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苏祠》2004年第4期,何家治先生在《苏东坡真赞--三苏祠盘陀画像碑》一文中,把三苏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刻石的《苏东坡盘陀画像碑》摄影发表,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盘陀碑》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敦煌偈赞文学在本质上应属于音乐文学范畴。本文试从音乐方面探寻偈赞的歌辞特点。偈赞歌辞明显的音乐特征是;这些偈赞歌辞载有"平"、"侧"、"断"、"吟"等呗赞声法的标识,具有吟唱性质;和声的加入,是齐言偈体向杂言赞辞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偈赞文辞形式的差别,应看作曲调音乐形式的变化。偈赞体的流变,即是偈赞的谣歌化和曲子化,梵音的歌调化。表明敦煌偈赞在隋唐五代兴起的俗讲、唱导的发展中不断地俗乐化。这个通俗化又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即胡化与华化的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宋代佛教文学由于文字禅的提倡,非常注重文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宋代禅僧的偈赞作品存世甚多,依据创作机缘的不同,禅门偈颂可以有多种分类形式。根据禅宗史料的实际情况,宋代禅偈可以概括为开悟、说法、劝世和临终四种类型,因为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一个禅僧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点,在这些重要场合,他们常会以诗偈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此外,题写在个人“写真”上的“自赞”也是宋代禅偈的一种重要题材,这些禅宗偈赞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独特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对于诗与偈的关系,人们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偈是诗,有人认为不是诗,也有人认为部分是诗。唐代僧人拾得曰:"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1]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偈颂的文体属性就有争议了。《四库提要·全唐诗》  相似文献   

5.
我自1998年8月入伍以来,先后到漳浦县的深土中学、盘陀中学、沙西北旗小学,最后再回到盘陀中学。这样,由海到山,由山到海,再由海到山,从中学到小学,再由小学到中学,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目睹了农村教育现状。现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做个小结。  相似文献   

6.
虽然四句为一偈之说广见于历代佛教经疏中,但一偈并非皆由四句构成。随着佛教渐然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偈”逐渐用来命名具有宗教意味的哲理诗。汉魏以来的七言佛偈的译入,尤其是东晋南朝大量七言佛偈的传译,为七言偈颂式诗歌提供了“通体七言”和“两句两句衔接贯连”的结构形式,加之与本时期中土四言及五言诗“隔句押韵”方法的长期共同作用,为梁代作家如萧绎、庾信、刘孝威等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成熟的七言诗范式。这一范式的形成奠定了七言诗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中"四句偈"一词千年来引起大量文人高僧的阐释,目前均无定论,通过对照《金刚经》其他五种译本,发现"四句偈"一词有不同的翻译,如"四句偈等"、"四句等偈"、"四句伽陀"、"四句伽他"等。综合历代各家关于"四句偈"之解说,并参照五种译本的不同翻译,挖掘该词的多义性,从文字和般若思想两个层面对"四句偈"一词作出全面客观的释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9.
悟空的心魔     
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如来在山上贴了一张标签——佛偈。那佛偈威力无比,如果没有佛偈的镇压,悟空随时会破山而出。这泼猴生就的性情暴烈,压在山下的前几年每每奋力挣扎,都被那佛偈镇住,动弹不得。其实那佛偈的威力只有10年,而悟空并不知晓,他奋力挣扎了几年之后,便停止了行动,就是耳朵眼里长了草也不再挣扎了。这样一压就是500年,  相似文献   

10.
盛会莲 《家教指南》2005,(2):101-105
本文以敦煌文书中<礼阿弥陀佛文>的不同版本和<大藏经>No.1980善导<往生礼赞偈一卷>之第三篇偈文为依据,对敦煌文书中的<礼阿弥陀佛文>进行了校勘,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大正藏本"愿往生礼赞偈"和敦煌本"礼阿弥陀佛文"有共同的底本.龙树菩萨撰有"礼阿弥陀佛文"或"愿往生礼赞偈"这样的文章应是可以信从的.文章同时对几件文书的定名提出了质疑和重命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了以诗偈为基础的佛教文学。不仅研究了佛教诗偈产生的思想基础和语言文字条件,而且也进行了思想与艺术特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宋代临终偈创作繁盛,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创作群体也从僧人扩展到文人及普通百姓,这种盛况与佛门临终示偈传统的形成、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倾向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的因缘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志鹏 《家教指南》2006,(5):103-106
敦煌写卷保存了大量佛教颂歌赞作品。佛教早期的偈赞,主要用于礼佛仪式中表示歌叹、赞颂,都是配乐歌唱的,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佛教偈颂歌赞传入中土之后,特别是在隋唐之后,无论是其韵文体式,还是歌唱的性质,都有一定的改变。佛教偈颂歌赞不仅对俗讲及其民间讲唱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的体式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诗偶得     
一、“禅偈的机锋,儿歌的天籁”宋苏轼有《琴诗》一首:“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数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以“非诗”相薄,责怪道:“千古诗集,有此体否?”《苏轼诗选》的编者陈迩冬却认为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说它“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这个评语可谓独具慧眼,精当至极。遗憾的是,陈迩冬只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石头     
《红楼梦》中有诗词曲赋二百余首 ,打头一篇是第一回中的《石头偈》。偈曰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关于《红楼梦》的写作 ,曹雪芹有几句夫子自道 ,即紧接《石头偈》之后 ,全书词曲中排行第二的《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从中不难推测 ,曹雪芹把《石头偈》放在全书之首 ,显然也有味在焉。至于味在何处 ,权且放过不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曹雪芹对于他耗费半生心血的这部作品的开头 ,毫无疑问是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 ,想一想《石头记》这个别称就有足够…  相似文献   

16.
宋代临终偈创作繁盛,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创作群体也从僧人扩展到文人及普通百姓,这种盛况与佛门临终示偈传统的形成、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倾向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的因缘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7.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盘陀伽。佛陀让他背诵“扫尘除垢”四个字,他学了三个月都记不住。但他还是根据佛陀的开示,努力地清扫寺庙。终于有一天,他想:“佛陀说的‘尘垢’到底是指外在的尘垢还是指我们内心的尘垢呢?”慢慢地,佛陀说过的一句话显现在他的心中:“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周利盘陀伽继续精进修行,最终大彻大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9.
境界体现参禅者见地及悟道程度,是判断参禅者见性与否的标准。从《六祖坛经》看神秀作偈、六祖作偈回应之以及六祖听五祖讲解《金刚经》后大悟,可知二者之见地及其参修境界:著相之凡夫,理无碍、事无碍之未彻悟者,理事圆融之彻悟者。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居士佛教与居士佛教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庞蕴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自觉地把创作诗偈作为表达禅悟、宣扬禅理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他有明确的诗学主张,指明了进行诗偈创作的动机与宗旨,还把吟诗作为获得禅悟、进入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提出了涉及文艺审美鉴赏的审美心态、审美方式、审美内容和审美效应的重要命题.在他的语录(公案)和诗偈中,蕴涵着有关日常生活审美的思想,涉及生活态度、生活准则、生活取向、生活境界等方面的生活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