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搞好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天津市教委印发了《天津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标准和体育竞赛管理办法》,重点扶持了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条件的学校,鼓励他们加入到课余体育训练行列中。经教育部批准,我市已有国家级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16所,市级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高中校47所,初中校94所,小学校188所,另外还有172所市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316所区县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这些学校,为提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第三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3.
全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论文报告会在西南师范大学举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一步总结和交流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经验,研究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训练手段与管理的理论,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效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993年11月25日至30日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举行了全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论文报告会。这次论文报告会是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和国家体委群体司联合主办、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承办、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协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发展,对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体育后备人才,对发展体育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对此做出了充分肯定。最近,两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中明确指出“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主要形式。”从1980年开始,湖南省创办了一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11月1日至12月1日省体委、省教委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检查验收细则》,对全省12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本文就检查结果作如下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学校体育工作规定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近几年来,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受到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及学校的重视,发展迅速,各种课余体育训练形式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教委系统为主体的三级课余训练体系,成为培养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然而由于课余训练体系起步慢管理水平仍较低,特别对各级各类学校课余训练水平和质量的评估体系仍未建立,不少评价以主观或简单的效果评价,影响不少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为了更  相似文献   

6.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社会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对二年来我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社会化的实施与进展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与分析,结论认为:①社会化将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体系完善的重要途径。②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社会化不能一蹴而就,应有一个逐渐推向社会的过程。③学校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相互支持,优势互惠。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社会的参与下,应结合社会对未来多元型人才的要求,为培养出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 为表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做出成绩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体委、国家教委于1989年1月23日决定授予一百所学校为“一九八八年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86年3月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以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系列、多层次的趋势,正朝着教委和体委共同管理的方向发展,为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输送了一批后备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振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优秀体育人才匮乏的问题仍相当突出,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相当明显。本文想对当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难点即制约因素作一剖析,并探索解决难点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 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表彰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决定授予下列10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1995年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  相似文献   

10.
体育运动竞争的实质,是体育人才的角逐,特别是体育后备人才成长速度及人才储备的较量,挖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潜力是开拓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多系列、多层次的趋势,正朝着教委共同管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 第六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于1995年8月26日至31日在武汉举行。在中运会前夕及中运会期间还举行了亚太地区学校体育研讨会、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优秀学校表彰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验交流会与全国中学生小歌手歌唱比赛等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 国家体委群体司学校体育处最近提出,今后十年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和基本点是:瞄准“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抓住“两项基本任务”开展工作。一个目标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体魄健壮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两项基本任务是: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和开展有益于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促进其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稳步发展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主的广大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有组织、有指导的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能力、培养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根据上述目标,对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  相似文献   

13.
<正> 1985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课余训练工作座谈会。会上明确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建立运动队为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986年10月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987年4月国家教委公布了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51所高校的名单及这些学校的招生办法。这些政策与措施的贯彻与实施,是对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重大改革,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表彰在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学校,国家体委、国家教委于1994年2月18日下发(94)体群字37号文件,决定授予下列10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1993年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学校就读,发挥农村学校人力资源优势,探索切台实际的农村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体制,寻找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发现和选拔体育后备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986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在贯彻《规划》,安排布局,致力于建立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体育人才体系。在这方面试点高校行动迅速,发展较快,但也出现了有些试点高校从体工队招人,拼凑高水平运动队的现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要建立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体育人才的体系,必须切实加强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的建设,因为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7.
<正> 为了表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普遍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成绩显著的传统项目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当前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中,为了满足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培养后备人才与作贡献的要求,出现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试图建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一条龙体制,把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国家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将业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内容,将体校训练与学校培养结合起来,并要求学校运动队队员能够承担参加  相似文献   

19.
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之路———关于对通榆县城镇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报告●张光宇吉林省通榆县城镇中小学的课余体育训练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体育人才,近几年在世界中长跑比赛中也获得了优异成绩。前不久,笔者对通榆县城镇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队做了一番调查研...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校体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学校体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余体育训练,经过70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课余体育训练的制度和竞赛体系,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70年来,我国课余体育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为我国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刻,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