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它要求改变传统伦理的两个决定性概念:(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关心,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赋予它们按照生态规律永续存在的权利。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但这不是传统伦理概念的简单扩展,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环境事务中去,也不是关于环境保护或资源使用的伦理学。它是伦理范…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危机,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误置。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拓展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思想在价值诉求上,从二元对峙到共生共荣,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在价值基点上,将道德关怀从人际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强调对一切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教育活动中关注生态伦理价值信念的养成,一方面要遵循自然,防止理性的“滥用”;另一方面要敬畏生命,警惕盲目的“崇高”。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提倡尊重生命,赋予动物、植物同等的生存权利;自然界具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用道德态度来处理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自然中成长起来的农民诗人彭斯仿佛是大自然的使者,对自然万物了如指掌。彭斯的诗歌呈现出卓越的社会关怀、自然情怀和艺术魅力,他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多重情感,体现了生态伦理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5.
生态中心论作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认为应该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扩展至整个生命系统。森林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中心论不可能绕开森林道德判断讨论对自然的伦理关怀,它包含了丰富的森林伦理思想。大地伦理学认为森林作为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共同体应该得到尊重;深层生态学坚持“顺其自然”的森林管理;自然价值论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森林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的源泉,人类应该关注森林的多种价值的统一。挖掘整理生态中心论包含的森林伦理思想,有助于为构建森林伦理体系提供理论源泉与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的人文转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潮.作为自然科学的地球科学,在"人类世"地质时代,研究地球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显得更加必要,其中地学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地学领域,社会道德责任缺失,地球利益分配存在严重不公正现象,包括社会不公正,环境不公正.这是地球生命受到损害,地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地球资源受到破坏的根源之一.它需要科学的道德原则的指导和制约.地学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道德主体从地学工作者扩展到所有与地学相关的人,它的道德对象从人和社会扩展到生命和整个地球,从现在扩展到未来.因而它是一种生态伦理,即地学生态伦理.它的主要原则是地球利益和责任分配的生态公平正义的原则.它表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承担了不同的道德责任.在开发和利用地球的活动中,要坚守生态公平正义和保护地球的原则,这是一个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7.
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儒家古老的“仁爱”观念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儒家提出“仁民而爱物”和“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 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这是一种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生态哲学资源。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态度。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教化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很少考虑到人对其他生命形式和自然界的道德责任。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范式。它以生态价值论为依据,拓展了道德对象的范围,将人对自然的行为也纳入到道德评价中,为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生态道德教育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教育,促进他们行为的生态化,以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是一种新型的伦理学思想,它把伦理学的世界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人与环境之间,强调了人不仅对同类有责任和义务,而且对非人类的自然也有责任和义务。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员。环境道德原则作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它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原则、环境伦理平等等内容。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设置的,忽视了人与自然和环境伦理的内容,这不符合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将环境伦理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通过教育与教学引导学生树立…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境问题在现时代的凸现,人们在认识人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反思人对自然应有的义务与责任,从伦理道德维度来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彝州)状况,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彝州发展的最大障碍,积极创设生态伦理环境,发挥生态伦理的内驱力作用,对推进彝州生态经济大州建设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作为人类的无机身体,是从属于人性和实践的历史范畴的。自然观的道德意蕴是对将自然置于道德理性之外的传统自然观的反思超越,主张把社会的道德关怀连接到自然界。它强调在"主客统一"和"解放自然"的理论立场上,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其实践启示是,行为主体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应确立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原则的正义取向,从"以人为本"的生存论出发寻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公正和科技伦理为主导规则制约狭隘的功利主义欲求。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多元异质的开放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和道德至善论,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和持久特征。以某一至善论为所有人规定一客观正确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道德底线通过用最为基本的道德义务来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防卫体系,也为人们能够自由而安全地追求自己所欲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至善提供了保障。道德教育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异质的社会里与他人进行平等开放的道德对话,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寻求更加广阔的道德共识,自由地追求至善。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范畴,既反映着生态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社会的伦理。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社会、生态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高校生态德育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就"婚恋诗"来说,汉乐府与《诗经》呈现出较大的不同:汉乐府逐渐丧失了《诗经》中的原生态,人的本真情感部分地被外在的道德教化替代,人性的自然美部分地被宗法伦理所取代。乐府诗中的"婚恋诗"平添了一种在伦理笼罩之下的忧郁与悲剧色彩。无论是意象由自然事物和淳朴情感过渡到人间伦理与社会生活,还是由歌颂原生态的欢娱到拷问"束缚"与"顾虑"中的人性的悲剧,都显出一种原生态的流失。创作层面更是逐渐回避现实,多诉诸想像,借助寓言和其他浪漫主义手法,或者是更具隐喻性的语言来艰难地言说,这也是对原生态的背叛,就原因来看,主要是汉代中央集权,思想开始走向专一,独尊儒术的影响,经学兴起,楚文化的传播,以及汉代文人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