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文化记忆机构在记忆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体记忆建构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本文以复旦大学医学图书馆开展的抗疫展览信息实践为案例,结合深度访谈、现场观察、资料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全面剖析医学图书馆在抗疫集体记忆建构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总结抗疫实物史料展中与集体记忆建构有关的展品的核心属性——中介性、社会物质性和时空性;然后在综合考虑抗疫集体记忆建构的三方主体策展者、捐赠者和参观者的基础上,探究其所涉及的主要信息行为;最后基于活动理论对GLAM抗疫集体记忆建构中信息实践的关键要素和流程进行深入挖掘,依据不同的活动结构将其分为四个子系统:内部协作系统、叙事交流系统、外部分工系统和双重框定系统,并对每个子系统在形塑集体记忆中所产生的信息实践进行分析。图7。表2。参考文献56。  相似文献   

2.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导致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纪念空间的生产.在纪念空间修辞结构中,空间的景观设计往往与特定的空间使命系在一起,即通过集体记忆的制造来完成既定的国家认同.本文运用空间视觉修辞与民族志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考察抗疫展是如何通过物的语言和空间的语法进行疫情叙事和记忆建构,进而完成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抗疫展通过空间视觉构成、空间组合方式、主体互动方式,共同铺设了一个集疫情叙事和记忆建构为一体的展陈空间.抗疫展中,集体记忆的生成与延续不仅通过展品自身及空间叙事来书写,更重要的是抗疫展本身作为记忆的源泉,共同强化了参与群体的记忆实践与情感召唤.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记忆是全球性的,如何建构和保存我们对疫情的记忆,影视作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广受海内外受众好评,也展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记忆是全球性的,如何建构和保存我们对疫情的记忆,影视作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广受海内外受众好评,也展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5.
邱巍 《东南传播》2022,(11):108-110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媒介形式的出现正在改变人类集体记忆的留存方式,尤其是承载个人记忆的口述史纪录片采用平民化的历史叙事,将个体、私人的经历转化为受众共通的集体记忆,拼凑、还原、呈现历史真实;同时以集体之名,唤起情感共鸣,实现受众认同。从媒介的生产行为即纪录片本身的创作角度出发,以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为支撑,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乡土情怀视为大众共通的集体记忆,借助媒介建构历史真实、连接个人与社会记忆,进而以情感为桥梁达成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其中,《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跨过鸭绿江》等剧突破了艰深的历史题材模式框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中成为“破圈”代表作。其成功之处在于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层次挖掘与艺术化创作,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产品将过去的事件信息在现实中再现还原,并以此影响当下中国人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不过,无论是当下社会中“唤醒”的集体记忆,还是借用媒介记忆的机制来延续记忆序列,最终都是要经过不断沉淀成为底层记忆,发挥接续并完善记忆场域的作用,为“红色故事”的影视创作开拓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季静 《今传媒》2022,30(2):78-81
近年来,以《山海情》为代表的主旋律电视剧打破了刻板、宣教的藩篱,在收视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该剧用人物经历召唤集体记忆、用精良制作增强艺术真实,做好宏大叙事下的精深细节刻画;通过精准的视听符号选择、乡土情怀与时代精神的碰撞和融合,打造价值内涵丰富的视听符号体系;选择具有真实原型的代表性人物,从能被观众理解的共通性情感入手,以真实故事改编与观众真诚对话,为之后主旋律电视剧的策划与创作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怀旧影视剧在集体记忆的塑造和建构方面较为典型,本文以韩剧《请回答1988》为例,从符号、仪式和叙事三个方面阐明该剧建构和呈现集体记忆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一改传统主旋律影视剧“身居庙堂”的刻板印象,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年龄世代、兴趣圈层的传播桎梏,获得了受众青睐。本文从观剧评论入手,结合影视内容,采取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软件探寻其在观影过程中形塑的多元身份类型。通过梳理观众的自我身份,阐释了《觉醒年代》如何借助影视文本再现集体记忆,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完成观众的自我身份建构,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外,对其热播“出圈”经验的分析,也为今后同类题材作品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苏桂霖 《东南传播》2021,(12):127-129
从《水浇园丁》到《北方的纳努克》,我们无不感受到影像复现现实的魅力,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更多的是"讲故事"以及提倡朴实无华的纪录和对自然光效的使用.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纪录电影的创作当中,同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专题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格里尔逊模式在我国电视专题片中已然形成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种"程式"同时也对纪录片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桎梏,但非虚构依然是其重要的基础."搬演"与真实的二元关系、"上镜头性"以及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契约"在纪录片叙事中的新涵义依然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许娟 《东南传播》2022,(3):53-56
论文运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理论,剖析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纪录片栏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忆的媒介建构。论文分析电视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唤醒与重构功能,使《国家记忆》建构了具有政治文化属性的、为集体共享的国家记忆。栏目借助符号表征,从历史维度搭建了集体记忆的国家框架,采用重现、缝合和互动的话语策略将不同的政治文化记忆弥合,构建了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在国家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受众又透过对国家记忆的确认、补充和传播加深了记忆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12.
李晨 《声屏世界》2022,(4):39-41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以改革开放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家庭为缩影,折射中国从计划经济到逐步开放的时代变迁;以"家国同构"的春秋笔法,呈现"70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集体记忆.文章通过梳理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分析以该剧为代表的年代叙事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记忆传承与中国故事书写,探讨影视作品如何通过建构集体...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和元素。大众传媒在塑造、重现大众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凝结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国家认知、建构国家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为例,探讨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重构大众集体记忆的方式,分析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最后总结《国家宝藏》对重塑集体记忆、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医疗剧是电视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类型之一,而《外科风云》是本年度最为值得关注的医疗剧.在这部电视剧中填补了以往国产电视剧的空白,在行业剧表达上注重个人价值的言说,并给观众呈现出了客观真实的医患关系,人物塑造也更加真实丰满.  相似文献   

15.
方言剧是以本土地域文化为创作背景,通过方言来言说生存在本土地域空间内市民生活的特殊剧种,观众可以通过对剧中地理人文景观和市民生活风貌的描绘来感受城市风貌及其精神内涵。本文选取重庆方言电视剧和方言栏目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重庆方言剧叙事与重庆城市形象建构间的种种策略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重庆方言剧通过以方言为主的叙事语言、平民化的叙事立场来建构重庆城市形象,真实地展现出重庆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的城乡结合的城市风貌以及仗义豪迈的市民个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为研究对象,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分别从高度、深度、广度三个角度切入,研究其在全媒体时代主题立意、单元剧架构、现实主义创作、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的传播策略,呈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成果,对讲好、传播好中国故事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集体记忆重构具有良好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社会生活剧大热,《小欢喜》《都挺好》《安家》等引起观众的热议,这些剧展现了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密切关注的种种社会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美学出发,探讨近年来社会生活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以及呈现的艺术的本质世界和艺术创作者的心灵之灯.  相似文献   

18.
宁茜翎  宁如柏 《视听》2022,(2):75-77
电影《长津湖》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多项票房纪录,其制作和发行功不可没.该片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叙事,成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倾力打造战场体验,极大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拨动了国民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剧组全力进行宣传策划,激发民众的观看欲望;精心挑选上映时间,契合观众在...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惨痛历史。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慰安妇"群体近20年才逐渐受到关注。公众对"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形塑与强化,媒体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1995年到2018年以"慰安妇"为标题的新闻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慰安妇"报道的文本特征来分析其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造构着"慰安妇"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公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  相似文献   

20.
张静 《新闻前哨》2023,(6):41-43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帮助观众回顾历史、唤醒记忆的年度大剧。本文从记忆理论出发,以媒介记忆理论为基础,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家国叙事特征,并解读了该剧如何通过平凡的故事内容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来唤醒观众的记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观察发现,该剧立足于“民间视角”,聚焦人物命运和家庭变化,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寄托了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