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戏剧、电影、电视、小说等叙事艺术都离不开悲喜变幻这一人世常情 ,悲喜变幻构成叙事的情感氛围与心理节奏。以喜写悲更见悲 ,乐极生悲是艺术叙事的常用之法 ,也是不少艺术家孜孜追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所展示的当代偏远山区农民生存境遇的艰难、生活的苦难以及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令人触目惊心,小说以黑色幽默与反讽叙述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对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助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作风进行的揭露和批判。更是冷竣辛辣、深刻犀利,使作品具有以喜写悲、力透纸背的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震撼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审美情感的鲜明特点是较少沉溺于单一情感的体验而素尚多味性。特别是作为审美情感主要形态的悲与喜,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彼此渗透、互补共生。喜剧暴露生活中的丑恶、落后和缺陷,用嘲笑和讽刺加以否定。而悲剧作为另一种审美形态,又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主要从音乐以悲为美的历史渊源、本质特征、音乐喜悲的原因等方面谈音乐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徐渭的杂剧名作《四声猿》在中国戏剧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作品基于强烈的创新精神,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中呈现出两大美学风格:一是“奇绝”,它不仅命意奇、结构奇、曲词奇,而且形象的组合、寓意及刻划更奇;二是“以喜写悲,寓庄于谐”,剧作将悲剧性内容用宜俗宜雅的喜剧手法加以表现,创造了“嬉笑之怒骂于裂眦,长歌之哀甚于痛哭”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戏剧、电影、电视、小说等叙事艺术都离不开悲喜变幻这一人世常情,悲喜变幻构成叙事的感氛围与心理节奏,以喜写悲更见悲,乐极生悲是艺术叙事的常用之法,也是不少艺术家孜孜追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诗品》中所言“悲慨”首先是一个诗歌风格概念,但由于《悲慨》实际上还展现了一出近乎经典的西方式悲剧,展现了一种中国罕见的悲剧型态,显示出了标准的悲剧美学精神,所以“悲慨”同时也是一个近乎西方“悲剧”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从小说到散文,散文诗再到杂文,看客形象的涌现可谓反映了鲁迅先生创作的心路历程,在鲁迅先生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初始思想中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偏激的语言所显出的几分焦急和无奈,在“人肉筵宴”的“厨房”里不去摧毁它,就只能在看者的冷眼中、笑声中、流言中走到末路。鲁迅先生首推文艺,自出心裁,以喜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刺跟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9.
读《许三观卖血记》让人时悲时喜,悲与喜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存在于文本的每一个角落,两者相互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亦悲亦喜的整体美学风格。本文将从重复性语境、人物形象和情节节奏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它们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奏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11.
悲喜融合是美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由早期的完全对立到19世纪、20世纪的悲喜转换,它一直在不断发展。进入后现代领域,在后现代解构一切的价值评判下,悲与喜已突破了各自界限和概念进行融合互化。黑色幽默作为后现代悲与喜融合的代表可以很好地展现出这种质变融合的形式内涵,而后现代的环境也为这种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背景。同时,需要注意到这种融合在中国呈现出了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美南吉(1913.7~1943.3)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位以悲剧的手法描绘童话的作家。他在《狐》中描绘了现实所带来的悲伤以及母与子的悲伤共存,透过日常生活运用简洁的语言形式刻画塑造人物,作品中暗喻的自我既是现实中的自我情感挥发,这些直接揭示了新美南吉及其作品的"恬淡忧伤"倾向,打破了童话故事喜剧结尾的固有观点。  相似文献   

13.
离愁是由古代文人的征戍、宦游和流放而引起的,有其生成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底蕴,正是蕴寓在独特而丰厚的文化生态下,离愁才包容衍生了乡关之思、功名之憾、民生之忧三大美学内涵和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多层互指的审美情感体系。在当代的接受美学视野下具有文学思想艺术张力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它博大精深,美不胜收,而审美带给我们愉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将审美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利用审美教学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而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促进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5.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藏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服饰文化。具体到藏族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各不相同,所以各地藏族服饰又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本文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卓尼藏族服饰为个案,探讨了卓尼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本着重阐述“哀”与“物哀”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从万叶歌的“哀”、《源氏物语》的“物哀”到本居宣长的“知物哀”等学理论与实践中揭示日本古典学感伤悲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张令仪是生活在康乾时期的一位重要女词人,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坎坷跌宕的人生经历,使得她的词作中充满了对于闺阁女性之"愁"的书写。其咏"愁"词主要可分为伤春悲秋的闲愁、怀人寄远的离愁、索居穷巷的苦愁、丧夫失子的哀愁、怜爱游子的心愁这五类,这些咏"愁"词的书写,具有典型意义和特征,是较富有代表性的闺阁词。并且,在艺术表现上,张令仪几经品咂,将"愁"作各种意象的比拟,独具特色,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的痖弦,以其一部《深渊》而蜚声诗坛。其诗歌意象纷呈,语词风格迥然,语词建构方式也灵活多样。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痖弦在诗歌意象语词的表达、语词建构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的特点。现代化意象的营造是痖弦诗歌的一个亮点,在诗歌意象的组合上呈现出共时状态、历时状态和心理状态等三种组合方式;语词建构方面经历了从早期的以形容词为重心的描摹性语词优势,到中期的以动词为主的动作性语词优势以及后期的以连词为主的连词性语词优势的三个发展阶段。其诗歌的风格与内在的诗意也随之演进,透过表面的语词意象与形式建构,凸显了其悲苦的诗歌精神与成熟的诗歌艺术,展示了与民族审美心性相通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9.
当生态和文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跨学科的良性联系之时,从生态视角进一步探究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美学价值则成为当下研究者积极关注的热点。伴随着研究者对文学生态的关注与思考,生态批评也成为一种时尚化的批评模式,获得评论界的广泛认同和运用,从小说文体开始,扩展到散文、戏剧、诗歌等体裁领域,使得文学批评的发展更具前沿性和不断实现新突破。本文力图以当代诗人陆健的诗歌生态为研究对象,以对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机趣"说的合理性解读为联结点,在李渔和陆健之间建构起一座不同艺术门类间交流、沟通的桥梁,进而阐释陆健诗歌生态的磁力——诗歌机趣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图通过具体文本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悲剧美学探源,通过详细论证,得出结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识深处尤为浓厚的民族情感--悲怆、带有分裂特征的宗教观和人性观是造成他独特的悲剧美学品格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