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考古学兴盛,巢湖流域10余处史前文化遗址被发现与发掘。地下古人类化石和遗迹揭露,证明了巢湖区域30万年古人类的历史活动,也证明了文献记载有巢氏的很多故事。和县猿人、银山猿人、薛家岗、凌家滩等遗址,其文化遗存和遗迹,证明了有巢氏“构木为巢”、“筑巢而居”、“编槿而庐”的历史。遗址出土“杉树”、“阳鸟”、“猪首”、“龟”等特有的玉雕,不仅证明了有巢氏生活区域所在,也证明了有巢氏崇拜树木的精神文化,7枚“人俑”玉雕出土,展现了距今5千年的人物形象,其原型就是有巢氏人物。  相似文献   

2.
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古帝王,年代约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与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作为最早发现、使用葛的帝王,葛天氏发明了"葛天"草庐。葛天氏、葛天氏部族、葛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宁陵。为使部族成员身强体健、延年益寿,葛天氏创作了"葛天氏之乐",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舞乐,反映了远古时期农业社会的特征。葛天文化的意蕴非常丰富,表现了原始先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天、地、人和谐,尤其是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80):17-18
"信义",即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信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基石与核心内容,其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建设"信义城市",研究传承和发展"信义文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因材施教、提升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优质素材.文章在走访了解"漳州古聚落"资源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对以地域文化为背景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流程与方式进行研究,促成"漳州地域文化"转化为"地理课程资源",使地域文化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构建高效且有特色的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世纪.文化的复兴需要文化大师、旗手,张岱年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张岱年先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师"作用,可用八个字来概括:"立志"、"争鸣"、"发现"、"发明",即立志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振兴,争鸣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前景,发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内涵,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1999年,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深入分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软肋",通过研究分析,我们明确了"在全面育人中体现办学特色,在发展特色中推动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以棋文化构建为切入点,将象棋、围棋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作为学校的特色来实施.  相似文献   

7.
古巢国考     
古巢国①历经有巢氏和南巢古国两个发展阶段,至春秋中叶为吴国所灭,其地望大致在今巢湖一带。有巢氏阶段的文化遗存为凌家滩遗址。南巢古国启于夏末,“义不朝商”,在商代的事迹不很清楚,武王灭商后,“巢伯来朝”,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尚书》、《班簋》铭文以及周原甲骨文中均有载。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人类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天道与人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关注"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优秀的宝贵财富,应该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长江、淮河、黄海三水孕育了古泰州盐场,汉初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成为古泰州盐场的开拓者。古泰州盐场丰富的海盐资源造就了古泰州的盐税,古泰州盐税成为历代王朝财政税赋的主要支柱。古泰州盐民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煮海水为盐"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泰州盐税文化。  相似文献   

11.
曾在中国历史上几次作过官方通用语的陕西方言,至今仍然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很多古字古词.这些古代字词的用法,就是古代雅言中的用法,与中国历史文化及中华文明史,血肉相连.研究这些字词,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文明史,意义重大.这些字词都有其本来的正确书写形式,不能用同音字词,随意取而代之.随意取而代之,不仅消灭了这些古字古词,挖了汉语的根基,而且破坏了汉语的统一,抹掉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不仅是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曾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应树立正确的文化历史观.科学地解读民族文化.充分发掘和吸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内容,找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结合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6,(6):41-44
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就有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以春秋为著。当时提出"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就是要进行文化建设。当时实施的太子教育也就是要未来的君王学习文化建设诸个方面以实现文化传承。春秋时期,士大夫也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如子产之类;而所谓"君子九能可以为大夫",这"九能"也就是从事文化建设的才能;又有"三不朽"之说,士大夫以"立言",即从事文化建设而"不朽"。春秋时期庶人也有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如"重人"对"山有朽壤而崩"提出文化建设的建议,以及曹刿以文化建设"问何以战"。这种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也正是习总书记所讲: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之一,其当代价值,即要以此种精神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共同号称“四渎”,是四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中,长江与黄河历来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和母亲河,其地位无比崇高.但近年研究考古却发现,文化历史也有自身的盲区和失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悠久、最应享有尊崇地位的河流应该是汉江.只是汉水固有的历史文化光芒被长久地、偏执地遮蔽起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16.
皖江文化是指拥有皖文化的传统遗存和近代特色的长江安徽段流域文化,所谓"皖文化",是指特色比较鲜明的安庆一带地方文化主色调.作为区域文化,宋之前是皖江文化的涵养期,宋元明清是它的生长期,近代以来是它的转型期,今后是它的创新期.对皖江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处理好它和长江全流域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关系,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精神文化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过30余年的努力,舜文化的研究在资料整理、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景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诸如舜帝生卒地争论不休等问题。未来应该把舜文化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在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做到提高学术质量与普及舜文化精髓相结合,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佐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红山文化玉礼器客观地印证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解读远古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的重要信息载体。红山文化玉璜影响了史前其他文化玉璜的形制、工艺及功能,在弘扬玉礼器文化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天中文化     
天中文化是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一种区域文化,它内涵丰富而又独具特色,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华夏母亲河之一的长江,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不仅是哺育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滋养学校文化、培育一代新人的重要资源。文章首先以学校变革实践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文化理解与建设的机制及其背后的方法论问题;继而从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上讨论了"长江文化共识"的内涵及其达成;最后从资源与精神、共性与个性、馈赠与回报多种视角,分析了学校文化与社会、社区文化的互动与共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