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yanan 《网球天地》2014,(5):14-17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红土比赛,因为先入为主很重要,最初开始看网球的时候正好就是欧洲红土赛季,去过的网球赛事也以红土居多。不久前,法国网协首次在中国举办法网青少年外卡赛,让我对红土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到了法国人对红土的痴狂,他们希望全球都能来一次红土热,罗兰.加洛斯的红土扩张路已经从巴黎走到了北京。  相似文献   

2.
在喜力公开赛期间,我在仙霞网球中心见到了两位穿线师。这是两位穿线高手,我已从侧面听到了一些他们的情况。在二楼侧面的一个过道大厅里,他俩正在忙碌地工作着,一张接待的桌子、一张休息的沙发,两台“百保力”STAR 3型的穿线机,构成了他们临时的工作间。设施再简单不过,但却透着一股不折不扣的专业气息。我想,他们一定很有“聊”头。果然,后来的访谈的确没让我失望。  相似文献   

3.
发球速成     
《网球》2012,(3):94-94
我之前每周都要打一次网球,就是和教练对打,到两个小时走人,出出汗很舒服。不过最近集团说要举行网球比赛,同事说我都打了挺长时间的网球了,就给我报了名。可他们哪知道我是纯为了健身,连发球还不会呢。请问有什么可以速成发球的方法吗?  相似文献   

4.
比赛与人生     
曾经有人说过一场网球比赛犹如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正如人生中有输有赢,网球比赛也是如此。记忆中的那场比赛一直清晰地保存在脑海中,本不该输的比赛在我的轻率和性急之下丢掉了。当时的我似乎丧失了再战的勇气,甚至想过放弃网球。直到一次上网时偶然看到的一句话:生活其实可以很轻松的。  相似文献   

5.
闲话网球     
我是一名网球爱好者,痴迷网球十几载,喜喜好好,痴痴迷迷,欲罢还休。 记得,我是在大二时与网球结下的不解之缘,那是1982年。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看到过和玩过网球。那天,听同宿舍的同学说学校在招收网球队员,于是我便跟着去了。很简单,网球老师将握拍方法和击球要领对我们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示范了一遍,便让我们挨个击了几下球,随后告知录用了。在领取网球时,我听到了两位老师间的对话:“个儿不高啊。”“这孩子虽然个儿矮了一点儿,但协调性不错。”可见“协调性”是打好网球的一个重要条件。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6.
读者往来     
《网球天地》2011,(3):12-12
谢谢你,天地英雄 这一期杂志看到了一些久违的老面孔,令我莫名感动。三十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网球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项在世界上拥有众多拥趸的运动,只是因为好玩而单纯地喜爱。当然我也不知道谁是中国网球界的明星。可以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我对代表着中国网球的专业运动员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7.
何以对先辈     
十三 《围棋天地》2014,(16):M0002-M0002
陈祖源先生是中国研究围棋规则的大家,或许说是第一人也不为过吧。与陈先生相识也有些年了,对他的成果和孜孜以求的研究态度很是佩服。不过实话实说,虽然作为围棋人,对于规则必须明了,但是让我更感兴趣的,常常是陈先生的一些意外发现,比如天地去年也曾经刊登过的,认为很可能是“两淮盐案”腰斩了一段中国围棋盛世的提法,就很有振聋发聩之感。  相似文献   

8.
《网球》2011,(10):152-152
8月12日,2011年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开幕。网球比赛是本次大运会重点项目之一。赛会官会穿线服务团队,Xtreme Racquet Service(XRS)获得中国穿线师协会(CRSA)鼎力支持,召集了国内最顶尖的几位穿线师,为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名的网球运动员提供专业的穿线服务。在9天比赛时间里,XRS共为选手提供了277次穿线服务。  相似文献   

9.
刘彤 《网球》2013,(8):96-97
很多人都不知道,郑赛赛第一次登上《网球》杂志,并不是作为球员而是作为投稿作者,那时候她还只有15岁,自己第一次独自出国去摩洛哥参加比赛,为了打发时间,她在比赛之余写了不少训练日记,讲述和记录自己的见闻。"有一次和《网球》杂志的编辑不经意的闲谈,他就说能不能让赛赛出去比赛的时候写点东西,这倒提醒了我,我说赛赛之前出国就写过一些训练日记,不知道能不能用,后来就发了过去,没想到直接就刊用了。"说起第一次给《网球》杂志投稿的机缘,郑赛赛的母亲郑明回忆道。后来,  相似文献   

10.
网球这项运动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更何况,刚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也是真正的贵族运动,离平民百姓甚远。偶尔见到的网球场地也只是沙土球场。记得头一次见到网球运动和硬地网球场,是在日本电影《生死恋》中。剧中那片球场的地面是硬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1.
《新体育》2005,(1)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愿意去尝,起码是勇敢的。在这点上,李娜是坦率的、是诚恳的,亦是真实的。   记者:经历过从羽毛球到网球,退出与复出。网球带给你的快乐多,痛苦多?  李娜:网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很复杂,又爱又恨,从小就是父母为我选择网球这条路,并非是自己的意愿。随着自己越来越成熟,就越感觉对网球了恨没有别的,因为它占据了我生命中太多的东西,然而它也带给了我经济入,我也说不清楚对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   记者:退役后,你选择了家乡的大学。对大学生活,你曾经有过怎样的憬?  …  相似文献   

12.
是否曾经有人对你说:”网球算什么啊.它根本不算是个体育项目,我也可以成为网球高手。”至少我已经无数次听到过这种论调——包括普通的体育爱好者,以及某些自认为对体育比较懂行的人都这么讲。每次我听到有人说打网球”很容易”的时候.心里都感觉不舒服。  相似文献   

13.
翻开每一本论述网球心理的书,我都会被作者们的苦口婆心所打动,同时也深深为他们展开的网球的另一个世界所吸引。幸亏我是个愿意学习的人,在大部分业余球手甚至部分职业选手都认为网球不过只是个体力加技术的活而拒绝用更多脑筋的时候,我把一本网球心理的书奉为圣经。我对自己说,我相信心理素质…… 我在去南京之前,也算是一个有一点比赛经验的常州冠军,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我本身的运动能力强于在常州的其他伙伴而已,加上一点手感我竟成了“常胜将军”。直到1997年5月,我才在常州输了一场比赛,而当时我已经开始把所有的时…  相似文献   

14.
我的澳网故事.从热情说起。跟央视团队去大满贯现场转播这么多次,第一次遇上了一位对网球有热情的技术人员——小孙。小孙不仅对各国著名球员的名字如数家珍.还对其中一些人的技术特点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和见解。从他第一次走进墨尔本公园球场开始.就拉着我四处合影留念,或者认真向我求教关于网球流派的各类看法。刚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个小朋友很有趣.很逗乐.久而久之他的严肃认真打动了我。我发现自从团队中有了这样的同事,我们的工作都显得更加神圣更有价值感了。  相似文献   

15.
刘彤 《网球》2013,(8):90-91
张军慧说他走入网球这个领域是在2004年的3月,那会儿的他还是网球圈的新兵,对网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他原来是新闻单位出身,搞过教育也做过培训和人力资源,虽然喜欢体育热爱运动,但以前从来没打过网球,对于网球的认识也仅限于知道四大满贯,知道费德勒、萨芬、大小威廉姆斯这些明星,甚至在来到中网公司的初期,他都感觉这只是一项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球的魅力逐渐显现出来。张军慧也开始被这项运动打动,他惊叹子网球文化的深厚,也被球员们的个性所吸引,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几次去大满贯考察,这也让他对网球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甚至觉得,网球在某种程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在《网球》杂志创刊的决策中,我深知网球在国外是一个很受尊重,也很普及的运动,中国的体育在走向改革开放的途中,它必然和网球运动有全方位的遭遇,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办一份网球杂志,对推动中国网球的职业进程,特别是对推动大众的普及,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动向     
《网球》2008,(12):22-22
海宁:我真的不怀念网球自宣布退役后,海宁"人间蒸发"了一段时间。离开网球的这几个月里,海宁说她去真正度了一次假,因为"充满好奇而没有压力"。她很享受现在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8.
以前采访中国网球队、广外l网球公开赛、中国网球大奖赛以及亚运会,我去过广东多次,但接触的人群、采访的主题多以职业或专业网球为主。对于当地的业余网球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东莞一带,早就听说其网球氛围可以媲美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但这更多只是停留在我的概念中。  相似文献   

19.
对话     
《网球》2006,(12)
Q:11月12日一早你跟老虎伍兹见了面,不过第二天你却输掉了和布莱克的那场比赛,是不是这些活动分散了你的注意力?A:我去看高尔夫球比赛的时候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第一场比赛。跟布莱克打球非常困难,我输掉了。之前我们的两场比赛也是以我的失利告终,比赛前我想过可能无法击败他,结果真的是这样,很遗憾。Q:自网球大师们下了飞机,已经有不少人和伍兹见了面,包括费德勒和纳尔班迪安,为什么网球选手都这么喜欢他?你跟伍兹说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南华录 《羽毛球》2020,(5):108-108
以前穿线,都是打球前随便把球拍往球馆小妹那里一扔,打完球再拿回来。后来听球会的领队说他是如何不厌其烦到处试拉,最后甚至买个专门的球拍旅行箱寄到外省去穿线。那么我想问一下,如果我也想穿好一点,那穿线师有什么好的特质值得我去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