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说明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ǎ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荆轲刺秦王》一文讲述了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 ,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刚毅深沉、机智勇敢、扶弱救困、反抗侵伐、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千载而下 ,犹令人感奋不已。每读此文 ,便为那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悲壮美所感动、所振奋 ,一种超凡脱俗的凛然之气顿生于胸中。最让我激动不已、唇齿留香的要数荆轲的慷慨悲歌了。课文写荆轲入秦行刺、燕太子为他送行的情景时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4.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5.
赵忠芹 《现代语文》2006,(7):118-119
在《霸王别姬》一剧中,莫言超乎寻常地使虞姬和吕雉两位女性一起与霸王发生恋爱关系,将霸王对女性的选择与帝国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继《霸王别姬》之后,莫言又推出了话剧《我们的荆轲》,其天马行空般的历史想象,让人想到鲁迅对于历史小说创作所持的观点:“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荆轲、高渐离、狗屠等人都被脱去了神圣的光环,刺秦的英雄行为被他们视为“成名”的终南捷径。历史只有一个,但对它的叙述却因人因时而异,在不同的叙述中,历史的面貌纷彩叠呈。  相似文献   

6.
高语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中有句:“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对“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课本注释为:“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这样注释我认为是不妥的。   一、从语境看,荆轲的话应是责骂太子的。古代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本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对唐满先同志的选注本提出了21条意见;1987年第2期发表了唐满先同志的《疑义相与析》,对徐文作了回答。唐文在谈到《咏荆轲》中“心知去不归”的解释时说: 诗中说“素骥鸣广陌”,《史记》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送行的人明明都“心知”荆轲此去不归,所以“心知”者是大家。从《商榷》原稿的复印件看出,原稿本来是“此‘心知’者,不独进行诸人,荆轲自己也在内”。这样解释是对的。学报发表时却把这句改为:“此‘心知’者,不是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公孙弘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两位著名儒者。董仲舒是公羊学大师,是大思想家,“为群儒首”;《天人三策》是西汉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设的经典文献,直接影响了武帝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董仲舒继承儒家的中心观念,如任德而不任刑、仁义礼智信等,且把它们置于通俗的阴阳五行的天道构架中。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是西汉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者。元光元年,公孙弘对策,天子擢弘对为第一。他秉承武帝之命,著《功令》,具体制订了汉廷置博士弟子员的措施。这表明他精通文法吏事,与陈义高远而疏阔于事的儒生不同。董仲舒提出兴太学的重要建议,公孙弘是兴太学之议的具体践行者。汉廷兴太学,为儒者打开了仕途的通路,儒家“学而优则仕”“得君行道”的理想得以实现。这一方面使专制政治受到儒家之道的影响,且增加了官僚机构中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把《五经》与儒者置于政治权势下,以达到控制儒者且歪曲《五经》而使之成为专制政治缘饰品之目的。他们二人是同时代人,皆习《公羊春秋》,在仕途上颇有交集,在儒学和功业上相互映衬。董仲舒是一位醇儒,方正严肃,克己复礼,且以仁义之道修身,知行合一。公孙弘的人格复杂矛盾,恢奇多闻,辩论有余...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类似《选》这种“彼此失照”的“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古今出一己之手而又非仓促所成的书中。故据此以考察其是否出众人之手或是否仓促成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一“问题”在编撰眼里本不成为问题,只是在研究那里有时才凸显成准问题或问题。骆鸿凯《选学》既充分地注意到《选》这方面之“失”,同时又出现类似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便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太一”一词有三种语义内涵:一:哲学概念,指宇宙本原。二:宗教神灵,指太一神。三:星名,指北极星。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太一”一词起源于宗教神话或星名,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太一”一词应起源于哲学概念,其演变的路向应为:哲学→神灵→星名。《太一生水》之“太一”应为哲学概念,而与神话及星名无关。  相似文献   

13.
1.“没”不是“没收”   《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教材注“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先秦文献中,表示没收罪犯家属为奴婢的词一般用“入”。如《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而“没”作为“没收”义似出现于汉代。例如《史记·平淮书》:“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又如《南史·东昏侯纪》:“寄附隐藏,复加收没。”《荆轲刺秦王》乃先秦文献,“没”不能训为“没收”,“没”与“戮”系同义复词,满门抄斩的意思。   2.“商于”之地何所…  相似文献   

14.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郑瑶酩 《课外阅读》2010,(16):27-27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23页有两个“不耻”: 公孙弘虽然为人不耻,为舆论不耻;但是,他既不是无才,也不是无能,甚至还做了些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主要有一武一文两大功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体发展史上,“颂”“赞”二体的流变及其体制是极为复杂的。《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极其重要的选本和批评专著,分别对之进行了专门的评录。本文拟就此作一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其异同,并对“颂”“赞”二体的流变和体制特征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17.
说“卮”     
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其种类不一。有底下有孔的漏卮,其外泄的特性使“漏卮”一词成了利权外溢的象征。还有一种侑卮,也就是所谓的欹器,这是一种“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苟子&;#183;宥座》)”的酒器,古代帝王用它来戒骄戒满。而由于它的随物而变的特性,又使它染上了随和人意,毫无主见的含义。原出于《庄子》的“卮言”一词,比喻无主见之言,一直用到今天,常作为对自己作品的谦称,含有“漫谈”之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佛教经典《金刚经》里面含有“空有不二”的哲学思想。在佛教看来,“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没有,而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金刚经》中所说的有和无,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样的东西,有无只是空的二面而已。佛教说“空有不二”,意思就是指有和无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不能看到空就否认有,也不要以为有就否认空。  相似文献   

19.
石冬梅 《保定师专学报》2005,18(1):88-88,90
吕蒙“白衣渡江”的说法是对《三国志》原文的一种误解,“白衣”指平民,此处特指普通的船夫,而不是穿白衣服的人。目前一般辞书中对“白衣”和“白屋”的解释也不确切。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