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构建了新的社会形态,大量丰富便捷的"免费"服务宠惯了受众对新闻和信息的接收意识,精英式的文化传播转瞬就进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文化的阶层鸿沟被网络媒体填平了些许.  相似文献   

3.
刘洋  王楠 《声屏世界》2017,(3):53-54
习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讲话精神给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带来全新的启示.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要成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就要承载民族文化与艺术追求,注重文化传播与受众培养,关注社会热点传播价值信息,把握编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大踏步走向前台.互联网时代多种媒体形态联动发展下,继"公民新闻"、"用户生产内容(UGC)"等新闻生产形式后,"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进一步成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新图景.本文以《十堰晚报》原创系列报道《晒晒照片里父辈那些感人的故事》为例,从策划、采编、传播三个方面探析用户参与视角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张瑶 《传媒》2018,(5):49-51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之一,意义及美学建构需要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进入受众视野,接受受众的解读与评判.所以,受众是电视剧传播活动的对象,也是决定电视剧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传统电视剧而言,传播者或创作者负责提供叙事环境与情节设置,受众则通过进入环境、调动审美情趣、参与情节发展,最终完成审美体验.创作者与受众之间通过作品,即电视剧建立联系,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作品中的角色之间的联系也同样通过作品建立.大众传媒时代,受众身份单一,主要是被动的接受者,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观众逐渐转变为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连娜 《东南传播》2011,(5):54-55
"红段子"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以来迅速被大众接受并自觉参与到创作和传播中来,这说明"红段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红段子"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受众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创作和传播中读者和作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红段子"不仅符合受众的期待视界,并且其创新模式更加超越和拓展了受众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吴丹 《东南传播》2020,(4):75-79
"万物皆可嗑"的"嗑文化"作为饭圈亚文化的一个分支,整体表现为一种对文本或人物角色关系的过度阐释及拼贴假想,并借由新媒体技术在网络空间的多元社群中传播和集聚。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及访谈发现,网络空间的"嗑文化"通过多种模糊修辞构建了隐匿的规则话语体系,"事后再书写"的内容生产与再生产带来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也营造了基于自我想象的、真假难辨的信息空间,多元社群"圈地自萌"既重构了参与者的社会关系,也在情感动员中隐晦地完成了新的赋权与规则确立。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污文化"在低俗文化的土壤中滋长,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推崇."污文化"起源于民俗市井,通过关于两性内容的隐喻和暗示等形式传播,现在成功地借助互联网公共言论领域培养了一批信仰娱乐至死的"污"合之众,成为一种现实和虚拟两重空间的语言常态和嵌入式互动路径.本文着重研究"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互联网传播特征,分析传播各方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裴敏 《东南传播》2021,(6):91-94
新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推使亚文化领域发生变革,二次元作为青年亚文化中受众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一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从一开始的小众边缘文化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由于二次元借助互联网特性主动建立了壁垒明确的圈子,其"大众化"过程也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外部力量冲击的"被大众化",到主动抓住机会发展更加丰富的文化与经济的"主动大众化"的两个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二次元同时也在实现自身圈子的重构,以一种新的形态区别于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0.
手机媒体、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发展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大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以山西这一特定区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总和为核心的三晋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也必然发生改变。本文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对三晋文化传播的策略:增加三晋文化传播的形式,以博客、播客、BBS论坛、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为多种形式,实现全媒体空间的立体式、交互式、开放式传播;增强三晋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以互联网环境为传播机制,要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在网站制作、程序创作的过程中,增强观赏性、审美性与趣味性;同时增强三晋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是主要的受众群体,接受对象发生改变后,要有效针对青年群体进行自媒体方式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给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广阔平台,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向的复杂性,也很难有效指导广播内容生产及其传播效果提升,认知传播学重视"人"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与左右。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遵循认知传播规律,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容生产者;把握广播的媒介特色,创作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声音文本;努力打通各种传播渠道,发挥"人"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明确受众身份,内容生产引领受众与细分受众并行,聚合受众内容生产力等,都是有助于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创新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李晓柱 《青年记者》2016,(35):90-91
如今,大众阅读已经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字符号的内容已经不能完全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如何使广告文案中文字与图像、技术有效结合,提升广告传播效果,成为广告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问题. 视觉文化时代广告传播急需图文结合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现代人厌倦文字阅读,需要各种色彩鲜明和内容夸张的图片不断冲击视觉系统,激发感知欲和触动神经,补充日益缺乏的精神给养.  相似文献   

13.
姚珺 《新闻传播》2012,(1):61-62
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哲理,一直受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赞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理想,甚至有人认为出现了文化断层的不良现象。因此,传统文化需要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传播途径。本文根据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关注于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试图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相联系,通过实例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社会开始转入了消费时代.市场导向与新技术的发展为国学的当代传播注入了动力,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国学传播景观日益转向"奇观".国学文化媒介产品愈发追求商品化;图片化转向引导媒介文化的生产不断视觉化,造成了文字传播的倒退,对国学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藉此,受众应正确对待当代媒介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媒介文化生产者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促进国学在当代的良好传播.  相似文献   

16.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文化之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如何借助电视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博物馆里的文物重焕新生,在观众眼中"活"起来?如何让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融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联动,让博物馆类的节目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随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现象的弹幕逐渐出现在大众范围的传播环境之中。弹幕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之一,也证明了网络世界受众共享行为的一种可能性。基于此,提出新媒体时代弹幕文化对新闻传播的意义分析,具体表现在增强新闻传播评论的直观性,实现交互性的新闻媒体传播叙事,增强受众的娱乐性以及有利于公共话语平台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社会.电视文化越来越成为"畅销型"的大众文化而被受众普遍接受.传媒技术手段的更新与商业化生态环境形成了电视文化的类型化特征:制作呈现中解构社会"真实"、受众欣赏中的半强制性"垄断"、商业生态中的强制性"消费"、文化追求中的非个人化"呈现".这些特征最终实现了电视文化"操纵大众"的权威化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