的红龙井一游,乃多年的夙愿。某日,在下关用完晚餐,趁着酒兴,杨兄提议,现在无事,何不到大理游一游红龙井,话音未落,立即博得大家的高声呼应。来到大理古城,下得车来,走在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远处,微风轻拂,树影婆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白族民居时隐时现,显出大理古城的神秘与久远;近处,在灯光映衬下,古老的墙  相似文献   

15.
吴棠 《大理文化》2004,(2):57-61
下关--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早在汉时就是"西南丝道"(博南古道)途经的咽喉地带;南诏、大理国的雄关要隘.远在公元739年南诏从蒙舍(今巍山)进入洱海地区之前,这里就居住着被称为"河蛮"的部族.现今下关北郊荷花寺、大展屯、上村、磨涧一带都是"河蛮"村落.蒙氏逐走"河蛮"之后,沿西洱河北岸筑了一道土城,作为拱卫南诏首都太和城的南面要塞.这座土城叫龙尾城,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识别和交往,赋予一定地理位置个体实体而共同约定的名称.研究一个地区的地名出现和变化,可以对该地区历史和社会演变有所了解,对促进地区发展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作为滇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下关,对地名研究远远不够.笔者生于下关,长于下关,对下关地名历史掌故略知一、二,其中不乏有一些奇闻趣事.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一个老下关人,和小城下关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变迁,下关日新月异,已不再是当年的旧模样,可是在记忆中,老下关的样貌却经常不时地浮现在回忆里……黑龙桥和龙尾街在我的记忆中,下关西洱河上接龙尾街的桥梁黑龙桥,古朴、自然,同时在早晚人来人往时,还带有几分嘈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风雨,几经变  相似文献   

18.
记忆下关     
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能忆起往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下关仿佛已是一座与历史无关的城市。在外地人眼中,甚至绝大部分的本地人都这样认为,下关是仅仅一座风的城市。离开了风,下关似乎就剩下了一副和无数个地方一样的火柴盒一般的骨架,空空如也,毫无特点,看了直让人犯困,也就提不起一点好奇心。在我的记忆里,60年前只有1平方多公里的  相似文献   

19.
洱海东岸有一个古老的集镇叫挖色街,是我出生的地方。洱海南岸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大理市下关。从挖色到下关,走旱路50余公里,走水路约40公里。几十年来,我在挖色和下关生活着、工作着,经常在这条路上反复往返。1961年,我从宾川一中高中毕业后,在洱海区挖色管理大队工作。那时挖色没有一寸公路,不要  相似文献   

20.
2017甲字沱茶文化概念百年川渝,吹响号角,沉眠的画面重新染满色彩,尽待“黄金甲”. 黄金时代:1917年,沱茶在下关诞生十多年后,永昌祥制定了第一个企业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下关沱茶通过喜洲、鹤庆等商帮在四川开设的裕利丝厂等渠道,由马帮驮运入川,沿长江而下,运销重庆.川渝之地自此开启下关沱茶百年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