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比较、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新课改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状况、调查和总结我省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现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术科课程的现代价值与高校现行术科课程设置的弊端进行评判和分析,提出了高校术科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具体方法是:整合术科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拓展术科课程内容体系,增设新的课程内容;实现术科课程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2.
吕文辉 《教育与职业》2007,(17):115-116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对高师体育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奥运会对高校体育人才需求、培养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顾益民 《文教资料》2012,(34):195-196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主要教育形式。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发展动向。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改革动向主要有体育俱乐部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新的组织形式;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内容逐步具有高校本身特色;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将不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能,达到最优发展。普通高校适应改革动向需采取一些策略,如淡化竞技技术考试,对一些竞技比赛规则进行适当改变,降低难度和增加趣味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需科学化、综合化;建立学生个体体质健康报告一预警一干预机制;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关注体育技能培养对就业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南省7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探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河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保证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制订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适能”这一旨在培养青少年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健身教育,随着我国体育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已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领域。健康与运动性的“体适能”活动己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体适能”教育能增进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能促进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重新认识,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开展混合式教学成为改革方向之一。文章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例,通过对体操类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意义、教学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体操类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路径构建与策略实施,以期为其他高校此类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及多元化评价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体操类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考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高等院校二十几年体育教育改革和近几年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通过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分析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指出了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以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课程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逐步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本文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建立具有高校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学科本身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矛盾主要反映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育目标的矛盾;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学行为的矛盾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与高校教育目标一致;高校体育教学行为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无锡会议”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中、小学一样,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逐步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本文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建立具有高校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实践过程中,篮球同样是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因此篮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与改革问题成为篮球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论文在梳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着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包括篮球课程建设的科研实践问题、篮球课程建设的教学质量问题、篮球课程建设的教务管理问题和篮球课程建设的考核评价问题,最后对篮球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为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球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时代里,教育的精神主题就是创新。旨在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新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与实践,阐明教育创新思潮溯源、背景和要求,探讨了教育创新和体育教学创新的内涵,提出了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质的教育创新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新的生长点,其衍生的体育教学创新必将成为新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动力“聚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和美育的结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成为教育领域新风尚。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可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美育的融合展现了体育教学美学的身体美、运动美、人文美,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隐形课程、科学设置体育美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融入美育因素;在文化氛围上,将体育文化与“美学”相融合、“大思政”与体育文化相融合、人文美与高校体育文化相融合,构建高校体育教学的美学转变路径。  相似文献   

14.
年内国家教育部将出台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它将取代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即将出台的课程计划中,将原有的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亦即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将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教育寓于体育教育将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改革。“如何让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无形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如何让学生接受”、“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又一课题。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与最后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跟上社会发展、改革的步伐,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该课程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列为主干课程.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结合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收集整理了当前有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文件与成果,结合赤峰学院近几年《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成果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7,(5):38-41
通过对广西全区高校体育教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创新能力、师资等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革新教育思维、完善课程设置、完善创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创新型师资队伍等几点有利于构建基于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高等院校体育本科教育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及如何培养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体育课程标准来思考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探讨深化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技能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断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新体系成为了当务之急.对武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讨,包括武术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等方面,使武术教学与五大课程目标相互渗透和融合,通过武术教学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黑龙江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教学计划进行分析,探讨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等方法,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必要性、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进程中产生的主要疑难和困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