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以华人华侨为主流服务对象的华文媒体积极加入到媒体融合和创新传播的浪潮中.作为中国与世界情感联结的重要桥梁纽带,这些华文媒体坚持以原创内容真实呈现和宣介中国、以新技术促进传播形态的转型升级、与国内主流媒体"共融"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通过积极打造全媒体生态圈,在全球化浪潮中提升了集体话语权,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尚毅 《新闻爱好者》2022,(4):102-104
以海外华文教育课堂教学为分析样本,从中考察海外学生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形态,提出中国国际传播多元化体系建构中海外华文教育四方面的补充赋能作用及其场景传播效应提升方式,助力中国主流媒体营建良好国际舆论环境,赋能国际传播"五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中国广电媒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塑造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形象的重要性。需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新思维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体系,融通技艺提升新时代对外传播效果,复调故事充分彰显国际传播的中国元素,跨界融合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推动中国广电媒体国际传播跃上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长期处于弱势,迫切需要提升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对外传播媒体的平台化转型势在必行.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应依托海量用户资源和新兴媒介技术后发优势,通过传播渠道、媒介形态和文本样态等方面的场景转换,重构对外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和互动关系结构,重塑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进而增强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在活力和外向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背景下,东南亚华文媒体处于转型发展期,其发展面临着东南亚国家政府对新媒体的管制、新媒体相关技术力量薄弱及人才匮乏、华文媒体受众整体萎缩等困境,只有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媒体建设、以视频化表达重塑新闻传播形态、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协同转变以及转变媒体盈利模式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时,东南亚华文媒体的转型发展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华人圈,进入当地主流社会以及吸引新生华人受众。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的新型传播载体———因特网络的崛起 ,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新渠道。本文探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主要聚焦于网络在传播领域的异军突起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影响。文章以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传播为切入点 ,从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的潜力着手 ,进而论及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 ,加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之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的传播路径有很多,借助标识体系展现城市魅力,增强城市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实现城市文化自信的创新路径之一。洛阳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借助影视作品的生产与推广,创新城市文化标识体系的传播形式,通过融媒体矩阵拓展标识体系的传播渠道,将有助于完善和优化洛阳城市文化标识体系的传播路径与传播效果,帮助同类文化古城更好地完成城市转型,提升城市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张培 《传媒》2021,(3):77-78,80
移动媒体时代,文化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等成为文化传播新的关键词,如何快速转变思维,实现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当前国际传播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实践,重点分析了移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契机与策略,以期为优化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寅 《出版发行研究》2018,(6):86-88,92
海外华文媒体数量多、分布广,但大多数规模小、影响弱.近年来,华文媒体在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如何透过有效手段改善其生存状况、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至关重要.《欧洲时报》凭借建构全媒体传播渠道、强化与国内外媒体合作等有效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值得其他海外华文媒体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当前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精准阐释中华文化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关键步骤;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对外传播者.  相似文献   

11.
叶造 《东南传播》2023,(3):68-70
联合海外华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国际传播的重要课题,业界和学界对此已经展开积极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本文结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组织“一带一路”沿线3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成立丝路华媒协作网,举办“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活动等对外传播实践,就协同海外华文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策略进行探讨,从实践中总结出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传播渠道的融合性等具有实操性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23):42-47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海外华文网站迅速发展,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本文比较了我国境内中文网站、我国对外传播外文网站、传统海外华文媒体,分析海外华文网站在我国对外传播中的比较优势:与我国境中文网站相比,海外华文网站的覆盖范围更贴近我国对外传播的目标对象,其传播身份中立,更易为传播对象所接受,同时,它有机会覆盖国内中文网站不易到达的人群;海外华文网站与我国对外传播外文网站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落地"问题上,即媒体信息能否真正为目标覆盖范围的受众人群接触到;海外华文网站与传统海外华文媒体的比较优势突出体现在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章晓英 《传媒》2016,(2):56-58
英国视文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十分重视文化传播,尤其是对外文化传播.英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是个系统工程,其中媒体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英国政府和民间媒体力量紧密结合,形成了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强大的对外文化传媒体系.本文以英国政府主管的电影和广播电视以及民间组织体系中的报业期刊和图书出版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对外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15,23(6)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5年5月22日在京会见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 刘奇葆说,海外华文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希望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宣介中国发展变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5.
晏彦 《传媒》2023,(16):58-60
地方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平台小、资源少,如何能突破自身局限“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塑造国家和地方形象?本文以广西日报社为例,分析其近年来发挥地域优势,依托海外华文媒体建设广西云·东盟国际传播联络站,推进区域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供地方主流媒体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河文化传播是继承弘扬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作为官方媒体传播平台,学习强国平台在传播内容上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报道,聚焦黄河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意义;在传播方式上通过场景叠加与渠道整合,聚焦黄河文化的多媒体传播与融媒体传播;在传播策略上通过滚动式传播和交叉式传播,提升了传播的连续性和长效性;在传播对象上兼顾受众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实现了全民普及覆盖、聚焦核心受众的传播效果。学习强国平台的黄河文化传播策略是当代媒体传播的典型范例,对整合传媒资源和打造主流传播渠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曹旺儒 《传媒》2018,(9):61-63
自1854年《金山日新录》在美国旧金山创刊发行以来,作为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特力量,海外华文媒体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海外华文媒体一向是华人华侨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以美国为例,近八成华裔经常阅读华文报纸,而25%左右的华裔偏好华语电视节目胜过英语节目.近年来,随着我国构建新型对外传播格局不断深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海外华文媒体扮演了"先锋军"的角色.从整体上看,华文媒体遍布世界五大洲,只要有华人社区的地方,就能看到华文报刊、华语电视和广播.但就个体而言,由于人力、资金、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许多华文媒体的影响力有限,一些华文报刊发行量仅有百余份,出了几期便草草停刊.海外华文媒体肩负着向华人华侨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责,并在宣导"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透过有效手段改善其生存状况、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至关重要.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欧洲时报》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本研究将总结其运营经验,为其他华文媒体提供《欧洲时报》在发展中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8.
从新闻文化学的视角来看,任何新闻媒介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传播,而新闻媒介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其自身亦表征为一种传播文化。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是日发行量将近19万份、连同网络读者在内拥有庞大受众群体的一张华文报纸,不仅是当前新加坡最大、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华文媒体,更是众多海外华文传媒中影响力最为显著的媒体。《联合早报》承载了众多转变成为海外少数民族的海外华人的族群诉求和文化寄托,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的现实生活和共同心理精神上,面临着代代相续的传承与异域他乡的变异,作为海外华文传媒的翘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政治传播的主要目标是联系群众,为实现人民解放做充分的前期准备;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任务为政治认同的塑造与国家化传播体系的建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政治传播表现为传播内容求实化、对外宣传主动化等多方位传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对内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特点。百年来,依靠党中央领导与全体人民的智慧凝结而成的政治传播宝贵经验,值得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0.
马红梅  高倩 《中国出版》2023,(20):55-60
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前提保障和精神力量,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传播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文化传播视角,剖析中国式现代化下乡村文化传播体系构建的六大原则,通过聚焦文化传播和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机理,探讨文化传播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定位和内在机制,破解文化传播困境,提出以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