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五篇《柳絮词》不仅语意丰厚而且饱含深蕴。它们出自六人之!zr却同写一物,同述一物又各有不同,在“柳”与“我”之间的变换过程中呈现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曼妙情境。这组词中“韶华”与“东风”两词的反复出现,不仅表现了黛玉和宝钗赛词的“对撞”,而且加深了读者对宝琴、黛玉和宝钗三人写作水平及其异样情怀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神不散”有赖于作者巧妙地设置“文眼”。“眼”是一篇散文中揭示主旨的警句,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作者于生活中经过概括与集中,提炼出文章的意旨,又通过一两句含蕴丰厚的语句,即“文眼”,体现意旨,总括全文,把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海师大历史系王廷洽在同题文章中,通过对楚辞中“离”与“骚”用法的统计分析,指出《楚辞》中用作“遭遇”解的文字及用法完全与中原相同,故大可不必用与“离”的意思相反的“罹”、“遭”来解释“离”;《楚辞》中表达诗人“忧  相似文献   

4.
分析近年来我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表现在第一板块中,是把原来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调整为“语言积累与运用”。比较前后之间的“变”,主要体现在把“语文基础知识”变为“语言积累”,不“变”的是“运用”。这表明,考查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仍然是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这部分内容命题的意义和对《大纲》、《课程标准》的误解作一说明。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能起到既“导流”又“开源”的引导作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所以,命题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来设…  相似文献   

5.
《宋定伯捉鬼》选自干宝《搜神记》,《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教材认为两文都在表现人的机智,然而细读起来觉得两文主题大异。“鬼”与“狼”在中国文化中往往都与邪恶、贪心、狡诈有关。然而《宋定伯捉鬼》中的“鬼”并不贪心,也不狡诈,反而让人感到它很真诚、善良。因为该文中的“鬼”始终没有做一件坏事,每当宋定伯问它,它都真诚相告。在“共递相担”中也不嫌定伯“太重”,而深信其“新鬼”,至宛市被“急执之”时仅“声咋咋然”而已,除了哀伤之外也不见有害人之心念与动作,变化也仅变一羊(“羊”在中国文化中却是温顺的代名词),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两篇传统的经典论文入手,对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学之精神作了现代的阐释。于《劝学》中思考当下教师与学生对学之精神,认为“学”不仅是学习的态度、方法、情感;更重要是人生品质与精神准则和生命的诉求。同时在《师说》中阐释了师之德性立场与现代意义,主张以德性、悟性、心灵三维来全面启发与唤醒,进而完成对教师价值与理想学生精神的现代建构。总之,“劝学”与“师说”对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主体上进行了“学”与“教”上做了一些现代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诗性气质是《史记》的重要特征之一,汉初诗歌理论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史记》的创作。“诗言志”的诗歌认识,“以意逆志”与“论世知人”的诗歌解释,“怨”、“美刺”、“连类”等诗歌理论,在《史记》的创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深厚的诗学背景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的著述中自觉地运用了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语法重新解释历史,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所以《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8.
经常阅读语文教学杂志是我多年的习惯,重点读那些耐读的栏目,也是我多年的习惯。如《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语文学习》的“争鸣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学语文》的“阅读广场”等,都是我每期必读的栏目。而《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的“名家论坛”和“文化博览”更是令我情有独钟。 这两个栏目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头戏。自1995年第1期至1996年第12期,计发表大块文章48篇(1995年的“理论广场”栏与1996年的“文化博览”相类),作者都是当代,特别是新时期在各个领域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人。他们中,有著名作家曾卓、茹志  相似文献   

9.
在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时,常常被作者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技巧吸引.于是想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章中最能传神的语言,人们通常称之为“文眼”.“文眼”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点,也是文章内容的精髓.理解与掌握“文眼”,好象开门找到了钥匙,能帮助读者理清文章的脉络与构思,把握文章的内容.而这种“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的手法,朱自清是常用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比较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所要彰显的“情”的不同含义。同时分析文康与曹雪芹对待“情”的不同态度。文康是将“人情”与“天理”时举,以“天理”规定“人情”,以“人情”彰显“天理”,人为地消弭了“情”与“理”之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冲突,并在“儿女”与“英雄”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喜剧的结局。而曹雪芹的思想则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他是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凸显了人生的悲剧,这也是造成两书悲喜异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乡愁——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从屈原咏到李白,从崔颢咏到李清照,从马致远咏到余光中,千百年来几乎无一例外的文人墨客都曾吟咏过这一世间难遁的情感。然而对乡愁诗,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随意的撷取便能够从“举头与低头”中看到思念,从“日暮乡关”中悟出怅惘,从“风柳笛鸣”中听到回忆,从“故乡故土”  相似文献   

12.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13.
“侧尊”是《仪礼》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常与“房”相连出现,多出现于行礼时的器物放置之处。唐贾公彦的《仪礼疏》和清张惠言《读仪礼记》作为对《仪礼》经注作出独到的见解的经典注疏,对“侧尊”的讨论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贾公彦认为《仪礼》中与“侧尊”有关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偶、独一”,另一种是“旁”“边”。张惠言认为《仪礼》中的“侧”都应解释为“独一”。但《礼记·玉藻》对“侧尊”中的“侧”训为“旁”“边”的例子有明确的解释,并非都应归为“无偶、独一”一类。本文基于此矛盾梳理《仪礼》中与“侧尊”和“房”有关的经例,对此问题作出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著名的“约克纳帕塌法”系列小说之一——《去吧,摩西》中借助于《圣经》母题——“爱”与“善恶”,将黑人内心深沉的“爱”与白人缺乏“爱”的情形进行对比,并在基督教“善恶”观的影响下塑造了一批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由此谴责了奴隶制的罪恶和充满铜臭的工商势力对人类传统美德的破坏,体现了基督教文化对作品主题意义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一、《祝福》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镇永远是过新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情是祭祀”。 小说反映的是1911年后农村的现实:辛亥革命依赖由封建官僚地主与军阀所转变的官僚资产阶级,因而农村里封建意识与封建势力仍是主流意识与统治势力。所以,鲁镇一年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封  相似文献   

17.
看《大家》     
《菩提》是杨文冰发表于“前沿”栏目的中篇。小说将对佛教中的“执著”与“放下”、“劫数”与“正果”的探讨放置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座清净被打破的寺庙。在日军战火的胁迫下,大和尚将深具慧根的小和尚——自己的儿子送还俗世逃生、延续香火,此为大和尚之“执著”。而小和尚放弃逃生,为救他人而死。后来日本兵强暴、杀戮了藏在寺庙中的妇女,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课文《猎户》存在着不少语病,举例如下。1.猎罢论功,我的要求不高,最得意是分得一枝两枝雉鸡翎。句中主语“最得意”与宾语“分得一枝两枝雉鸡翎”搭配不当,应在“最得意”后加一个“的”字,使主语变成一个名词性“的”字短语.2.他住得不远,就是那个有三棵老松树的村子,冯岗。句中语病有二:一是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宜把第一句中“得”字改为“的”,把第二句中的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他解释的较强主观性,与他在解释过程中张扬的主体性关联;而其主观性、主体性的突出,又与他标举的解释方法相联系.他的解释方法之一是“见其指者,不任其辞”. 《春秋》有“微言大义”,微言与大义之间存在间距,解释者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破文辞字面义的限制,以把握深微的《春秋》大义.他的解释方法之二是“推见至隐”.《春秋》所记之事与事实真相不合,所谓“讳”,讳之背后的事实真相及其意义隐约幽微,故须推见至隐,突破表面的言和事,以把握历史的真言、真事.他的解释方法之三是“原心贵志”,特重视追及一个人之行为动机的隐微之地.他的解释方法之四是“伍其比,偶其类”,把同类的事、书法、义法加以类比和类推,辨析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相似文献   

20.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