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略述道德情感的功能陆安妮道德教育包括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确立人们的道德信念和养成人们的道德行为等环节。其中道德情感是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人们在具备对于道德规范的认识之后,并不一定能产生道德行为;只有当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2.
小议创设情境○罗绍良○情在这里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时所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学生对某个道德问题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他就会积极地对事物采取...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教育是一个较复杂的教育过程。一方面,主要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处于能动的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形成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各种情感。人们常说的“情通则理达”,说明道德情感在启发人们的道德认识,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推动人们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过程看,要提高学生对“理”的可  相似文献   

4.
情,在这里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时,所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学生对某个道德问题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他就会积极地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动;相反,如果学生对此冷淡,缺乏必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知情意行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是支配道德行为的核心。道德情感则依附于道德认识 ,对调节道德行为 ,促进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 ,只有当客观事物被人们所认识 ,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而当人们对一定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爱憎、好恶情感之后 ,才能从内心体验中明辨是非 ,提高认识 ,并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小学生尤其是这样。遵循学生品德内化的规律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着力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知情意行"大多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德育概念.知,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不仅仅是一个德育  相似文献   

7.
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伴随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另—方面是人们将自己的行为与一定的道德准则相比较,在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自尊感、友谊感、责任质、爱国主义情感等都是道德情感的具体形式。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并促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以产生由知到行的内部动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促使由知到行转化的中心环节,也是思想品德课  相似文献   

8.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按一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规范所产生的爱憎、喜厌、荣辱、美丑等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或外部标志,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选择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呢?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一般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导,也是产生相应道德情感的思想基础。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可变性较强时期,应不失时机地按照他们的认知规律教给他们一些初步的道德知识,引导他们分析…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当学生在某个事物上产生了情感,就会在他身上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他们对事物采取追求或取舍、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动。相反,如果学生对此事物表示出冷淡的态度时,他们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修养》是一门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道德品质包括三个基本成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正确的道德认识是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的,又深化道德认识。如何教好《青少年修养》这门课,我有三点建议: 讲清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青少年修养》教材中,有很多道德概念,如“修养”、“道德”、“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理想”、“幸福”、“善”、“恶”、“美”、“丑”、“诚实”、“谦虚”等等。讲清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道德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富于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果只有认识而没有情感,认识就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只有在有了明确的道德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情感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主体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是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 ,通过自身对外界的体验和自身情绪的认识、控制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感情。道德情感活动以好恶、喜怒、爱憎等情绪形式表现出来 ,但又不等于这些情绪 ,它是人类道德心理中最深沉又最活跃的内容 ,是一切道德活动得以进行和符合目的发展的主体保证 ,同时又是人们完善自己的一个方面。在道德领域 ,认识与情感是很难截然分开的。道德认识总是渗透着情感的认识 ,而道德情感也总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并交织着认识的情感。从逻辑上讲道德认识先于道德情感 ,是道德情…  相似文献   

14.
任菊英在1988年第5期《湖北教育》上撰文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明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基本要素。而道德认识既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又是道德行为的先导。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把“明理”视为中心环节。怎样引导学生“明理”呢?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中,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导,也是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的认识基础,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失时机地教给他们一些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非常必要。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道德观点、道德规范有了认识、懂得了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之后,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并逐渐养成习惯。如没有对学生晓之以理,就谈不上动之以情,更难以导之以行。…  相似文献   

16.
感人心,莫先乎情。情感是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支柱,是思想品德教学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因为人的正确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用情感去催化。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实现以“情”孕“知”,以“知”化“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呢?下面谈谈笔在实践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7.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其中的道德情感居于中间环节,有着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能把客观的道德要求变成主观上的道德需要,形成一种稳定的内部驱动力,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列宁指出:没有政治热情,就不可能完成政治任务。因此,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情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项目的。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相似文献   

18.
周志军 《云南教育》2003,(13):19-19
知、情、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的理解,“行”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的体验。殊不知,道德情感作为主体在道德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没有道德情感的参与,道德概念的认知,道德行为的指导就只能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研究证明,教学注重情…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按照通常的理解,是“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任务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①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道德教育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并赋予其艰巨的使命,希冀以此...  相似文献   

20.
小学思想品德一般说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行为的依据;道德情感则可加深道德认识,使道德行为很好地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