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中蕴含之情。   一、情境迁移,唤醒学生情感积累   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和学习中积累的情感体验,是指导感情朗读的有效资源。因此,调动、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积累并融入朗读之中,有助于读出文中之情。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尽管配了哀乐,引导学生看了送周总理灵车的画面,老师内心产生了失去周总理的悲痛情怀,但学生的情感不一定会与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如果放映学…  相似文献   

2.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凄,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语文教学基本观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通过读.既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这是小语大纲的明确要求。朗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白福伟 《广西教育》2007,(7B):20-21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感情缺失问题 (一)从“诗缘情而绮靡”想到教学中的思想感情缺失 陆机的《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古人所讲的“诗”多指全部的文学作品,作品的妙处就在其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现在我们再学习古文(多数是文言文),也要从感情上做文章。我所说的“情”指的是,作者之情、教授者之情(教师对鉴赏作品的专业的感情理解)、学习者之情(学生对鉴赏作品的个人的感情理解)三种感情的结合。文言文教学,容易出现过分强调“诗”而忽视“情”的倾向,我把这种倾向称为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感情缺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5.
李霞 《四川教育》2004,(10):39-40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情感的亲近功能。这是指教师对学生亲切之爱,对学生情感施于影响的效能。教师的爱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依恋感,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产生情感共鸣。在德育中运用教师情感的亲近功能,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情育情,即以教师的情感“感应”出学生相应的情感。例如,教师对伟人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行,学生也会随之“感应”于内心之中。二是以情动人,即以教师的真挚感情打动学生的心,来提高学生对教师教育的接受程度。如小学语文中《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在范读课文时,把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恋之情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一、说设计理念 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谓之美读。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美,达到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目的,有感情地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有感情朗读主要是把文章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话)。所以要让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意味。  相似文献   

8.
我在《葡萄沟》(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中,立足文本,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紧紧抓住“一大串一大串”“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葡萄沟的景美,从“热情好客”一词中品味葡萄沟的人美,增强对维吾尔族人民的热爱之情,怀着这种感情去朗读课文,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杨云峰 《教师》2008,(24):101-101
一、指导朗读,引导想象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触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旬: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让学生品出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相似文献   

10.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关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中蕴含之情,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1.
一、写进情 我们在写章时都希望写出感情来,但是没有载体是很难写出情感来的。情这个东西在真空中是无法生存的,而是要依托于一定的事或一定的物才能表现出来。事与物都是情感的载体。要在章里写出情感,就应把握好抒情载体,把情感写进“事”或“物”里面去,读读到这些“事”或“物”,就会产生共鸣,读出情感来。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成功的教师注重“浓缩”多种情感与学生进行有深度、全方位的交流。这种浓缩的情感应当包括三种:一是教师的“爱人之情”,二是教师讲授中的“感人之情”,三是教学中的“审美之情”。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将这多种情,传达给学生,并使之内化在深层素质中。   教师的“爱人之情”。一个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教学对象,对学生没有满腔的爱心,他的教学是很难搞好的。只有具有爱的深情,教师才会更好地备课、讲课,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这种爱心会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学生们能强烈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13.
【教小学生读书,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然而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感情了吗?对华丽的文字容易读出感情,而对朴实、简单的文字能体会到深沉的情感吗?小学生们的容颜上似乎显现出感情了。但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了吗?在2007年广西“绿城之春”全国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来自北京的全国小语名师吴琳所上的《去年的树》一课以读代讲,一咏三叹,在如何引导学生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方面,给我们以诸多的启发。可以供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郭庆华 《考试周刊》2012,(79):46-47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情背诵《游子吟》。(二)抓住文中“忙着”、“夜深了”等词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慈爱。(三)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生命中有恩于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会体,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气氛,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形象美、自然美、语文美呢?  相似文献   

16.
《诗经》有云:“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歌咏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声语言虽然是我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但它也有言不尽情,词不达意的时候。许多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就可用“态势语”来表达。所谓的“态势语”,就是用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等交流思想的语言,也有人称之为“体态语言”。课堂教学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态势语”和“有声语言”、“文字语言”平行存在。它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条宽畅通道和重要载体。课堂上,教师用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眼神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中就能收到强化、交流、激励等效果,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无不抒发了美好的感情,体现了真、善、美。阅读这样的作品,就会愉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收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真、善、美情感渗透,使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情感激动,精神愉悦,从而领悟到社会和人生的某些真理,并转化为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力量。   一、读出情感   有人把范读,称之为“美读”,这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8.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因为“朗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新课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总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以达到“情自心中来,言自口中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瀑布》(六年制语文第五册)一课的教学重点。叶圣陶先生的这首诗歌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其中贯穿着作者“听到———远看———近看”时所产生的不同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脉搏把握住。教学中,我抓住七处比喻和三处感叹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效果显著。1.读“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作者未见瀑布,先闻其声,循声而来,心情开始不平静,随着距离的越来越近,心里越来越激动,总想找到合适的字眼表达此时的感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浪…  相似文献   

20.
人物对话是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观照下,“人物对话”有效教学策略是:聚焦对话内容,读出话中“事”;观照对话情境,读出话中“人”;捕捉对话情感,读出话中“情”;揣摩对话样式,读出话中“形”。抓住人物对话,引领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走到阅读的高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