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戚彩霞 《文教资料》2007,(26):49-50
中国艺术的独特境界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自然导致了生命哲学在艺术中的充分体现,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观念。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入手,探讨了中国画生命精神的文化渊源,生命精神对中国画绘画形式的影响,以及生命精神在中国画中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体现,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画艺术在新的时代中具有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形式。本文探讨了民族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研究了中国画的创新途径及发展方向,希望以此为中国画的未来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尤其是线条,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单独存在的美学价值,富有韵律感、力度感和节奏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中国画的造型主要部分和灵魂。它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习俗,具有自身独一无二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替代的。中国画的线条具有它自身独道的优势,正不断发展;但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不断前进。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在世界艺术之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说中国山水画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及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课程内容的精辟分析及重难点的设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体现,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面镜子。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画艺术在新的时代中具有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形式。从此角度对绘画,民族的关系加以阐述,目的并非仅仅为处于困境的中国画进行改良,而是真心的意在唤起全民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继承,希望以此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吉祥装饰图案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装饰图案不仅仅是美丽的附属品,也是中国人寄托自己思想情感和生活愿望的重要载体,是通过象征手段来表现人们思想的文化符号。纵观中国吉祥图案的发展,中国装饰图案始终关注人生、关注实用、追求特质和精神上的功利,这也成为以吉祥为主题的“驱魔辟邪”“安居平安”的心理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7.
传统民居的吉祥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文教资料》2008,(29):66-68
我国的传统民居往往在建筑实体上附加大量的装饰艺术,装饰艺术的具体形象和内容,不仅深刻地反映出民居所处时代人们一定的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特征,而更鲜明的是提示出一种吉祥观念,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吉祥装饰艺术,吉祥装饰的内容和形式在现世的生活和艺术中仍具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吉祥纹样在传统雕刻中的应用源远流长,其题材丰富、手段多样,寄托着时代艺术文化,蕴含人们的生活状态、追求以及内心的思想感情。分析传统雕刻中吉祥纹样应用类型、观念与价值,结合对吉祥纹样应用手法与构成形式、雕刻技法等梳理,最后提出了吉祥纹样与雕刻的现代发展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的文化精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中国画的文化特征及其深藏背后的民族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艺术的模糊化、重表现及其生命精神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人将哲学与艺术相融,哲学精神寓于艺术境界之中,艺术是哲学的一种延伸,也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画艺术家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他们师法自然,使画格随着他们完善的人格一起提升。要正确把握中国画的古典精神,必须从复杂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寻找出远引着中国画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阐明对联艺术的形式要求和特点,归纳总结了写作对联的构思、辞格等艺术技法,充分展示了对联写作的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12.
民族声乐审美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和同化,总结和整理出中国人对审美问题的独特思想和中国审美实践中的独特之处,用以指导我们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张毅 《中学教育》2014,(2):87-92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造成了课程名称中民族标识的缺失,这一问题长期被学界忽略,造成了几十年来母语教学对汉语独特的民族性特点的忽视,不利于学习者的母语的学习和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意识的生成。我国母语课程民族标识的缺失既是建国时去"国"化的结果,更是上世纪40年代席卷全球的拉丁化文字改革的产物。深化母语课程改革须将我国母语课程归正为"汉语",以推进母语课程的科学化建设进程,为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独创的一个范畴。它是中国抒情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与审美追求。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必将揭示中国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与审美追求。同时,也将加深我们对中国艺术内在精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文化与包装设计在一切设计表现中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两者之间存在借鉴和互动的过程。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在包装设计的渗透为出发点,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使之同包装设计风格相互融合,并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包装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英语和汉语的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调和、融合,最后以汉语的独特思维方式进行转换输出。写作作为语言的基本输出形式,反映了英汉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相互作用。写作中出现中式英语表达主要是由于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干扰而产生负迁移。旨在通过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中式英语的影响及其几个表现,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尽可能减少使用中式英语,提高英语写作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郝军 《闽江学院学报》2008,29(6):126-128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奏技法、风格特征。对传统筝派进行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在了解某一流派的同时,横向深层次地掌握其它流派所蕴藏着的内容,从而对古筝这门艺术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阂筝和客家筝派都是我国古筝重要流派的代表,由于地域和渊源关系既相辅相成又各异其趣。本章希望通过两个流派的演奏技法、音韵特点和演奏风格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阐述两个流派演奏中特点特色及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ransfer of reading-related cognitive skills betwee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L1) and English (L2) among Chinese children in Hong Kong. Fifty-three Grade 2 students were tested on word reading, phonological, orthographic and rapid naming skills in Chinese (L1) and English (L2).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easures 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rapid naming, but not in orthographic skills; (b) significant uniqu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apid naming skills and English rhyme awareness for predicting Chinese word reading after controlling for all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cognitive measures; (c) significant unique contribution of English phonological skills and Chinese orthographic skills (a negative one) for predicting English word reading after controlling for all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ognitive measures; and (d) significant uniqu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rhyme awareness for predicting English phonemic awarenes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itial evidence that developing reading-related cognitive skills in English may have facilitative effects on Chinese word reading development. They also suggest that Chinese orthographic skills or tactics may not be helpful for learning to read English words among ESL learners; and that Chinese rhyme awareness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honemic awareness which is an essential skill predicting ESL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初等教育学院培养大专学历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目标应坚持对学生学习质量的高标准与严格要求,教学方法上:淡化技能训练,重视审美教学;改变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