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著名教育理论家皮亚杰曾深刻的阐述道:学生、教师和课堂构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相比较教师而言,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个主体,我国提倡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教育依然难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更多的时候是"以教师为本",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笔者主要以当下的小学语文为教育对象,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出发,深刻阐述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从而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极端教育主张也相继被推翻。如今,我们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张,这就对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将基于互动式教学应用的必要性,就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改革中的年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理解教育"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它是师生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学生好",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现代教育的行为表现,更是当下社会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职业要求。一、"为了学生好",要求现代的校长、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考,有自我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也应有不断追求现代教育的愿望与素养。首先,学校教育要融入社会,当下教师发展与学生幸福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本质需求。为了学生好,不能将教育落到追逐教育名利上,即不能将"为了学生好"作为追求个人及学校名利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的"精准教育",是指导各学科教学的原则性要求,是基于教育工作者以往对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究的认识领域的又一次深化与发展,是对素质教育与全面育人目标的细化与实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与学的双方是"供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资格证"国考"给师范教育带来极大挑战,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担任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认真研读和把握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相关精神,结合师范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将学生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7.
朱文海 《考试周刊》2014,(93):137-138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使教育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由于初中教育阶段历史"副科"的尴尬地位,课程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矛盾。怎样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突破口在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注意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方式,这就对新一轮教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反思性思维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反思"来提高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也受到了当今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反思性教育实践是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而反思性教学则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要求学生"如何学习"统一起来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教学》2017,(20):14-15
<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1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改强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以传播知识为主,但是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带  相似文献   

10.
郭祥超 《教育研究》2012,(11):98-101
教育实践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两者同等重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做"是教师自觉主动的表现,教师的"不做"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受动性,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有效教育教学指导活动的同时,不做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事,这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自觉性的体现,具有多重意义。培育教师"不做"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教育自觉遵循实践的受动性逻辑,在尽量不破坏教师教育学习者的教学机智原生状态的情况下静待其自在生成并适时促进,悉心培育教师教育学习者的实践信念并引导其自觉反思,积极呵护并适当培育教师教育学习者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1.
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新课程改革,不仅赋予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要求,而且使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的教育智慧不在于自己使劲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勤奋学;好教师一定是教程简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下众位教师切实关注的教育话题,本文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激发并保持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的乐趣"与"合理、适度地要求学生"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背景下,借助远程教学资源如何提升物理教师专业素养,谈谈做法。  相似文献   

14.
<正>对话教学,是基于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通过交谈和倾听实现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新式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马丁·布伯认为:"在对话的教学观中,师生关系犹如牧师与信徒的关系,教师承担着提升学生生命,使其灵魂得以再生的重任。"它要求教师打破过去"满堂灌"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话教学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认清自己的位置,增强"在位"意识,使自身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相得益彰,才能保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教学中,关于教师与学生到底应该谁配合谁,争论由来已久。传统教育倾向于让学生配合教师,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也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移。现代教育倾向于让教师配合学生,但被指责为"儿童中心论"。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师配合学生。这不仅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学的内在需要,也是学生的主体性诉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发挥学生自主性、开展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和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教师配合学生。  相似文献   

16.
互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步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崭露头角,但是,互动教育更广泛、更有效的实施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互动"是一个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互动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一、互动教育的形式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  相似文献   

17.
潘泉 《电大理工》2014,(2):56-57
教育发展到今天,时代在不断赋予她新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教学工作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尊重学生,要细致了解学生,要求教师转变"差生"意识,培养赏识意识。本文响应教育界倡导的"赏识教育",分析了"赏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课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及其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对教师的要求不单单只是在知识层面上,它已经拓展到方方面面,以前只要求教师能独当一面,而现在要求教师要成为多面手。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好每一节课的"导演",让课堂精彩不断。  相似文献   

19.
罗新初 《考试周刊》2013,(57):79-80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知识传授性的,一种是教学组织性的。这两种课堂语言实际上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反映。新课程体现出许多新的理念,其核心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际上对教师,包括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呼唤教师使用情感性、启发性、激励性和商讨性的语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仅仅规范、科学是不够的,仅仅停留在不讽刺侮辱学生的层面也是不够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尽可能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广大教师中来一场"语言革命":重新认识教师语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重新学习教育教学语言,重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育也要具有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实施的是把学生作为"人"的教育,而不是为"考试"而开展的教育。为此,语文教师要着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呢?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