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孙剑 《内江科技》2010,31(7):45-45,86
岩心饱和度室内分析结果是评价储层水淹状况的重要数据,而实测取心井岩样的油水饱和度常常偏离地层孔隙中的真实油水饱和度。分析了含水饱和度测量值的影响因素,以胜利油区某取心井为例,通过室内实验模拟降压脱气过程,研究了降压脱气对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样的原始含水饱和度和溶解气油比决定降压脱气造成的含水饱和度损失,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得到的脱气前后岩样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校正实测岩样含水饱和度,使其更接近实际地层中的真实含水饱和度。  相似文献   

2.
<正>渤海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由于储层强非均质性、笼统防砂、强注强采等因素导致注入水过早突进,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调剖调驱技术作为高含水油田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海上油田进行了规模化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但针对低温油藏(≤70℃),常规调剖调驱技术具有以下局限性:常规酚醛树脂类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好、封堵性强、稳定性好,但成胶温度在70℃以上,在低温(≤70℃)下成胶强度低甚至无法成胶;受长期注水开发影响,低温高含水油藏剩余油逐步向深部富集,油藏深部水窜通道发育程度高,因此亟需开发兼具更好深部运移能力与更高封堵能力的深部调驱体系;低温油藏地下原油黏度高,油水流度比高,原油启动难度大,亟待开发适应性更强的高效驱油体系,提高对低温油藏原油驱油效率,同时深入研究驱油剂作用机理,获得可形成较高强度W/O型乳状液的高效驱油剂,提高对高含油饱和度深部液流转向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菲菲 《内江科技》2012,(8):128-129
高含水老油田依靠聚合物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幅度约为6%~10%,聚驱后仍有50%~60%左右的原油滞留地下,具有进一步挖潜的物质基础。本文选取孤岛中一区Ng3北部为试验区,研究了聚驱后物性变化、剩余油分布特点。设计了预交联体+二元驱油体系,在聚驱后油藏既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又能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矿场试验数据表明,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够显著降水增油,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油藏注水开发的水驱油效果主要取决于流体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储层的孔隙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状况。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和油水粘度比对驱油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储层渗透率对驱油效率有较大的影响,渗透率较低的油层驱油效率较低,开发后期其剩余油饱和度必然高于高渗透油层,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5.
樊31北块属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由于渗透率特低,成藏过程中,油不足以使水完全驱替,开发初期油层含水差异性大,一投产即含水,甚至高含水.为了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成因机理,应用储层毛细管压力分析与相对渗透率曲线结合法研究了樊31北块含水饱和度分布状况;通过核磁共振测井分析法回归了可动水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公式,研究了樊31北块油井初期含水与含水饱和度、可动水饱和度的关系,为井网的优化部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军全  焦积田  于秀英 《内江科技》2008,29(2):134-134,184
化子坪为典型的特低渗油田,主要开发层位长2、长6层不仅存在因储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低阻油层,而且也存在因储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高阻油水层,因此准确解释这类储层含水饱和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提出影响含水饱和度的综合因素并进行分析,推导出确定长2、6储层含水饱和度的公式,为识别油水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油田开发的工作中对于砂岩储集层水淹层进行评估是一项难题.当前针对该项难题引入地化录井资料进行评估是行业内的热门研究领域,这对于剩余油田的二次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原理是在水淹理论的基础上,从气象色谱和岩石热解的数据入手,结合相关资料,通过驱油效率、含油饱和度和计算孔隙度等来形成一套砂岩储集层水淹层评估技术,用此方法验证于水淹层,结果证实符合程度达到了95%以上,效果良好,说明该法适应性强,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孤东油田七区西北部上馆陶组属内陆河流相沉积的非均质多层砂岩亲水稠油油藏,油水粘度比大、非均质性严重,中低含水期含水上升快,水淹不均匀,因此特高含水期仍有大量剩余油分布,针对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形态,通过细分流动单元、简化层系、补孔扩射、优化注水压力、堵调结合、防砂扶井六项挖潜技术实施剩余油挖潜,改善油藏水驱效果提高采收率,在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油田开发的后期,主力层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剩余油挖潜难度越来越大。而作为相对非主力层的一些薄层虽然含水相对较低,但又具有低液量、易出砂、油稠的特点,运用单一的措施产能低,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必须配套应用挖潜工艺措施才能提高其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孙剑 《内江科技》2010,31(6):50-50,7
应用高精度微量泵和高精度差压传感器实验测定了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砂岩样品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油水两相最小启动压力梯度。对比单相启动压力梯度,发现试验状态下,油水两相最小启动压力梯度与空气渗透率呈幂函数变化关系;油水两相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比单相启动压力梯度高数倍。针对储层渗透率、流体粘度、驱替压力梯度、油水界面张力等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具体因素分析了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渤海某油田密闭取心井B储层岩心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新的油水饱和度校正方法,通过考虑矫正测试方法、电解法测量水量、乙醇萃取法的影响、降压脱气、孔隙压实等因素的影响,开展室内油水饱和度校正的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轻质油密闭取心饱和度校正,矫正获得的渤海油田B井密闭取芯饱和度测试结果与测井解释成果对比分析表明,此方法计算得到的含水饱和度与生产动态相吻合,有助于轻质油藏水淹层的判断和开发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油水同层在某断块具有较大的分布面积和厚度及相当可观的储量。由于油水同层含水饱和度较高,动用难度大,多数井未射孔。本文对某区块油水同层分布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射开油水同层井的开发效果,研究了不同类型油水同层的潜力大小及挖潜方法,见到了一定的调整效果,并对今后此种类型井的挖潜方式及方法提出了一些意见,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油田高含水期的综合调整。  相似文献   

13.
张运军  郑华 《内江科技》2010,31(5):37-37,33
针时海上常规稠油油藏,通过室内一维物理模拟实验,结合现场实际生产资料,开展不同条件下的海上常规稠油一维恒压水驱实验,对比不同粘度、不同压差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点等,分析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水相端点值的变化规律,以用于指导海上常规稠油油藏开发.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不同粘度、不同压差下的相渗曲线形态略有不同,但整体表现为油相渗透率高,水相渗透率非常低的特点(水相相对渗透率端点值多数低于0.1)。②随着原油粘度增加,束缚水饱和度降低。(③原油粘度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驱替压差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④水相渗透率端点值非常低。驱替压差越大,水相渗透率端点值越大.  相似文献   

14.
原始含油饱和度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水淹层评价和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编制的重要参数。以油气运移成藏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区不同物性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特征,明确了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高低主要受孔隙结构和油柱高度两方面的影响;在储层分类前提下采用归一化含水饱和度参数与J函数拟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综合考虑储层物性和油柱高度的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实测井的水淹层段进行计算,其结果与岩心分析值吻合良好,绝对误差在±5%之间;并且结合该参数,利用"Soy-So双饱和度法"进行A油田的水淹层解释,解释结论与油井实际初产情况吻合,方法的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杨保华等 《内江科技》2014,(2):57+59-57,59
<正>本文针对明一东块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吸水剖面极不均匀,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无效循环,区块主力层系进入高含水期的问题,采用DJ凝胶调驱、SP水膨体堵剂、酸性单液法调驱等整体调驱技术,使油井整体受效,达到了提高油藏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减缓油藏递减,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粘土化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造成油层伤害的原因;应用岩石学微观分析技术对储集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剖析及流动实验原理,研制了油层伤害过程判识、残余油可采性分析、油水界面识别等3项油层保护机理分析方法;指出了油层保护机理分析技术在油气层改造、钻前油层保护、高含水油层驱采和油水界面确定等方面的用途。  相似文献   

17.
王朔 《内江科技》2014,35(9):69-69
流压远低于饱和压力时,在油井附近形成脱气圈,渗流条件发生变化,地层内两相流变为油气水三相流。在原油脱气情况下,油相相对渗透率不仅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也是含气饱和度的函数,因此用油水两相相渗曲线计算的采液指数存在较大误差。本文提出了用油层气油比修正采液指数,计算不同含水条件下采液指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淹岩石岩电特性的实验研究发现,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对岩石电阻率幅值的影响较大,致使单一频率下的岩石复电阻率幅值和同相电阻率也会象常规电阻率一样,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出现“U”形曲线,而相对而言,地层水矿化度对岩石频散特性的影响较小。因此基于岩石频散特性发展起来的复电阻率测井技术在识别油水层和水淹层测井评价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黄文英 《内江科技》2010,31(2):93-93,98
本文分析了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注水开采储层水淹台物性、流体性质、电性以及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特征。储层水淹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增大;地层水电阻率在原生地层水电阻率与注入水电阻率之间变化;原油表现为分子量增高、密度增大、粘度增大的变化趋势;储层水淹后引起自然电位下基线缡移,自然电位异常幅度逐渐成小。甚至由负异常逐渐变为正异常,水淹部位的声波时差也有所增大,大多数水淹层水淹部位的感应和微电搬系列电阻率下降蛟明显;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正韵律储层中大多数水淹层都具有底部、中下部先水淹的特点,内部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影响,层内表现为项部物性差,驱油效率低,其剩余油饱和度下降相对较慢,剩余油相对富袋,层间表现为薄关剩余油相对富集,并间表现为边部井剩余油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20.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地层压力下降、平面矛盾和剖面矛盾成为了影响油田开发的三大主要矛盾:由于含水层干扰,产油量逐渐下降,舍水越来越高。套管破漏出水、套管外串槽、层间串等造成油层水淹、水串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通过应用同位素等找水找串技术确定出水层位、类型,配套应用了以找水、卡封水、水泥浆挤封、套管外循环封串、水并挤封调驱技术为主的综合控水技术.结果表明,综合控水技术对治理水淹层、高含水并、管外串槽井、注水锥进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