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冯文强 《小学生》2010,(7):21-21
1阅读方式要有灵活性在阅读课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各项阅读实践,使阅读课变传统的“讲堂”为学生自主参与实践的“舞台”。课上,虽然讲究以读为本,但听、说、写、悟、议,各有千秋;疑、演、画、评、赏,异彩纷呈。如在学了《庐山云雾》一文后,在“出境悟文”阶段,笔者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云雾之美,学生的实践形式多样,课堂显得生机盎然:有自主学习的——或坐着奋笔疾书,或站着深情吟诵;有合作学习的——或挥毫泼黑,你画“轻纱一般的薄雾”,我画“帷幕一般的浓雾”;或结伴同“游”,指指点点,余兴未了……  相似文献   

2.
首先,就散文的语言而言。散文的语言美是多方面的,有的散文语言表现出极强的音乐美,语音上和谐、有节奏,语言形式上讲究对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的散文语言简练、精致,如《爱莲说》;有的散文语言极尽铺排之美,如《阿房宫赋》……在散文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品味其中的美,就既可让学生学习到作家们语言运用上的技巧,又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美在何处,为什么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其次,就散文的情感而言。情是散文的生命所在,缺少了情,散文也就失去了活力。在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3.
李群 《政治课教学》2014,(12):46-48
人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四件大事。吃,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包含了美;穿,讲究服装色系的搭配,其中蕴含了美;住,在乎装潢美观,其中透射着美;行,不忘路边的美景,其中享受着美。可以说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处处需要“美”。不但教师需要美,学生也在追求美。  相似文献   

4.
教本说异     
教本说异■王家安一、换个说法,便成一家之言应用文体写作的教科书,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究竟有多少?没有人作过这方面的精确统计,据笔者所见,至少在百种以上,如《财经应用文》、《农业应用文》、《外贸应用文》、《公安应用文》……这些书籍的共性特点为:一是在“...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篇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6.
“不瘟不火”是个比较常见的成语。瘟,指戏剧表演沉闷乏味,不够火爆,如“这出戏情节松,人物也瘟”。火,兴旺、兴隆,“火爆”即为此意,如“这一场戏的场面很火爆”。整个成语本来用在戏曲表演中,指戏曲既不沉闷乏味,也不火爆。如:“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 (人教社编高中《语文》第 1册杨述《恰到好处》 )现在一般指不紧不慢地做某事或进行某项工作。但是,不知为何,《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均未收这一成语,并且往往被人写作“不温不火”或…  相似文献   

7.
诗应该讲究诗美,散文应该讲究散文美,这是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艾青《诗的散文美》一文的理论缺失主要在于其抹杀了诗与散文语言形式的界限。提倡“诗的散文美”,其消极的影响是导致诗的语言形式美的放逐、诗的散文化的泛滥。  相似文献   

8.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应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诗人爱伦·坡说:“文字的诗可以简单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1848年《诗的原理》)其意是说音乐美乃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这里且不谈“韵律”,只说说“如闻其声”的摹声修辞手法。我国古代《诗经》很讲究音乐美,大量运用叠字摹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关关雎鸠”,“喓喓草虫”,“鸟鸣嘤嘤”,“鹿呜呦呦”,“伐木丁丁”,“坎坎伐(?)”……。《郑风·风雨》最有趣,描写一位女子在风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文教学三法□王永奇吴春香一、依据教材,适当扩展。应用文教学应根据社会需要,依据教材,适度扩展内容。如教“留言条”,可以扩展到教“收条”“欠条”“借条”等;教“板报稿”,不妨顺势介绍“广插稿”“报到稿”“公约”等的写作;教“一般书信”,可采取举一反...  相似文献   

11.
【考点透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年级—9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因此应用文的相关内容也是中考语文的主要考点之一。应用文就是应用于社会公私事务的文字。应用文多是日常应用的。如电报、书信、合同、诉状、计划、总结、通知、启事、章程、日记等。应用文的语言结构多有一定的程式,尤其是公文,不允许各人自己创造一套,这是因为办事要迅速统一,必须讲究一种共同遵守的程式。应用文的内容要简明扼要,真实准确。应用文的语言要简洁明快,不必多加修饰。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报等应用文已逐渐淡出,中考中也…  相似文献   

12.
    
《学语文》2005,(7):24-26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  相似文献   

13.
一、点拨情趣教师必须深入探索教学规律,讲究教学艺术:或组织学生讨论以训练其思维和表达能力;或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以促进思考;或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或创设情境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可这样设计导入,先请学生查成语“讳疾忌医”。学生很快查出它的意思,随即点拨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吗?请大家翻开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便讲了它的出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二、点拨思维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设置…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的要求.因此.应用文的相关内容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应用文就是应用于社会公私事务的文字,如电报、书信、合同、诉状、计划、总结、通知、启事、章程、日记等。  相似文献   

15.
《桃夭》篇的写法讲究。这首诗其中蕴藏的道理,值得我们探讨。《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是相关的,理所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陈帆 《学语文》2009,(6):16-16
历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文章,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赛府的典型环境,包括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如荣国府的大门,荣禧堂的布置等;二是人物形象分析,如王熙凤出场的“辣”,贾宝玉见黛玉的“痴”等。  相似文献   

17.
《秋阳》是一首散文诗。读着《秋阳》,如饮一杯低度美酒,淡淡的,却又浓浓的;读着《秋阳》,如欣赏那支世界名曲《秋日私语》;美美的,而又甜甜的。秋阳好美.秋阳也好亲切.用作者的话说:有如“一个老友的笑容或是你故乡的山水”。这一妙喻令人欣喜而又充满温馨。  相似文献   

18.
《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备课札记宋子江“像这样的写法是可取啊还是不可取”吕叔湘先生在《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一文后面的“作者附志”中说:这篇短文是《书林》杂志约我写的。我因为光就这本书本身写,没有大多的话可说,不妨借此机会谈谈应用文和文艺文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九歌》《招魂》通过生命本身的热烈追求,深情缠绵,豪奢享受,展示了一种“盛”美、“奢”美、“华”美、“豪”美。这在汉人精神和汉赋风格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在美学上,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是戏剧和宴会的,而不是典礼的;是音乐与舞蹈的,而不是文学的因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浇灌的中国文艺的历史上,这种崇尚强的生命力或生命强力的审美追求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20.
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黄焕勋《继续教育》语文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除了备课时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外,还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讲究怎样的教学艺术呢?试谈几点意见。一、开讲艺术讲课犹如写文章。文章开头力求“美”,课堂开讲力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