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但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地探索并实践全新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意义,探讨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更好地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较大误区。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服务体系加以解决。特别是应做到面向全体,以发展性为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的教育教学体系;重视个别,以层次性为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的辅导与咨询体系;关注全体,以预防性为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的干预与监控体系;关注学生主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整体的动态教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3.
公益创业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具有可持续运作模式的创业活动.互联网与公益创业教育的结合,能有效缩短公益创业教育与商业创业教育的差距,实现公益创业教育范围和水平的迅速扩大和提升.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模式和“互联网+”模式.比较互联网+公益创业教育的线上授课模式、网络整合模式、网络协同模式,可以发现,互联网+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经历了1.0和2.0的发展阶段,正向3.0阶段迈进.多元主体参与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4.
从进入九十年代开始至今,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经历发展和壮大,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分析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构建宣传体系、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预警和危机干预”体系四大体系探讨了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是新时期通过互联网与社会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和新趋势。基于产教融合视角,提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基础上“互联网+”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路径。该路径通过深度剖析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重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块,形成构建了以互联网为工具的 “企业需求导向+学生专业发展导向” 和“社会需求导向+学生专项实践导向” 相融汇以及“互联网+学校教育+学生实践”相融合的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另外,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产教融合路径注重校内校外联动,形成校企协同推进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培养的全新模式。旨在为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面对逐步迈入大学校园的"90后"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积极构建与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现实的呼唤。在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及互联网将会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工具,互联网作为第四代媒体,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等特点,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其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又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如何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合格劳动者和人才素质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得失成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多年努力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初步形成了“12545”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相关政策解读和广西区情切入,论述了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区域示范、品牌项目示范和学习先进个人引领、“互联网+社区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等五种典型性创新实践,针对广西社区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建立较完备的社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系、不断创新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打造好三支队伍等解决思路,为广西社区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教育在提供便利、个性化、多元化以及低成本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缺乏面对面交流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实施混合式教育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及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阴谋”——教育的一个味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教育理念”,仅仅“教育”二字本身才是理念,教育的涵义不是理念。一切教育作为,都是对“教育理念”的展现,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意义的示现。人,归根结底是味道和境界,人一来到人世间就具足一切,教育不能增加人的丝毫,不能减少人的丝毫,教育不能在人之外团弄出一个人来。教育作为人类文化,它的意义不在于时代,都是对人的阴谋和算计罢了。唯有跳出人的藩篱、时代的桎梏,才能逼近教育理念,逼近人理念,从而把人算计到人的最终家园。  相似文献   

12.
全纳教育是一种现代国际思潮和全新教育理念,旨在消除歧视和排斥,实现全民教育,"有教无类"是我国教育家孔子开创平民教育的指导思想,两者在核心理念和精神追求上有相通之处.本文在探讨两种教育思想生成背景和基本含义基础上,比较两者的异同点,旨在为我国全面实行全纳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摘要: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在经历了“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即“针对身体的教育”)和“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即“通过身体的教育”)两种阶段后,目前出现了第三种解读和认识,即“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为探寻“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背后的教育理念、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等,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印证法等,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短语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解析,阐明了“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等问题,最后总结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的意义与进步,并抛出了三种中译方式供后续研究者参考。研究揭示了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背景。解读出了在“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口号中蕴含的“全人教育”、关注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和理念。研究结果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理念设定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淡薄,学校教育中应增加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偏废.要克服过分强调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追寻,而忽视生命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的教育,没有基础,一味拔高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青少年对自我及他人生命不尊重、不珍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在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征。它存在于人与"文本"意义的相互阐释、纵深展开的过程之中。从而关心个体的需要, 需要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话"中具有开放性、启蒙性及理解性、反思性等特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回馈、教育对象自我对话的提升教育对象的地位,最终使道德教育成为个体的内在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培养新世纪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德育工作正处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如何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破除旧观念,树立"育人为本"新理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积极探索和研究德育工作新模式,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体育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有人去做,去实践,其本质很难用文字表达。这种体育的实践性与文字性表达的高度矛盾,正是体育在人类文明中具有的特殊之处。“体育的本体就是身体运动,即体育以身体运动本身为目的。”这样表达体育的本质既可以在操作性上排除被动运动、生活自理和工作等非体育,又可以在价值层上净化体育思想、保持体育的纯粹性。在哲学上,我们应处理好体育的两对矛盾:一、人的身体或意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人”与“物”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反复思考,我们才能从当今的体育现实中汲取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8.
19.
"隐性课程"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献资料研究法,从理论上探讨了“隐性课程”的基本概念,并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影响因素,认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潜在的化性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领域里应有效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是对传统的续接、扬弃、补充、整合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基础教育改革思想理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应单一朝向西方.基础教育阶段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