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在职场     
1.您在印刷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现在您从事的工作是什么? 2.在工作中您最喜欢什么? 3.在工作中您最不喜欢什么? 4.您所在的公司最近在研发什么新技术、新产品? 5.您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6.您现在最关注什么发展趋势? 7.在知识经济社会,实现印刷生产的数字化已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贵公司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您对推动我国印刷业的数字化生产进程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一名省级农业部门的主要领导,确立什么样的战略思路、运用什么样的工作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记者走访了山西省农业厅厅长杨文宪。 记者:省人大不久前通过了您继续担任省农业厅厅长的决定。请问杨厅长,在您的这一任期内,将用什么样的工作思路使山西农业胜利跨入21世纪? 杨文宪:作为新一届农业厅长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本届省政府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农业厅是省政府主管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职能部门,确立怎样的工作思路必将直  相似文献   

3.
记者:魏厅长您好!请问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魏厅长:今年3月25日,审计署党组扩大会议要求全国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依法审计、服从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根据审计署的二十字方针,我省审计工作总的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年实现三个基本的奋斗目标,积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突出重点,严格执法,依法加强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政府各部门、国有  相似文献   

4.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5.
ADMEN:您用微博最常做什么事?杨潋:(1)围观冷笑话;(2)围观朋友近况;(3)围观明星。ADMEN:您觉得微博对这个世界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杨潋:消灭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晒客多了,隐私少了。ADMEN:您觉得微博对营销传播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记者:您认为大数据指的是什么方面的数据?是不是就是用户的行为数据?还是其他方面的数据?您认为目前哪些才是真正大数据的掌握者?为什么? 倪院士:在大数据出现之前,数据挖掘方法已在很多企业中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您一定还记得开国大典上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那么,您还记得当时天安门城楼上挂的毛主席画像是什么样子?您知道这幅画像的作者吗?  相似文献   

8.
驻外记者是我们的同行中特殊的一群,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向国内外的八位驻外记者提出了这几个问题: 1、您是何时开始任驻外记者的?曾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工作过? 2、您用哪种语言进行采访?怎样获取信息与采访线索?在日常采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应付的? 3、您在工作中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同总部联系?平均每月发稿多少?采用的情况如何? 4、您参加过哪些国际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的采访报道?您是怎样从争取时效、提高质量等方面同外国记者竞争的?您认为有哪些优势和欠缺? 5、您驻外时曾采访过哪些国家元首、政坛风云人物或当地新闻界知名人士? 6、您与驻在国的同行、其他外国记者以及国内其他新闻单位派驻的记者是否经常联系与合作?同当地别国驻外记者相比,您认为各自的短长何在(请举例说明一下您所认识的外国记者在敬业精神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您的姓名、单位、从事夜班工作年限。 1、夜班时您一般几点上班、下班,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夜班、白班多长时间轮换? 2、请详述夜班工作期间一次较难忘的经历。 3、您近来在研究或跟踪哪些社会热点问题?夜班编辑工作以外是否还采访、写稿? 4、是否还有时间读书?读哪些书? 5、您对长期上夜班有什么感受?您是否热爱您的工作? 6、对于您的夜班编辑工作而言;哪种技能、修养最重要?如何提高? 7、长期的夜班工作对您身体健康有哪些影响?您采取什么措施来弥补?  相似文献   

10.
习惯上,人们往往以为拍照片是在按快门的一瞬间完成的事。假如真的这么想,那么实地拍摄时,就会陷入迷惘。在这一瞬间,拍摄者应当扪心自问:我想通过这张照片说些什么?细究起来,这种自我暗示或曰自我提醒应该是在拍摄那一瞬间之前。当您发现一个值得拍的事件、场景或人物时,您随之就进入了快速判断:能拍下来什么?借此可表现点什么主题?哪一刹那、从哪个角度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肖教授,您好!非常荣幸采访您.我了解到,您教学生涯伊始就在新闻学领域教学钻研,三十余载的教授历程,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能否谈谈您最初接触新闻学的感受?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从事新闻学教学的?  相似文献   

12.
本刊特约记者:吴老师,您好!据了解您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是图书馆学,博士期间主要研究书评理论.嗣后在从事编辑出版科研、教学的过程中.您一直比较关注书评在图书传播中的作用,您认为书评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在书评公信力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比如近年来出版的某些图书中腰封出现了太多浮夸不实的宣传,已经引起了读者反感和各界关注),您认为书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假设一段相声里有这么个“包袱”,一定能抖落响: 甲:您知道北京的朝阳门过去叫什么门吗? 乙:这能难住谁,北京人谁不知道朝阳门过去叫‘平则门’呀! 甲:平则门?——错了。乙:那您说叫什么? 甲:叫‘齐化门’,懂了吗! 乙:噢,那平则门是现在的什么门呢? 甲:学着点、记住  相似文献   

14.
中國记者:在32年从业经历中,您报道过近百位典型人物,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那么首先请问您觉得采访前最重要的准备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您的姓名、单位、从事夜班工作年限。 1、夜班时您一般几点上班、下班,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夜班、白班多长时间轮换? 2、请详述夜班工作期间一次较难忘的经历。 3、您近来在研究或跟踪哪些社会热点问题?夜班编辑工作以外是否还采访、写稿? 4、是否还有时间读书?读哪些书? 5、长期上夜班您有什么感受?您是否热爱您的工作? 6、时于您的夜班编辑工作而言;哪种技能、修养最重要?如何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 您在1994年写了一篇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文章<黄金时代缺少什么>,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请问您当时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7.
1.《当代劳模》:您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钟连盛:能够更好地吸收中外艺术的养分的一种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景泰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 2.《当代劳模》:您最看重一个人的什么特点或品质? 钟连盛:受自身性格的影响,喜欢务实、不张扬、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3.《当代劳模》:您最珍惜的是什么? 钟连盛:现在走上了管理岗位,用于创作的时间少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相似文献   

18.
战斗中,班长英勇捐躯,一战士挺身而出,带领全班杀败了敌人。几十年后,一位通讯员前去采访这位“老革命”:请问,您老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想什么。”“那您当时有什么心理活动?”“没有什么心理活动。”“那么,请您谈谈当时的动机好吗?”“动机?什么动机?在战场上杀红了眼,从战场上下来,见了狗我都恨不得踢它两脚”。这是王安忆在中篇小说《小鲍庄》里描写的一位通讯员采访人物心理活动的一个片段(大意)。  相似文献   

19.
年近七十旬的老先生想要续弦,对方是同样高龄的老太太。儿女们一致反对:"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意思?她不过是看上您的存折,您的退休金,您的房子,您叫我们当儿女的多尴尬。"  相似文献   

20.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香港文汇报记者问:“本届内阁任期已经过半,回顾过去这1000多天的施政历程,您觉得什么成绩是令您最欣慰的,什么情景是令您最感动的,什么事情是令您最痛心的,您能否给您本人及内阁团队打个分,您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完成下半段的任期?”温总理的回答中谈到:“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由此我们想到并追问:作为以守望社会为基本职能之一的媒体,这些年来在“人民最关心的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