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微博参与法制新闻报道日渐成为趋势,并对公众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制日报V"作为细分化的法制新闻媒体官方微博,既有时效性、专业性、教育性和规范性的特色,也存在报道碎片化、互动匮乏、多媒体运用过少等缺陷。本文通过分析微博内容,从传受关系角度探讨微博法制新闻报道的特点,并对微博平台在法制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只有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际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做到“三贴近”,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在新闻报道中,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如何体现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做到非常时期的“非常贴近”是新闻报道中遇到的新问题。 突发性事件中不少是负面事件,具有来势迅猛、影响巨大等特点。因此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变化的进程以及对公众切身利益的影响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热点,这一特殊时期,公众对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贯彻"三贴近"原则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在各类题材的新闻报道中,社会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不间断地保持与民间信息渠道的交流,与公众、民生有着特殊紧密的联系,它们大多发生在普通群众的身上或身边,其题材内容突破了各行业之间的界限,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性,它能最大限度地表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兴趣,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社会新闻的最大特点正是贴近性.  相似文献   

5.
在拉萨"3·14"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西方媒体公然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肆意歪曲事实真相,愚弄、欺骗公众,又一次暴露了隐藏在"客观"、"公正"幌子下的真实面目.本文通过一些西方媒体对"3·14"事件的歪曲报道,分析其歪曲报道的原因、手段及本质.  相似文献   

6.
法制新闻报道和其他类型的报道是不同的,法制新闻在选取材料、切入角度、创新、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和普通的新闻编辑有很大的区别。法制新闻报道有其本身的原则,这是由法治新闻的法制特性所指定的,本论文着重从法制新闻编辑的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我们可以发现,新闻报道对大多数疾病如癌症的患者,都会表现出同情,并褒扬他们与疾病抗争中所表现的坚强精神.但常常对精神病患者会表现出回避、淡漠,甚至嘲笑.研究显示,社会歧视是影响精神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精神病人因病产生耻辱感而"讳疾忌医",并且在病愈后回归社会时屡受排斥.媒体在精神卫生知识传播中的作用犹如"双刃剑":一方面,媒体是公众获知精神卫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媒体未能准确报道也是造成公众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大众精神卫生干预活动时,都将媒体视作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相比,法制新闻在材料选取、切入角度、写作技巧和创新上,都有自己独特性的原则要求,这是由法制新闻"法制"特性决定的。本文着重探讨了法制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法制原则、平衡原则、更改原则和关怀原则。  相似文献   

9.
朱颖 《新闻前哨》2013,(11):61-63
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许多媒体在报道法制新闻时开始了新闻娱乐化进程。暴力、血腥、情色、隐私等内容的着重表现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通过事件本身而获得的法治教育。本文认为人文关怀具有对法制新闻报道定位与定向、设置价值坐标、弘扬与升华人文精神等作用,并对法制新闻娱乐化进程中在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存在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同时还从法制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素养、重视法制新闻报道的选题、法制新闻写作强化公众利益关联度方面对法制新闻报道增强人文关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鹏 《新闻世界》2012,(9):45-46
法制新闻报道主要关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法律现象和法制问题,着重于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律意识和倡导法治精神,强调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规范功能及对公众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情、理、法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概念,传统中国历来把"人情"、"天理"、"国法"用整体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其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礼法格局".在中国法制化的进程中,新闻写作是情、理、法的有效载体,又受到情、理、法的制约.面对法制新闻事件,媒体报道应如何平衡和规范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从极具典型意义的"真假王娜娜事件"入手,浅析当前媒体法制新闻报道中情、理、法失衡与错位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案,以期为当代媒体提升法律与伦理素养,平衡情、理、法的矛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润阳 《新闻世界》2014,(3):106-108
微博参与法制新闻报道日渐成为趋势,并对公众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制日报”作为细分化的法制新闻媒体官方微博,既有时效性、专业性、教育性和规范性的特色,也存在报道碎片化、互动匮乏、多媒体运用过少等缺陷。本文通过分析微博内容,从传受关系角度探讨微博法制新闻报道的特点,并对微博平台在法制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张鹏 《中国广播》2008,(12):76-77
法制新闻报道主要关注与“法律制度”相关的事物和信息,关注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律现象和法治问题,法制新闻报道着重于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律意识和倡导法治精神,强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功能,强调法律对于公众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8,(12)
本研究以"Alpha Go对战李世石事件"为研究议题,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针对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垂直媒体以及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水平媒体进行第三级议程设置效果研究。研究结果明确了媒体的第三级议程设置能够影响公众外显认知,但其作用机制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生产要素进行深度精细加工,建立属性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且水平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影响效果更为显著。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亦可以从第三级议程设置理论有关"联系"的观点中获得启发,由为公众设置"态度意见"转为设置"思维逻辑",培养公众理性客观的思考问题方式,并结合水平媒体的中介化作用,实现新闻报道主体思想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15.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从1972年麦库姆和肖发表在<舆论季刊>上的<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开始,已经成为大众媒介效果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能够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武勇 《青年记者》2003,(3):46-46
法制报道同其他类型报道一样有新闻报道的共性,例如遵循真实性原则。但法制报道存在着自己的特殊性:法制报道姓“法”,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通过新闻手段加以传播,是对法制报道质的规定。只有弄清法制报道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报道普遍性的原则,具体应处理好四个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志红 《传媒》2021,(12):72-73
新媒体时代,传统时政新闻报道如何"破圈""出位"?湖南日报"湘伴"微信公众号深耕时政新媒体领域,始终追求"快一点的新闻时效、深一点的背景解读、新一点的文本表达",从理念、定位、内容、文本等多维度展开创新,构建了一个权威、快速、开放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其实践经验为传统时政新闻创新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新闻道德原则包括:新闻道德的职业原则和新闻道德的工作原则。新闻道德职业原则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搞有偿新闻、不有意混淆新闻与广告、不制作黄色新闻、编辑部和经营部门职责分明等。新闻道德工作原则是指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包括尊重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审慎地评论尚未结案的事件和嫌疑人。因为它强调新闻工作者进行采访报道时必须心想公众权利,所以又称为新闻道德的公众原则。一西方各国对于调解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冲突有专门的法规作出规定,如《情报自由法》、《诽谤法》、《新闻报道特许权》等。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报纸有…  相似文献   

19.
融合新闻报道机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话语生成.本文以《人民日报》疫情期间在其新媒体矩阵中"小人物"的抗疫报道为例,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其微信、微博、抖音平台中的报道内容,使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小人物"报道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小人物"的事迹报道能够让公众感同身受,更能激活社会共同情感,引导舆论正向发...  相似文献   

20.
危机传播的"第一时间"原则不仅仅与新闻报道中的"时效性"、"重要性"等特点相互呼应,而且是遭遇危机的主体占据权威信息源、设置报道主题和报道基调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