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尔库塞就相关传播语言的仪式化问题所作出的讨论,为传播研究留下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遗产。文章对于这种讨论作出了清理,认为,马尔库塞阐发的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主要是:“既定真理”的“唤起”;语言的“封闭”;表述的某种“实施性”。  相似文献   

2.
荀子从“人能群”“人之生,不能无群”社会学思想和“性恶论”的人性论观点出发,认识到了传播的活动的不可或缺性。荀子认为传播的“不教无以理民性”“神莫大于化道”的巨大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了传播的负面效果,因此他的“隆礼重法”也被应用到传播活动中,主张对传播活动进行伦理规范和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3.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学者对其的研究多从其思想和译作两个角度进行,对于严复传播思想的研究则鲜有。19世纪末的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于弹丸之地的日本的残酷现实,使得严复的思想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完成了从器物救国到思想启蒙的转变过程,并通过办《国闻报》最终确立了自己求“通”的传播思想。因此,研究严复的传播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严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对我们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传播活动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自我传播”作为一种基本传播形态的资格的质疑,论述了将自我传播保留在传播基本形态谱系中的根据与意义。作者指出,不但要从认知心理学,而且尤其要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我传播的运行机理,并介绍了弗洛伊德、詹姆士、库利、米德等人学说作为解释自我传播的理论范例的学术意义。作者依据这些范例,从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其他基本形态的传播的全息对应的角度,着重论述了传播对实现个人心态的通泰和谐到实现社会整合的和合圆融的巨大作用,从而提出“大传播”这一概念,并指出要用意义中心的传播哲学来说明大传播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传播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传播过程,因而,“把关人”现象必然客观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角色特征、传播行为以及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决定了其“把关人”的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两级传播流”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有限效果时代,更重要的是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突出个人影响——面对面的交流弥补大众传媒宣传的不足,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信息流”,更是一种“影响流”.本文从“两级传播流”的第二级入手,运用“意见领袖”、个人影响和人际传播等概念,通过对四川彭州宝山村在5.12地震前后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得出人际传播是农村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的结论,并基于个人影响广泛存在的事实,认为在中国农村存在着“两级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学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大 ,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 ,传播的主动权已经从过去的外国传教士转入中国知识分子手中。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国人科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发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强音。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传播不仅为仁人志士批判封建迷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国人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学思想启蒙 ,而且为革命派开展的反清斗争造了舆论 ,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口号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是其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看,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蕴含着“手脑并用、尊重劳动、注重培养劳动者素质”等核心要义,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从现实逻辑看,融媒体的发展给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其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大众化、传播场域虚拟化的时代特征。从实践逻辑看,通过打造传播矩阵、创新传播方式、优化传播生态等实践理路,提升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传播的广度、深度、效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9.
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中共对外传播活动、研究中共领导人有关论述、分析中共有关宣传会议材料等途径,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对外传播思想概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关理论工具作出分析和思考。文章认为中共对外新闻传播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一直将其定位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因而特别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功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共对外传播思想逐步经历由宣传本位向传播本位的转变,巩固并强化对外传播的受众观点和“内外有别”、“外外有别”的针对性原则,注意发扬对外传播“见缝插针、细水长流”的方式方法,倡导“大外宣”传播理念,重视对外传播技术设备作用,并初步提出对外传播的“产业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经典兵书《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在图书馆文献传播活动中也可应用。通过对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文献传播的过程和结构分析,确立了文献传播的主体、客体、受体与《孙子兵法》中的“己”、“兵”、“敌”的内在对应关系,并进一步通过对文献传播活动的障碍分析提出了图书馆运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克服传播障碍的必要性;又从操作层次提出了文献传播活动运用孙子的战略思想作指南而确定的传播主体、客体、受体策略,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传播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传播与广告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广告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因此教育传播与广告传播本质是上相同的,两种传播的要素也是相同的。两种传播在形式、传播目的、传播对象、传播费用上以又是有明显区别的。广告传播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就要 充分利用教育传播的信道、利用教育传播的编码方法、利用教育传播的“传者”。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国际传播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了新时期中国由封闭自守转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文在分析其形成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对邓小平国际传播思想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国际传播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该地区少数民族久远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元素,研究和分析其传播过程中主体的多样性便于拓宽对该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视域,这也是本文选题立意的主要目的。笔者认为重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其传播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本文从其传播背景、主体姿态、传播主体三个方面对传播主体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和阐述,以作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视角出发,分析新媒体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播现状,进而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提出红旗渠精神的传播策略,以期实现红旗渠精神的有效传播,进而扩大红旗渠精神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6.
进化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前后三个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进化思潮成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进化思潮成为民主革命的理论根据;“五四”前后进化思潮异彩纷呈,一些先进人士由进化论转变为历史唯物论,并使历史唯物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词体由唐入宋,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到文人歌舞宴席的过程。从此,这种新兴文体被纳入了文人的视野之中,文人成为了词的创作主力。另一方面,在词的传唱流传过程中,文人也是当仁不让的传播主体。因为无论是动态的歌妓传播,还是静态的文字流传,都与文人脱不了关系。在词的传播过程中,文人不仅以个体的姿态出现,更重要的是,他们表现出了整个“文人”群体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播”是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为目的,以建立一套社会主流文化系统和态势为目标的思想文化传播活动。五四时期新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极其光辉的阶段,也是最能体现“文化传播”概念的理论阐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基本方式,就是一批最先觉醒起来的文化人,通过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文化意识等进行广泛传播,从而汇成新文化运动滚滚洪流。本著研究的思路就是要把历史、文学、哲学、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完全打通,将其统一于传播学研究这一中心视角上,目的是要将新文化运动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都以儒家的观点为代表,对道家的观点,学界一些著名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但都语焉不详。有的认为道家不讲“天人合一”;有的说道家也有“天人合一”思想,但一语带过,未遑详论;有的用“天人观”概括道家观点,有意回避“天人合一”的提法。可见,无论是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层面观照,还是就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审视,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大有深入阐发的必要。所谓“天人合一”,意为人与自然宇  相似文献   

20.
关于道家思想的哲学归属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理由是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道家思想认为派生万“有”的是“道”是“”。也有另一种观点,从审美式的认识角度对上述方法提出质疑,主张从思想的方法论的角度反观之,说明在道家思想中尤其在它的创始人老子那里所具有的唯物主义倾向。笔者赞成后者,特撰文以求教于理论界的方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