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性质及私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房屋拆迁行为本质上应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但是,现行法律对拆迁行为性质认识的错位,行政权力的不当介入和拆迁补偿的不到位是当前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权屡受侵犯的根源所在。所以,应对现行拆迁制度进行调整,将拆迁当事人已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作为拆迁许可的法定条件,废除行政裁决制度和强制拆迁制度。同时,真正实现拆迁房屋的市场化定价,并将对拆迁房屋的补偿范围扩大到包括对相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损失,实现对被拆迁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相似文献   

2.
城市房屋拆迁行为本质上应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但是,现行法律对拆迁行为性质认识的错位,行政权力的不当介入和拆迁补偿的不到位是当前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权屡受侵犯的根源所在。所以,应对现行拆迁制度进行调整,将拆迁当事人已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作为拆迁许可的法定条件,废除行政裁决制度和强制拆迁制度。同时,真正实现拆迁房屋的市场化定价,并将对拆迁房屋的补偿范围扩大到包括对相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损失,实现对被拆迁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房屋拆迁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存在某些缺失,本文主要针对宪法及《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缺失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存在着立法的滞后与不配套,拆迁行为法律定性混淆,公权力不当干预拆迁过程等缺陷。拆迁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目的.本文从立法、安置补偿、行政裁决和公共意见的表达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由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补偿问题,其核心就是行政补偿制度体系的不完善,造成补偿的标准不明确、补偿的范围狭窄、补偿金额偏低、行政补偿程序的无法可依。加之政府职能错位,假公益拆迁之名,行商业拆迁之实,极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只有完善行政补偿的法律体系,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因房屋拆迁引发了大量的争议纠纷,而立法上对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合法性条件以及城市房屋拆迁的补偿问题尚无明确或具体的规定,因此,理论上对房屋拆迁行为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城市房屋拆迁行为从总体上说应是一种公用征收行为,拆迁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是拆迁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标准,被拆迁人因为房屋拆迁所受到的财产损失应当得到完全和充分补偿以体现公用征收制度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拆迁所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使我国的房屋拆迁制度更加完善,如何使被拆迁人得到公正、合理的补偿,是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凤阳 《华章》2007,(9):62-62
城市房屋拆迁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拆迁应符合公共利益也已为我国法律所确立.本文对公共利益进行了一般解析,从我国现行城市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立法现状与问题入手,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公共利益进行了考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角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改造和扩张发展,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拆迁难的局面。对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剖析,政府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有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土地物权制度的特殊结构决定了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模式必然异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我国立法可以采取的三种城市房屋拆迁模式中,包含有四层复杂法律关系的政府主导型拆迁模式最适合我国国情。因此,我国未来城市房屋拆迁立法应以政府主导型拆迁模式为基础,并以协商型拆迁与折衷型拆迁模式为补充。  相似文献   

11.
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前提条件,但公共利益概念的不明确成为政府和民众纠纷的一个根源,所以对公共利益内涵的界定成为了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所涉及的拆迁冲突日益增多,拆迁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使城市房屋拆迁真正成为为国为民造福的好事。本文通过时城市房屋拆迁所涉及各利益方相互冲突表现的总结,揭示了利益冲突发生的内在原因,并针时涉及不同冲突时象提出了协调解除冲突的几种基本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相对于当前形势、城市和住房建设的要求,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档案的建立很不相称。根据已经形成的档案和通过开展各种调查掌握的基础资料,通过整合归并现有资源,建立完整、系统的城镇居民住房档案,以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耕地保护的加强和城市可供土地的日渐减少,商业拆迁将会替代土地征收成为不动产权利冲突的热点。分析现行拆迁模式下权利规则的弊病,借鉴法经济学者倡导的财产规则和责任规则,构建新的商业拆迁权利规则。该规则应兼顾公平和效率,能够有效平衡商业拆迁过程中各方的利益,构筑新的拆迁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镇供热体制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推进供热商品化、货币化,核心问题是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供热价格必须实行两部热价制,本文提出固定热价与计量热价的计算依据,两部热价比应以建筑节能为目标,鼓励供热用户行为节能。供热计量收费的热量表计量热量应考虑位置及户间传热量的综合修正。  相似文献   

16.
泽宁 《英语沙龙》2009,(3):40-41
加拿大的大城市舒展开阔,这要部分归因于加拿大人对空间的概念。由于土地应有尽有,加拿大的城市横向而不是纵向发展。城里几乎每一栋房子都带有一大片需要在夏季进行修剪的茵茵草坪和至少四棵树:房前两棵,房后两棵。有的还有菜圃。再加上街道两旁有市政府种植的树木,你会感觉城市就是在名剐其实的森林之中。某些城市的鸟瞰照片和无人居住的林区的鸟瞰照片极为相似,能够将两者区分开的仅仪是照片上某座茕茕孑立的四层或者更高层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17.
拆迁问题成为时下广泛关注的问题,而群众上访事件又以拆迁最具代表性,因此,对城市建设中拆迁各方行为做出经济学土的解释,并找出存在于各类拆迁纠纷中的共同的制度性诱因。希望这一探讨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拆迁纠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A social problem that low-income people are unable to purchase houses in urban areas has been focus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recent years, public rental houses appeared as a new type of affordable house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ok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rental houses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Current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ublic rental house construction. For example, policy mechanisms are inadequate, the use of funding is not in an efficient way, the location of public rental houses is far away from the downtown, the plot ratio is too high, and facilities are incomplete. There are no appropriate indicators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public rental hou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livable evaluation system in Chongqing, we selected four aspects of relevant indicators as the economic suitability,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social suitability, and life suitability to establish the public rental house 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9.
从新都市社会学的集体消费视角出发,以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为分析对象,重点介绍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安居工程项目、廉租房制度、住房分配的货币化等制度,以及分析来自再分配经济的购房准入机制给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所带来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