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实际上礼制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一体是其根本特点。中国古代礼制传统定型于三代之际,但是追根溯源,还应与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诸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渊源关系。距今8 000年以前,较早地出现于辽西一带的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环壕聚落和早期礼制因素之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1.粟作和稻作。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距今约一万年的农业革命以谷物种植为主干,对中国上古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北方地区早期以粟黍(sùshǔ)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水稻为主,两者都原产于我国。2.蚕桑和丝织。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技艺之始创是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与黄帝时代相当。作为蚕桑丝织的母国,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双洎河流域是黄淮接壤地区,史前农业最早可追溯至裴李岗文化时期,经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气候的转变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使这一带成为我国粟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仰韶文化时期始有稻作农业,但一直到龙山文化时期都没有普遍种植。所以,这一带远古人类的膳食结构都是以粟类的小米为主要食粮,稻米仅是弥补部分粮食的不足;家畜饲养已成为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采集和渔猎已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多元的膳食结构,为人类体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就世界农业起源而言,高梁起源于非洲,小麦和大麦起源于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洲,水稻、粟和黍类栽培植物,则起源于中国。其中,长江流域是水稻的原生产地,黄河流域是粟的原生产地,而西辽河流域则是黍类的原生产地。西辽河地区的早期农业自距今8 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开始发生,中间经过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两个阶段约4 000余年的发展,到夏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达到发展成熟程度,并于同期中原地区的夏商文明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早期国家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汉代以前青海的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以前青海的手工业崔永红青海地区有人类劳动、生息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两三万年前。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拉乙亥文化之前,人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采集和狩猎。河湟地区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至迟于距今5000余年的马家窑文化早期即已开始。勤劳、聪明的青海先民千万年来顽...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的起源有南北不同,北方是旱作农业中的粟和黍、稷,南方是水田农业中的水稻。本文先从北方旱作农业中的粟和黍、稷开始谈起。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考古遗址中的证据:确定农业起源只能依靠考古遗址中的相关资料。包括农业使用的工具、作物的种子以及生  相似文献   

7.
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后,曾是中国古代的彩陶艺术产生和比较发达的时期。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正处在中国史前考古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前半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几乎遍及全中国,不但有许多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年~4...  相似文献   

8.
贾思勰撰写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约公元533-544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科学文化宝库中的珍贵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前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对后世农学影响很大.它在国外也备受赞誉,特别在日本更是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红色农业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是1950—1970年代农业集体化与合作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产物。厉家寨红色农业文化遗产首先体现为农业工程景观与相对独立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各类农田水利工程遗址遗迹、农业建设景观、农田水利系统构成了厉家寨农业文化的物质遗存,借此厉家寨人创造出一个新的改造山区农业、治理水土流失、保持农业高产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厉家寨农业文化资源禀赋中极其难得的红色精神资源。作为新中国红色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样本,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是构筑区域文化产业格局的重要资源赋存。  相似文献   

10.
马婷婷 《文教资料》2011,(23):136-137
陕西韩城市党家村处于关中地区北部.距今已具有670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国北方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2003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但由于年代较久,加之政治经济等原因,党家村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从公共设施、文化定位及周边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十几处红山文化遗存,在聚落形态、社会生活、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多方面,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真实情况,印证了6500-5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畜牧业的繁荣。它们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12.
考古发现,中国东北地区距今5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部,而到了3万年前后则逐渐北移。到目前为止,在黑龙江流域所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迹,主要是沿着黑龙江流域而分布,这种分布一直延伸到黑龙江下游乃至阿留申群岛一带。这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早期人类的遗迹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年代递减。人类到达美洲大陆的时间并非是从哥伦布开始,而东北地区的古人类才是最早到达美洲大陆的人群。东北地区早期人类的文明曙光则是发生在一万年前后。实际上,中国东北地区的早期人类的足迹和文明的曙光,对东北亚地域乃至美洲大陆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遗址而得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辽宁省西部一带是其主要分布地区。6500年至5000年前的气候温暖期促成了红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始于5000年前的气候寒冷化改变了自然环境,致使红山文化衰退。有日本学者称红山文化的主力创造了绳文时代中期文化发展的契机,但是红山文化衰微后带给日本文化的影响不是绳文文化,而是稻作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度有人认为中华文化的图腾祖先是狼,但我国北方的考古学发现表明,熊作为崇拜偶像出现在5500年前牛河梁女神庙之中,而且,与神话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直接有关联的,看来也是熊。再参照北方萨满教传承中的有关熊的仪式、信仰和观念,结合上古时期楚国君王姓熊的事实,可以知道,龙的传人之中当有重要一部分为熊的传人。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文地理环境的产物。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具有不同的文明生成模式。中国由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不仅为农业提供了长足发展的条件,而且为文明的创生与发展提供了保护。从而创造了与西方的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文明发展模式迥然不同的农耕、兼并、融合三位一体的独特文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约在1万年至5千年前,神农炎帝时代发明了农业、制陶和冶金,创造了字,首建城市和礼仪中心,为中华明奠定了经济、化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竹是湖州地区最为重要的林业资源。湖州人栽培与利用竹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的钱山漾文明。早在4700多年前,竹即已广泛参与和渗透进湖州先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且在随后的岁月里,竹的这份参与和渗透愈来愈强大、愈来愈深刻、也愈来愈多元。更其重要的是,自钱山漾文明以降直至当下的漫长历史时空内,竹始终能以其强大的存在,或隐或显地助推湖州区域文化实现一次又一次的新变与转型。换言之,在湖州本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竹子的靓丽身姿和柔美音符,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是竹成就了湖州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和地理学可能交叉整合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地理历史学。地理历史学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集团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包括稳定的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变迁的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求阐明人的集团的历史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统一性,以揭示出客观存在的“地理-历史”规律。中国地理历史学应主要研究受宇宙环境影响的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作用问题,以揭示出“中国的地理-历史”规律。基于这样的粗浅的理论观念.我们将在前辈学者的具体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历史学的角度简要地探讨和阐述中国古典文明的诞生、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历史上的农牧冲突和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峙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