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为他的人物写下了大量的演讲辞。演讲在莎剧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莎剧中的演讲语言艺术,提出演讲是莎氏戏剧思想的喷火口;情节的推动力;语言的锤炼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北高校莎士比亚戏剧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应用的不正确,影响学生对莎士比亚戏剧课程的学习效率。通过对参与性教学法的阐述,说明了参与性教学法在莎士比亚戏剧课程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思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对其展开论述,旨在提升莎士比亚戏剧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河北高校莎士比亚戏剧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生活在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人类戏剧艺术上不可逾越的顶峰之一。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悲剧的成就最高,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风格。从这些震撼人心的悲剧来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立足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若干方面研究了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理解莎士比亚悲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戏剧活动在一种有利的经济环境中获得了发展。分析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经济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其宏观戏剧世界的经济运行规则、经济投入主体,和微观戏剧世界里的观众群体、剧团经营,以及剧作家的自我经营,是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参考要素。戏剧作为一种经济消耗较大的社会上层建筑,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要对莎士比亚戏剧活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必须把握其时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5.
刘星 《文教资料》2013,(3):17-18
为了提高对莎士比亚戏剧女性角色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解读。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看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对女性人物的表达呈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她们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父权制的权利话语,另一方面她们对婚姻家庭的相关社会规范进行了挑战。中国莎学应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在吸收国外莎评成就的同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有效促进中西莎评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下回归经典文本,莎剧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双重性,既是矛盾的,又统一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剧作中表现出既进步又背离的趋势。从喜剧、悲剧两个层面结合诸多作品详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观的二重性,即作为时代公民的局限性与作为大艺术家的超越性,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刘泽宇 《海外英语》2020,(6):218-219
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学者将关注点放在传统的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和著名的历史剧中,而对于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而动物意象的使用是该剧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该研究将通过研究《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动物意象,分析莎士比亚在该剧中动物意象的使用的审美意义与现实意义,以期读者对莎士比亚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戏剧创作手法、戏剧的美学意义以及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克里斯托弗·马洛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重要的戏剧家,他在多部作品中塑造的时代巨人形象及无韵体诗剧形式对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马洛对英国戏剧的贡献巨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相似文献   

9.
论莎士比亚对古希腊戏剧的传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在传承古希腊戏剧创作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通过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本质。特别是在戏剧艺术方面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个性化描写不仅是他超越古人的一种表现 ,而且还是他对世界戏剧史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戏剧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诸多文体之一,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意蕴丰富,被誉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本文从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着手,首先是从呈现方式来阐释戏剧教学要可读性和可演性并重,然后对戏剧文体特征进行深层次把握,知道教什么才能教出“戏味儿”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和第130首为例研究莎翁独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高深的语言艺术让他的作品久盛不衰.莎士比亚的语言天赋既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戏剧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十四行诗里.多种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使他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读起来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2.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3.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Shakespeare studies over the last 50 years and proposes a narrative to trace its development since the commemoration of Shakespeare’s birth in 1964 in three phases: first, the unfolding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 of what I have called the postmodern paradigm in Shakespeare studies, which I argue breaks with previous humanist universalising readings of his plays; second, the serious consideration of Shakespeare on screen in the 1990s and the 2000s, an academic field that grows in the context of performance and popular culture studies; and, third, the scholarly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plays in the digital media in the new millennium, a period that also witnesses the study of the bard on the global stage of world cultures, with the continued perception that his work is both core British heritage and inevitable global commodity. These most recent trends in Shakespeare studies were present in the overall approach to the celebration of the bard during the 2012 London Cultural Olympiad, an event with Shakespeare at its centre that can be seen 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explosion of activities in 2016 for the 400th commemoration of his death.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借历史剧中的君主形象表明了他的帝王观:君主应有合法的继承权,且德才兼备。为了表达这一观点,莎士比亚在剧本的创作中更改了史实,赋予亨利五世以理想的君主形象。他相信在这样的君主的治理下就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  相似文献   

16.
比较莎士比亚与郭沫若之后的发现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性的深度,400年后郭沫若却未能达到。其外部的原因是20世纪中国的现实并未给戏剧舞台留下太大的向人性纵深拓展的空间,而内部的根源则是郭沫若戏剧的“席勒化”倾向,人物永远为主题的表现而行动着,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是,郭沫若的戏剧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这既是中国艺术传统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做出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喜剧汲取了古希腊神话的养分,大量的古希腊神话因子通过故事类型、主题类型、人物类型在剧中显现。莎翁喜剧与古希腊神话一样,是人性与神性的合璧,表达了世俗与神圣并置、狂欢与理性并置的人神观念。  相似文献   

18.
威廉·莎士比亚在其38部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丑角形象,这些角色的表现,巧妙地暗示了莎士比亚对当时夸张矫饰的贵族习气的厌恶,传递了他对生活本真的种种感慨。莎氏丑角具有传统丑角的许多共同的特点,诸如:形体特征、服饰特征、语言特权及社会地位等等,却又别具一格,层次更高,性格更完善,个性鲜明,堪称圆形人物。本文结合人文主义美学理论,对莎翁笔下有代表性的丑角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能“说尽”莎士比亚,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众多翻译家的梦想,但中国几代翻译家呕心沥血,宿愿难成。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历经38年之久,终成大业。梁实秋的翻译本着“存其真”的态度,忠实于原著,无论在版本选择,还是在文体选择上不仅求全,而且求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