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隐匿权是媒体及工作人员为消息源保密的权利,即未经消息源同意,不能把消息源透露给第三方而承担的一种义务,作为一种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理念一直为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思想家所追求。但是,隐匿权所包含的双重性,又使它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争议性的问题,要从法律和道德层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情权和表达权的要求日益高涨。人们把所见所闻提供给媒体,希望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保护消息来源,从而保障新闻记者采访权,继而维护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法学界和新闻界呼唤通过立法来保护消息来源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本文试从隐匿权的特性、合理性以及各国隐匿权发展现状来简要分析我国隐匿权立法的可行性及障碍。  相似文献   

3.
隐匿权的本土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匿权概述所谓隐匿权就是记者保护信息来源的权利 ,即未经提供采访报道等新闻材料的人的允许 ,新闻工作者有权不予透露消息来源给第三人。隐匿权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性质的特殊性。隐匿权既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对提供消息来源的人而言 ,记者是基于信赖关系和职业道德的不暴露义务 ;对第三人而言 ,记者是基于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的不暴露权利。二、主体的特殊性。作为隐匿权的主体 ,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大众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是从人际传播中逐渐演变而来又自成体系的信息交流方式。现代人从大众传播过程中获取更多…  相似文献   

4.
采访权是指新闻媒介在获取新闻的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新闻立法,廓清新闻实践中的疑点难点问题。 一、广义采访权 按权利涉及的范围可将采访权划分为广狭两义。广义采访权指  相似文献   

5.
陈琛 《新闻世界》2014,(3):212-213
“荷兰《每日电讯报》诉国家案”是欧洲人权法院2012年11月22日开庭审理的一起诉讼案件。本案辩驳的关键点在于,报社及其记者通过新闻源获得政府的秘密信息时,是否有发表的权利。同时,政府能否借助其特权,即以监视、监听等途径从记者身上寻找消息源的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6.
塞西莉亚在最灿烂的一刻滑过萨科齐的天空,然后就将隐匿到自己的宇宙中去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在隐匿新闻源主体的行为中,主要关涉的道德问题是:隐匿的根据是什么?如何把握好隐匿的度?当隐匿行为追求的利益与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道德上如何选择?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本文对这些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比较系统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邹举 《青年记者》2004,(9):49-50
这里的新闻要素主要指新闻报道中的相关人物的信息要素,即新闻源和有关当事人的姓名、职业、工作单位、地址、家庭等。所谓合理隐匿应主要出于两种目的:一是为新闻源保密;二是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图书出版附属权的界定纷乱且不完善,国内外业界和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经综合思考和分析,提出这样的划分设想--由作品派生出来的从权利分为"图书形式的从权利"和"非图书形式的从权利"两大类.划分标准是看由作品派生出来的产品是否以图书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具有演绎特征.以图书形式表现出来是图书形式的从权利;不具有图书形式且具有演绎特征的作品属于非图书形式的从权利.  相似文献   

10.
民间话语权崛起导致政府等公共权力部门对谣言的定义权、判断权和治理权被消解和分流。研究发现,官方信息渠道不畅、社会情绪紧张、社交媒体同质化传播等因素使谣言生成机制多样化,从而消解了公共权力部门对谣言定义权的垄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失实程度不一、情绪影响认知、立场左右态度的特点也令公共权力部门主导的谣言判断权面临挑战。基于此,治理谣言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完善有关法律,动态治理谣言;媒体机构应规范操作标准,发挥新闻聚合作用;公众应树立信息识别与求真素养理念,培养理性精神。由此在多方的协同共治中实现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正的完成,我国对邻接权制度的相关修正也已成定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修正的邻接权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如权利对象模糊不清,易使人误解并限定于“作品”;权利类型相对狭窄,与当前日益发展的文化、科学事业和产业有一定的“距离”。但法律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逐步健全。基于此,一方面,应以行业法规等形式增加对邻接权对象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应回应实践需求将数据库制作者权、网播组织权纳入现有邻接权类型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落实公民档案信息平等权的身份与机会障碍,提出了加强个人权益信息建档执法监督,建立便民服务、平等服务的档案文化等维护公民信息平等建档权、档案信息平等利用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行法律法规对档案利用权与公布权分离的规定,使档案利用者无法实质运用未公布的档案资料,大大限制了档案的利用,档案的实质利用价值并未得到实现。档案利用权与公布权逐步统一应成为我国今后的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杨 《中国出版》2012,(12):25-28
复制权成为著作财产权的基础性权利,一定意义上是由传统印刷技术限制下的特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复制权受到强烈的冲击,正逐渐失去著作财产权的基础性地位和优势。从"传播"的内涵与著作财产权体系的结构划分出发,"传播"是著作权人实现利益回报的主要方式,著作财产权体系的权利基础应为控制作品"传播"所享有的利益——传播权。著作财产权体系简化后的"大传播权"设计,不仅有助于消弭公众因误解著作财产权而造成的逆反心理,同时又对社会公众逐渐认同、接受和遵守著作权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时两年的全国两千多家期刊联合起诉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侵权案已有了审判结果,法院终审判决侵权方--重庆维普公司立即停止侵权,停止复制出版发行活动,赔偿被侵权的杂志社、期刊部损失共计五十多万元.此案涉及到了期刊著作权及版式设计权的界定与保护问题.为此,只有重视期刊本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期刊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图书馆用户公共利益,在不损害出版商私人利益的前提下,图书馆应当在商业电子资源采购谈判中向出版商提出采购资源备份权、灾难备份权或者长期获取(使用)权三项基本权益诉求.上述三项基本权益诉求拥有充分的法律支撑、法理支持及实例举证.  相似文献   

18.
责任编辑的动议权、修改权与转型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责任编辑最直接打交道的是作者,即所谓著作权人.然而作为文化产业最为重要一翼的图书出版业的第一生产力的责任编辑自己,却从来不被称为编辑权人(至今我们也未见有关于"编辑权法"的行将制定的迹象).那么,责任编辑的职责范围与权限是什么?它的用武之地与工作价值在哪里?它是否仅有"为他人"即著作权人"做嫁衣"的"福分"?事实上,有职必有权.  相似文献   

19.
责任编辑的动议权,修改权与转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图书情报工作与著作权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实施.著作权是一项与图书情报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因为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收藏使用中心,所收藏的文献大部分是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图书馆在收集、整理、利用这些文献时,必然涉及到文献的版权问题,所以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了解《著作权法》,依法办事.我国《著作权法》实施以来,图书情报界对著作权法的学习、研究正逐步深入,在某些问题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论,本文试述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