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王富仁教授在《古老的回声》中对易安《声声慢》词有精彩的阐析,但其对词作情感基调的把握似有不够妥帖处。其一,他以"淡淡凉凉"把握该词的情感基调不够到位;其次,他认为该词叠字所表达的"心灵感受不具有任何的剧烈性",这也不够准确;第三,关于此词的悲情,他既言其"似在非在"、"若有若无"又说是"一点凄凉"、"半段愁绪"、"哭不出来"、"笑不出来",显然是有矛盾的。这种"旧诗新解",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易安的词心,该词所表现出来的应是一种沉痛的难以排遣的悲情。  相似文献   

2.
电影《二十四城记》通过对五位真实人物和四位虚构人物的采访,以"记录+虚构"的叙述方式,讲述成发集团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一方面,导演采用记录片的拍摄方法,借鉴"电视写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和巴赞、克拉考尔的美学思想,以探索和记录的角度进行讲述;另一方面,导演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让诗歌代替他本人扮演价值评判者的角色,并利用四位演员成功地对观众进行"间离"。此外,在影片中导演用文学语言代替画面语言,通过人物语言、诗歌和音乐,带领观众用"读电影"代替"看电影",在激发观众想象的同时,成功地将整部影片进行段落划分并串联起来。  相似文献   

3.
田壮壮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猎场扎撤》、《盗马贼》、《德拉姆》三部影片是其以西南边陲为题材而拍摄的重要作品,无论是其80年代还是本世纪初的两次"出离"和"走向",田壮壮的电影始终都以它高度"静默"的语言视角、独特的影像题材,沉静地执着于边缘处。在他镜头下的"民族",我们看到的是欣赏、尊重、包容;在他展现的"宗教"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困惑、矛盾,但也可以发现他对信仰的体认——"敬畏、给予和施舍";随着他边缘处执着的行走,我们还看到了平凡而尊严者的静默的"栖居"。总之,田壮壮的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介于多种文化之间而又静默直观的难得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指出未来中国电影的研究途径:一,以包容的,世界性的,比较的态度质疑对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性"的断言。二,在目前对艺术电影普遍持有偏见的语境下,关注更多的大众化、本土化中国电影。三,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性",不仅根植于文本和导演,同样产生于剧院生产体制及受众中。  相似文献   

5.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6.
法国电影Jeux d’enfants(《两小无猜)》是一部笼罩着童话色彩的电影。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可以变得不可捉摸和毫无顾忌,电影中男女主角骨子里天生的"自由"和"叛逆",以爱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这也是导演安排给角色的存在方式。电影中的情节被用来完成属于他们的"存在"。作为正宗的法式电影,有唯美的浪漫色彩,也深刻地传达了对人生存在的悲观思考。  相似文献   

7.
电影修辞是电影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导演风格的彰显。张艺谋擅长运用电影修辞寄寓审美理想,建构电影文本的内在意蕴,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也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他的电影打上了浓烈的"张氏风格"的烙印,其修辞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鲜明突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配置;强调纵深动感的多层次构图;突显隐喻手法。  相似文献   

8.
第六代导演陆川所编拍的故事长片《可可西里》(2004)讲述了一位北京记者到玉树去调查野牦牛队和盗猎分子枪战的情形。就导演陆川而言,它不是一部动物倡导或环境保护影片,而是一部探索人在"最原始"的大自然中生存的精神之旅。但是,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符合动物倡导的创作原则,它涵盖了两种近乎是水火不容的生态伦理哲学论述:一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浅层"或"管理环境主义",另外一种是挪威生态学家阿奈.伦斯发展出来的深层生态学说。在《可可西里》里我们看到了综合了浅层生态和深层生态两种论述的可能性。《可可西里》可以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与佛教慈悲精神的动物倡导影片。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可可西里》提供了一个非西方动物倡导电影实践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电影《末路狂花》成功地将女性主义这一元素引介到以男性阳刚特质主宰的"公路电影"中。影片中的闺中密友塞尔玛和露易丝,本该开始一场愉快的旅行,却踏上了未知的、对抗男性社会压迫的路途。其中塞尔玛的成长体现了女性从女性意识的话语失语、逐渐萌芽、主动抗争到独立自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却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进行了具有主观性的电影叙事话语创作,在体制中坚持自我的艺术表达和美学观念,很好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完全不一样的个案标本。  相似文献   

11.
陈三立作诗有意为奇,努力创造出生新的意象。他通过雷电、秃树、大月等意象,表现内心的孤寂和压抑。他通过落日、饥鼠、瘦犬等意象,表现民生的凋敝,表现对国事的担忧。他诗中的意象带有个人的独特遭遇所造成的心灵创痛,也含有近代社会中文人普遍感受到的悲伤。  相似文献   

12.
《海角七号》创造了台湾电影的奇观。作为一部具有"乡土"气质的电影,它是台湾文化本土化的结果,也预示了台湾电影和社会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电影通过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两个层面,探讨了一种体现台湾本土自觉的身份认同,其所引发的观影热潮,又进一步加剧了对于这种身份的确认。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需要包容面对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 ,李金发这位象征诗的“幽灵”渡海来台湾 ,影响了许多台湾诗人的诗风。为此 ,苏雪林以“巫婆的蛊词”等语诅咒李诗 ,引发覃子豪与她的一场笔战。 70年代 ,台湾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新诗史著作 ,都给李金发一定的地位 ,不像大陆甚少提及或干脆在文学史上除名。台湾的右派与大陆的一些人否定李金发的出发点不同 ,但他们的思维方式表现了惊人的一致性 ,即在反理性、反启蒙即反现代精神方面没有什么本质的分别。  相似文献   

14.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前期小说创作的名篇之一。在这里,他以“物哀”之笔,饱蘸伊豆风情写下了一个凄婉含蓄而又朦朦脆脆的青春爱情故事,其间不渗透着日本古典的审美意蕴。作者于温柔的伤感、波波的哀愁中不懈地寻找其精神家园。浓郁的审美意识流淌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5.
刘铭传与台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抚台期间,积极推进各项近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尤其在台北市政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为近代城市的发展树立了楷模并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6.
潘岳生活在极其黑暗恐怖的西晋时代,一生追逐功名,虽才名冠世却历经坎坷,下场悲惨。其作品主要有诗、赋、哀诔三大类,善于写哀是其作品的总特色。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内容,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往往婉转曲折,高妙绝伦。他的创作以情为宗,真挚深切,哀怨动人,反映了时代生活的风神。  相似文献   

17.
另一种大学竞争力:中国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两次评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中国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其理念精神;到学校开始建立推动通识教育的制度;再到透过制度付诸行动来实现理念及至检讨反省,发现问题从而再修正改革做法。目前各校通识教育的进展不一。中国台湾教育主管当局对通识教育的政策也从鼓励大学开设课程、颁布通识教育的七大学术领城,到组织对高校通识教育的评鉴、评鉴结果向社会公布等等,以期积极改善通识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中国台湾通识教育评鉴的具体做法对我们推行高校素质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相似文献   

18.
陈梦雷虽然一生坎坷,但著述不辍,亦为传承妈祖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他撰有赞颂妈祖神助收复台湾灵迹的赞文,在所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更收载有丰富的妈祖史料,对今天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据时期,台湾海峡并未成为闽台两地僧人交往互动的屏障,闽台两地僧人交往热络,互动频繁,台湾僧人前往福建的模式有:求戒、访师、修行、求学、参访、出家、学仪、弘法、任职、传戒等;福建僧人前往台湾的模式有:募化、开山、弘法、传戒、参访、出家、度化、修行、传法、修寺等。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曾一再强行推行其皇民化佛教,试图切断台湾佛教与祖国大陆的关系,以此改造台湾的传统佛教,由于闽台佛教界有着不可分割的法乳关系,故闽台佛教间的交往互动从未停止过,日本的企图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20.
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地区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内地则反响平平。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造成两岸不同播出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海角七号》具有独特的美学表现,其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构建与超越、空白的合理运用与巧妙设置体现了接受美学在影视创作上的借鉴意义,亦为当今影视创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