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清双重意义,积极实施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双语教学具有双重意义,它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国际通用性学科课程都应当有意识地实施双语教学,认真吸取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并根据需要适当训练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选修课特别是专业选修课应当加大外文授课比例,大力训练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外国文化水平,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我校近年来采取措施加强了双语课程建设,今后计划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元化推进双语教学,并配备多样化的教材.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4,(A3):156-157
"留学经济"是近年来经济领域新出现的一个热点,随着全球一体化加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内高校在生源减少与扩招的影响下,竞争不断加剧。在此种背景下,只有国际化才能提升高校水平。而国际化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本文将关注点放在国际通识课程上,从课程国际化内涵出发,考察高校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此种形势下国际通识课程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课程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是高校课程适应信息社会的变革 ,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作为过程 ,它一方面表现为高校课程吸收国际优秀文化成果并与之融合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要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国外 ,让外国人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的过程。作为目标 ,它表现在通过建构国际课程体系规范 ,使本国课程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并与之进行平等地沟通与对话。 2 1世纪国际化的高校课程具有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和制度的通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采取了在学习计划中注入国际内容、为课程国际化提供资金与师资支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多层面的教学评价等策略。滑铁卢大学也为课程国际化制定了规范的课程国际化策略框架及详尽的课程规划指南。我国高校可借鉴其经验,建设课程国际化开发团队,实现国际化资源共享;在专业课中注入国际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始国际化建设,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国际发展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而哈佛的领导人们也是格外重视其国际化的程度。本文从师生国际化、办学组织国际化、科研课程国际化三个方面分析哈佛大学国际化现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高分子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从国际学术视野、国际学术交流、创新性学术思维等国际化能力的多元内涵出发,在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课程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效结合,促进高分子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学校的主导力量和重要人才资源,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改革发展的决定因素。面对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环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充分认识所处的国际环境和背景,建立起全新的理念,全面把握人才发展新趋势,承担起一个民族和国际社会的重要责任,不断强化高校教师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以实现我国高校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上海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为例,分析自动化专业的国际课程开展情况,深度剖析国际化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从国际化课程的英文深度教学、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体系融合、一流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展开讨论,探索提高控制学科本科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举措与实践,以此促进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阶段国际化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与美国大学课程设置相比,我国国际化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国际化理念欠缺、课程标准模糊、教材内容与国际化水平存在差距、课程拓展的国际性途径有待开发等问题。借鉴美国大学课程设置方式,坚持国际化课程遵循的原则、抓住国际化课程设置改进的关键、完善我国国际化教学课程开发和拓展的保障机制,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政策实践,以培养全球化人才,进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日本推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政策要点包括:接收外国留学生以提升学生多样性,建设国际化课程以培养全球化人才,推动教师国际化发展以带动学生与课程的国际化,构建国际化支援体制以助力在地国际化发展。在政府政策指引下,日本高校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探索与实践,在留学生数量及比例、外国教师比例、留学生留日就业、特色教育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未来,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将更加重视留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国际化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