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learning)指的是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形式;而语言习得(acquisidon)则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相类似,它是在潜意识的情形下自然地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语言习得通常是在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比较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根本特征,分析得出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二者的异同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了许多颇具价值的运用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介语”是独立于语言习得者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对系统的第二语言知识,是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生成的语言特征的不稳定组合,它具备三种任何其他语言所持有的特性:系统性、渗透性和动态性. 系统性是指初学者的第二语言并非杂乱无章的语言系统,是界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中介语的渗透性受制于其开放性,在其整个发展期间存在几个阶段,但在任何一定阶段内它不会维持不变,且随着习得者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知识到旧知识的渗透,错误将会被逐渐地修正;中介语的动态性表现在其各个不同但相关的阶段内,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连续系统,而每个阶段都可看作是习得者的一个习得点。  相似文献   

4.
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大致归为两种类型,即基于语言本体的研究范式和基于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范式。两种范式由于关注的焦点、学术背景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解释也各具特点。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既应包括语言本体研究,也应包括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研究,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王娟 《现代语文》2015,(3):108-109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是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下潜意识地掌握语言和学习文化的一个过程。儿童学习语言虽然有先天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后天语言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试从语言观念、性格角色及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进一步促进儿童语言习得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是指这种习得不同于该语言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习得,即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时的特殊规律性。充分认识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对发挥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优势,使他们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都有促进作用。本文在回顾第一语言(或母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对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以下方面作了对比:(1)动机;(2)环境(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和方式;(3)过程(语音,词汇,句子);(4)年龄;从而得出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及差异,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而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引起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首先,本文阐明了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区别,指出其区别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环境造成的。其次,在主体部分文章论述了母语的习得与学习同外语的习得与学习环境的不同,导致地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1,习得与学习的目的不同;2,习得与学习的心理活动不同;3,习得与学习的过程不同。第三方面的不同充分证明了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结论:一个语言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学习动用语言的环境,并提出几点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的运用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语言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向,本从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及与成人量词语言使用的比较,探究了个体量词“个”在儿童口语中的习得机制、习得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层面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条件和实质进行初步的探讨,进一步探究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学习的关系:儿童语言是儿童的一种习得,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体现,而学习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种途径;儿童语言习得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促进儿童更好地学习以更好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内语言能力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对语言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研究;对语言能力与语言教学的研究;对语言能力与语言测试的研究;对语言能力与二语习得的研究;以及语言能力的实证研究等。最后总结了国内语言能力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