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上古存有复辅音音节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可,喉流音联绵词的出现实际上是上古复辅音的一种反映。通过考察《联绵字典》中以喉音开头的迭韵联绵词,对其进行反切的分析并拟测其演变过程,并结合历史上已有的文献材料进行补充,这充分说明复辅音声母的双音化造成了复辅音失落的现象,它弥补了上古汉语研究中复辅音音节化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造字之初,形声字(包括会意兼形声字)与声符在声母和韵母上都是相同或相近的,这点大多数形声字都可通过指出某字与其声符的上古音韵关系得到说明;而部分形声字与声符的“异纽”(即在上古音韵关系中仅韵部相同或相近,而声纽却相去甚远)现象,似可从“古汉语曾有过的少量复辅音声母最终演化为单辅音声母”的角度加以解释;根据古汉语三类复辅音声母的两种可能演变结果,可从声韵关系上对形声字与声符的“异纽”现象,给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系统说明。  相似文献   

3.
AB式拟声词及其重叠形式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式拟声词中叠韵词较多,第二个音节声母为“1”的也较多,后者可能与古代汉语的复辅音有关。这类词通过不同的方式时现实世界的声音进行模拟。AB式及其不同重叠形式的拟声词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这类词作状语时,在组配方面受到拟声词形式和VP组成成分的双重限制。这类拟声词后加“地”与否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否加“地”与拟声词的形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塞音+边音”型复辅音词双音化的两个环节徐天云,宋晓蓉对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词的问题,语言学界大多数人持肯定态度。然而汉语演进到中古汉语,复辅音词又确实从汉语中消失了。现在推断得出的复辅音词都是单音词,演化结果却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部分演化为单...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声母学界仍存争议,对研究材料可靠性的质疑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文章将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研究所依据的8种材料归纳为内证材料、外证材料两类,并对不同研究材料的性质、重要性、研究价值与使用问题等分别进行评述,以指出目前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学说仍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上古联绵词“maηdaη”(后写作“芒砀”、“莽荡”等),具有“大”义,引申又有“纷乱”、“倾斜”、“蒙昧不明”、“约略总计”、“无所专主”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用与“maηdaη”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表示出来的。于是形成了以“maηdaη”为中心的一组同源词。本文就研究这组同源词,并试图说明联绵词在演变过程中的音义关系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与上古韵部研究相比,上古声母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除了少数的几种说法诸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喻三归匣”基本成定论以外。许多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尤其是关于复辅音声母的讨论日益激烈。本文就上古声母研究代表性观点加以整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溧水”街上话”声母变异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分析得出:声母变异具有社会分布特征、阶段性特征和方向性特征;变异一方面受到原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改变了原有声韵组合规律,出现了声母的归并、腭化和调整,打破了原有声母系统。  相似文献   

9.
张冬磊 《现代语文》2009,(10):113-115
在上古汉语谐声系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部分晓母字与明母字的联系很密切,“墨-黑”就是其中的一组。通过亲属语言的比较,不少学者认为可以为这一类谐声声符字构拟一个复辅音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对于该复辅音的具体音值及演变情况学界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主要从日语“墨-染”及“烟-云”两个词族出发,结合其他亲属语言的对音材料对该复辅音的发展演变情况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角里”的写法与音读是学术界长期聚讼不已的问题之一。│k│组声母(舌根音)和l声母(边音)为什么能互相转换?牵涉到音韵学的一桩公案———即上古汉语究竟有无复辅音。本文认为转换的原因在于音节的失落与增生。其不同于一般的异读,而且与前人所谓的缓读、急读也不尽相同。汉字“六书”中的“转注”,也与音节的失落与增生有关。此种现象的产生早于“反切”的出现。产生音节失落与增生的原因,除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还有雅言与俗语的不同。黄侃先生的“叠韵互音”说亦曾用来解释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复辅音问题是古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本汉利用汉字谐声关系提出并构拟了一系列复辅音声母,主要有两类:一是来母与其他声母相谐;一是鼻音泥娘日明与其他声母互谐。通过研究《汉文典》的复辅音构拟,认为其存在不足:缺乏客观合理性,缺乏系统性,有一定的形式主义。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高本汉复辅音声母对古汉语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王力所著《同源字典》中未注意的"同源字"中尚可发现并甄别出不少"同根字"。有些字在王力《同源字典》中虽已收录,但这些字还有另外的"语源义",可以与另一些字构成一组一组的"同根字"。这些同源字也是考察的对象。文章还进行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以此来对所构拟原始汉语及上古汉语mb-型复辅音声母及清鼻音声母m-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说“靦覥”     
“靦觍”(mian tian)是个表示害羞的联绵词,又可写做“靦腆”或“腼腆”。作为联绵词,一般都具有两个特点,也可称为联绵词的两个共性:一是两字联缀成义,分开无意义;一是一词同音见义,书写多异文。但这个联绵词说来有点特殊,它既有一般联绵词的共性,又有它自己的个性。说共性,是因为它有上述三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相似文献   

14.
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文章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绵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主寄于组”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练联绵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增补汇音》声母方面保留了上古音系统的许多特色。阳声韵完整地保留了上古音[-m]、[-n]、[-η]的收尾系统。阴声韵只有“玑”、“葩’,两韵差异较大。入声韵出现了与阳声韵相配的入声和与阴声相配的入声两套。《增补》中出现大量阴入对转现象。《增补》将上古四声分为七音,上古许多入声字,在《增补》中属于上去或下上,这是与上古调类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试评方以智对“謰语”及联绵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方以智《通雅》对“讠连语”的研究,认为方以智在古汉语联绵词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方以智将其“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训诂原则用于联绵词研究,抓住了联绵词的本质之所在,联绵词研究自此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方氏把联绵词放在特定的词义系统中考察,进入同源联绵词研究领域,拓宽了联绵词研究的范围,有启发后学之功  相似文献   

17.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18.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暖姝”解     
“暖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绵词,它不符合学术界关于联绵词的定义、产生途径及成熟标志的规定.据现代汉语词汇学词的构成类型理论,定性其为联合型复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并依据审文例的传统训诂方法考释“暖姝”的意思是“自许、自喜之貌”,《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柔婉貌”的义项当是据“暖妹”在唐代之前分释而收,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20.
“暖姝”解     
“暖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绵词,它不符合学术界关于联绵词的定义、产生途径及成熟标志的规定.据现代汉语词汇学词的构成类型理论,定性其为联合型复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并依据审文例的传统训诂方法考释“暖姝”的意思是“自许、自喜之貌”,《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柔婉貌”的义项当是据“暖妹”在唐代之前分释而收,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