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榖”在《诗经》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三次,概括起来有五个义项。一、谷类的总称。由谷类到谷类作物到粮食这一系列的意义都很好理解。在《诗经》中,“榖“这一意义的用法比较多,而且通常和表示量多的数词“百”联在一起,组成“百榖”一词。如《豳风·七月》中有“亟其乘屋,其始播百榖”;《小雅·信南山》有“生我百榖”;《大雅·大田》、《周颂·噫嘻》、《周颂·载芟》、《周颂·良》都有“播厥百”句。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文选与习作·语文基础知识·幼儿文学学习辅导》一书中的第14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二、读下面一段话,写出划“──”的词在这里的词性(名、动、形、数、量、代)(附答案)欢笑声把我带进了儿童世界,我仿佛年轻了许多……动名代动名名数那么,“许多”这个词真如答案中所确定的是数词吗,我认为,“许多”在这里不属于数词,──尽管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把“许多”划归“数词”类的.诚然,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许多”具有数词的某些特点、用途和作用,其主要表示概数…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文选与习作·语文基础知识·幼儿文学学习辅导》一书中的第14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 二、读下面一段话,写出划“____”的词在这里的词性(名、动、形、数、量、代)(附答案) 欢笑(动)声(名)把我(代)带进(动)了儿童(名)世界(名),我仿佛年轻了许多(数)。…… 那么,“许多”这个词真如答案中所确定的是数词吗?我认为,“许多”在这里不属于数词,——尽管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把“许多”划归“数词”类的。 诚然,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许多”具有数词的某些特点、用途和作用,其主要表  相似文献   

4.
说说“多”     
小朋友,别以为“多”就表示数量多,很简单,没什么可说的。其实,“多”的含义丰富,用法还真多呢!你看: 一、作数词用数词中,表示大约数目的叫概数。“多”常用来表示概数。例如: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跳水》)——这里“一米多”的意思是“只能多于一米,不能少于一米.一米稍多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古代餐制、古代城市规模、数词三虚指用法、行文逻辑等角度,考察高中语文教材对《庄子·逍遥游》中“三餐”的注释,认为不应释“三餐”为“一日”,而应该是指“多吃几口饭(或水浇饭)”之意.  相似文献   

6.
八五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其文约,其辞微”一句。课本注“约”为。简约”,笔者以为不妥。“约”确有“简约”之意,如“故操弥约、而事弥大”(《荀子·不苟》),“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但“其文约,其辞微”,是针对《离骚》而言的,而《离骚》是屈原辞作中的鸿篇巨制,全诗凡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比《诗经》中最长的《七月》还长);对这样的洋洋大篇,熟悉古籍的司马迁,恐怕不会认为是“约”(简短)的。“约”只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所”的用法有:(1)名词,表处所。如《左·僖28年》:“公朝于王所。”(晋侯到王的住处去朝拜。)(2)作连词,只用于誓辞中。如《左·宣17年》:“所不此报,无能涉河!”(如果不报这仇,不能再过黄河!)(3)作数词,表约数。如《史记·留侯世家》:“父去  相似文献   

8.
“一”是汉字里结构最简单的字,除可作数词外,还可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一、“一”字活用为名词“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这句的“一”字,译作“一点上”。“结于一”,指集中到一点上,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统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这句中的“一”字,活用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可译作“一体”。二、“-”字活用为动词“六王华,四海一。”(《阿房宫赋州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似文献   

9.
苏轼黄州时期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一句,很多人都作倒装句“应笑我多情”讲。“多情”即“忧愁多感”、“多愁善感”。比如,徐中玉《苏东坡文集导读》(1987年巴蜀书社出版)、俞平伯《唐宋词选释》(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简编本,下)、王水照《苏轼选集》(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等都是如此。应该说这样讲不无道理:其一,黄州之谪,毕竟  相似文献   

10.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6):17-1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实指意味。本文试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虚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全文本的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其余表示“多数”。本文提出断定数词“三”的虚指功能的五大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论语》的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一点异见     
我看《中学语文》(79.3)所刊吕振亚、张凤峨的《文言文中词性的活用》一文后受益甚多。但对其中一些问题另有看法,特此提出商讨。文中在“数词用如名词”一题中开头说,“数词作主语或宾语时用如名词。”并列四个例句说明之。(例句在此从略)  相似文献   

12.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8):57-57
有位作者读了2011年8月份下半期《甘肃教育》杂志上我写的《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后,问我,你怎么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成了“实习”?许多人把“习”解释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  相似文献   

13.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4.
数词"多"用法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词“多”用在数词或数量短语后面,表示不确定的零数。什么时候用在数词后面,什么时候用在数量短语后面,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增订版)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作了大体相同的分析: 1、数词为十位以上的整数时,“多”用在数词后面,表示整位数以下的零数。例如:十多封信|五十多岁|一百多人两千多斤黄豆|走了二百多里 2、数词为个位数或带个位数的多位数,量词是度量词、容器量词、时间量词或“倍”时,“多”用在…  相似文献   

15.
数词小议     
数词除了表示数目之外,在汉语里用法十分灵活,很多时候不表实数,而是表示虚数。同时,数词还具有文化色彩、神秘色彩、地方色彩。恰当使用数词,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因此,数词也可用作多种修辞手法。一、数词的活用1.“三”或“三”的倍数表示“多”。在汉人心目中,3是多,3的倍数,6和9也是多,6和9的倍数12、36、72、108、360、720,等等,也都是多。清人汪中在《释三九》中说:“三者数之成也”,“九者数之终也”。“先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所以,…  相似文献   

16.
“逃之夭夭”本为“桃之夭夭”江苏徐德培职高语本课本第三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在叙述南郭先生的结局时.用到“逃之夭夭”一词.可能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一词语有所忽略.我想借贵刊一角提及一下。“逃之夭夭”本为“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如《尚书·舜典》上说的:“敬敷五教”。“育”字的古义是培植、抚养,如《诗经·小雅·蓼莪》上说的:“长我育我”。但“教”与“育”这两字在春秋以前尚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一句,课文注为:[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编者把“介”释作“个”,视为量词。若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这一角度认识.似能讲得通,但在古汉语中,数词与量的结合用作名词的定语是极少见的,一般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与中心词结合。见于本文的仅举几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都不用量词。课文把“介”解作“个”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20.
《云南教育·继续教育》2005年4月,刊出本人文章《决胜课堂——“阶梯教育”教学策略》一文后,一些朋友来电来访,提出了一些要我详谈的问题。特再陈述一孔之见,以就教于专家、同仁。一、怎样上好课?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写着:“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