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疆军区某团民族六连,有4个“买买提”。他们是列兵买买提·江、上等兵买买提·依明、一期士官买买提·艾力和排长买买提·艾尼瓦尔。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他们开展“互学、互帮、互教”活动,手拉手帮教、肩并肩进步,个个“亚克西”。四个“买买提” 个个“亚克西”@李富联 @张志军  相似文献   

2.
春节前夕,邮递员送来了一个鼓囊囊的大信封。打开一看,原来是西藏那曲地区的几位藏族朋友邮来的两条洁白的哈达。我知道,这是他们在相距万里的藏北高原上,祝贺我新春吉祥如意,祝愿我在新的一年里在工作中取得新成绩,表达我们之间的友谊情真意切、地久天长。在藏族同胞的心目中,哈达象征着纯洁的品格、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宽阔的胸怀和真诚的友谊。敬献哈达,是藏北牧区  相似文献   

3.
事情已经过去五个年头,但“抢”新闻这件事,仍然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那是1984年的金秋季节。正当我苦于半年之久报上无名、电台无声的节骨眼上,好友黄再杰向我提供了一条新闻线索: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参加国庆阅兵的“武空”上甘岭特功八连和黄继光生前所在连,已从北京启程到达郑州,10月10日将从郑州返回武汉作汇报表演。这消息对见报心切的我来说,不亚于哥仑布发现新大陆。高兴之余,忧愁袭上我的心头,“武空”宣传部近在咫尺,文人聚集,一个基层通讯员能抢过他们吗?忧虑之后,我和小黄商量,要想抢到这条消息,必须背着他们干。于是,我俩兵分两路,避开宣传部,穿梭于“武空”下属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恰逢1999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在哈尔滨揭晓,在全国118家晚报报送的583件参评作品中,共评出12个特等奖,由我采写、发表在西安晚报上的消息《我市一儿童致信克林顿》荣获特等奖。获奖的消息在西安晚报头版刊登后,许多同事、朋友、老师纷纷表示祝贺,报社的几位老总见了面都说:“不容易呀!”更多的人则对如何捉住这条重大新闻感兴趣,问我写稿的经过。其实这篇消息是我在小天鹅艺术团采访时无意间碰上的。 1999年5月12日下午,我如约来到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采访,团长李志华非常热情,将他们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去年九月八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明新闻》节目中,都播发了一条“据人民日报记者报道”的短新闻:《朱建华眼下不能硬拚》。回忆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倒也费了一番心思的。九月七日下午,我和本报几位体育记者前往北京工人体育场,采访北京“燕舞杯”国际田径赛。那天,最引人注目的运动员就是我国跳高选手朱建华。事先,《体育报》《人民日报》都登载了朱建华将出场比赛的消息,引起了首都不少田径爱好者的关注。朱建华三年前在这里第一次打破世界纪  相似文献   

6.
吴军 《声屏世界》2006,(12):66-66
8月中旬,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台风“桑美”袭击我国南部的消息。一个正在现场报道台风的央视记者在狂风暴雨中,右手拼命抓着一根电线杆,左手拿着话筒正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他那瘦弱的身躯似乎马上就要被狂风卷走。画面“动人心魄”。让人不解的是,摄像机的镜头却非常稳定,甚至镜头上连一滴水珠都看不见。后来跟几位同学谈及此事,看过这条新闻的大都表示非常反感。为什么?传媒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充当环境的守望者,进而让人们充分了解环境信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当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对传媒就有明显的“异常依赖”,他们既希望快速获知相…  相似文献   

7.
8月中旬,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台风“桑美”袭击我国南部的消息。一个正在现场报道台风的央视记者在狂风暴雨中,右手拼命抓着一根电线杆,左手拿着话筒正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他那瘦弱的身躯似乎马上就要被狂风卷走。画面“动人心魄”。让人不解的是,摄像机的镜头却非常稳定,甚至镜头上连一滴水珠都看不见。后来跟几位同学谈及此事,看过这条新闻的大都表示非常反感。为什么?传媒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充当环境的守望者,进而让人们充分了解环境信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当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对传媒就有明显的“异常依赖”,他们既希望快速获知相…  相似文献   

8.
(一) 俗话说“兼听则明”,但在新闻报道中却往往会有“兼听”不明导致的新闻失实。前几年某通讯社播发了一条关于“陨冰”的消息,结果失实。其实记者当时到了新闻现场,他首先采访了几位见过“陨冰”的知情人,有的说:冰团突然从天而降,打落许多树叶,这么大的冲击力,肯定是太空中飞来的陨冰;有的说:硕大的冰团打碎在地都呈棱形细块,必然不是平常的人造冰。记者问他们这些情景是不是他们亲眼所见?他们说,这些都是在现场听一位目击冰块落地的人讲的。记者于是又找那位现场目击者核实,最后终于发出了关于这一天外来客的报道。可是不久就有人证实,这块冰是他们从墙外高处扔进来的,是块普通人造冰。又如早几年,一家报纸转发了某单位广播站的一篇表扬稿,表扬一名司机在汽车油管突然爆  相似文献   

9.
广告琐谈     
现在看新闻的人常常会向编辑提出这样的意见:这条消息太象广告了。那篇文章的广告味很浓。不仅观者有之,总编辑也时时要对属下提出如是疑问。此类意见和怀颖事出有因,因为很多人愈来愈聪明:与其花费成千上万元刊登一则广告,不如取其中十分之一或者更少些,请来几位记者,“特备菲酌”,“小致薄札”,“谨表谢忱”。省钱且不论,还可把原来只是一家新闻媒介的广告变作多家的宣扬,自吹自擂亦一改而为“客观报道”了。说不定最后还有上峰表  相似文献   

10.
佛与贼     
这是一条登在报上的“本报内部消息”。 1988年11月6日《南通日报》星期版刊出了青年黄全泉因帮邻居救火被烧伤的报道,隔了一个星期,11月13日的星期版上就出现了这样一条消息: “本报讯这两天,南通日报社不少同志纷纷解囊,帮助因救火而受伤的如东孙窑乡青年建筑工黄全泉筹集治疗、整容医药费。目前已有50余名同志捐出人民币100余元。(下略)”抄下这条消息,目的不仅仅在于提倡新闻界人士掏钱做义举。南通日报同志此举所以值得称道,是因为他们向社会表明,新闻界并不超然于社会之外,只是作为旁观者说长道短,而是作为社会的一员,热心为社会分忧的。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有声望的人刚刚告诉我,他们干掉了本·拉登,太棒了!”最早发布恐怖大亨本·拉登死讯的是美国前官员厄本的微博,厄本在奥巴马公开拉登被击毙消息前一小时,在Twitter(推特)上发出了这条消息。之后,这条消息引发了爆炸式的转发和评论。 在后来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发挥采访力量强大的优势,提供了自媒体很难提供的独家内幕消息,将拉登之死这一事件层层剥茧,形成了一场新旧媒体的传播共振。  相似文献   

12.
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消息,开头不是写“最近”、“日前”等含糊的时间概念,就是写“开业或开工以来”、“十多年或近几年来”如何如何。前者多是事件性消息,用含糊的时间概念打马虎眼来掩盖报道事实的“时过境迁”;后者又多是非事件性消息,报道那些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却缺少构成新闻的“由头”。如北京一家报纸刊登的一条消息,开头便这样写的:“北京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13年来累计竣工住宅1000多万平方米,使首都70多万市民搬进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居民小区,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及本市提前步入‘小康’作出贡献。”读者看到这条消息的开头,就感到这是  相似文献   

13.
消息标题对读者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它所表达的内容,同时在制作上能否体现个性也是一个关键.这两条标准决定了“具体”这一消息标题的基本特征.“具体”是消息标题制作的起点和基点.  相似文献   

14.
“含金量”这个词,近年来在新闻界使用频率比较高。认为某一件新闻作品很好或者能够创优获奖时.就常常说“含金量”比较高。那么,“含金量”到底是指什么?都“含”哪些“量”?笔者试从消息这个新闻的主体切入,作些探讨。所谓消息的“含金量”,是指这条消息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或高低。这是从内涵上来讲的。一般来说,具有“新闻”和“宣传”双重价值的消息,其“含金量”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而从外延上来讲,消息的“含金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闻合且”(这里的“新闻”特指新的信息)。一条消…  相似文献   

15.
精耕细作     
今年的麦收季节早已过去,但有一条与麦收有关的消息,却至今不能从我的记忆中抹去,颇有点“耿耿于怀”。这是一则气象消息。5月下旬,我翻开一家中央报纸.读到这条消息。文中说,黄淮华北麦区出现大范围连阴雨和干热风天气的可能性较小,但要注意局部地区的大风和冰雹,以防“麦田倒伏”。就在这条消息上面,刊登了一篇速写,其中说:“绿油油的麦田,在雨中拔节、孕穗……”这些句子,令人愕然。“麦田倒伏”,莫非它是站着的!麦田“拔节、孕穗”,岂不要生小麦田了!这首先会乐煞国土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要知  相似文献   

16.
翻开199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二版,当我看到《乐做“洋劳模”愿当“主人翁”》的消息时,竟然吸引了我。虽然,这条消息并不在显眼的位置,可我仍爱不释手地少说看了三遍,并且确实咀嚼了一番。这条消息一反老面孔,“老外”在中国获得中国奖,并且一个“乐”、一个“愿”,足见“老外”对中国人的追求感兴趣了。这消息怎不不令国人振奋?用新闻术语讲,题材非但新鲜,而且重大。这条消息全文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过后,北京下了一场好雪。人们盼雪盼得好久,自然心情格外舒畅,因此也特别想看看报纸上有关雪的消息。在首都几家报纸上,分别刊登着三条写法各不相同的消息。除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发表的是他们各自的记者写的消息外,其他报纸大都刊登了新华社发的消息。说一说这几条消息的短长,也许有些意思。先看导语。新华社2月17日消息的导语是: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15日晚上,上海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一条令人瞩目的新闻:上海电视台公布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公布了监督电话,欢迎全市观众对他们进行监督。这条消息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称赞。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雷庆红看过电视的第二天,打电话给电视台台长,赞扬这件事抓得对,勉励他们抓好抓到底。一位部队离休干部在电话中说:“看了你们的职业道德规范,很受鼓舞,这是党风好转的一个具体事例,你们这样重要的部门带头做了件实事,值得庆贺。”还有位观众在电话  相似文献   

19.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08-10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6年4月11日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质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兹将这一条消息引述如下: 美国目前有一张颇为流行的“快餐式”报纸,这张报纸的特点是消息报道简明扼要,三言两语道出读者最关心的事情,最长的消息不超过300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题。这种报纸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这条消息给了我们以什么启示呢?它告诉人们:新闻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必须向“短些,短些,再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