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揭露性报道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何让我们采写的每篇批评性报道客观、真实,让当事人心服口服,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不是每位新闻从业人员都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2.
冯洁 《传媒观察》2003,(2):49-50
当代媒体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所开展的批评报道的实践,对于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道德体系的重构、法律社会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批评性报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部分记者没有完全理解批评性报道的规律,批评性报道本身也存在不足。笔者在工作中感到,一些批评性报道在情绪表达上,存在这  相似文献   

3.
作为采编人员.我们都知道.新闻媒体刊登批评性报道是开展舆论监督、促进作风改进的一个有效举措。但面对具体新闻素材.又对批评性报道应从什么地方入手、要把握好哪些方面缺乏了解,因而讳莫如深、绕道而行。《人民海军》报在从事批评性报道时.有关批评性报道并不是负面影响的代名词、批评性报道要实事求是.注重证据和细节、批评性报道要设身处地为作者以及当事人着想的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4.
徐飞 《视听纵横》2003,(4):113-113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多年来似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新闻媒体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揭露、批评、抨击时弊,抑恶扬善。这样的“共识”几乎把新闻舆论监督与批评性报道划了等号。而笔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实质还应包括正面监督。  相似文献   

5.
张卓 《新闻前哨》2000,(5):15-16
揭露欺诈、强权、腐败、违法乱纪等丑恶现象是人类的普遍心态,批评性报道以其特有的酣畅淋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媒介关注、受众关注和社会关注。媒介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受众对舆论监督日趋强烈的愿望使批评性报道的比重呈现出加强的趋势。人们把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期望更多地倾注在作为宣传舆论机构的媒介身上。这一方面显示出媒介在社会导向上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一个危机初现端倪:批评性报道正在走向失控与违规的边缘。面对众多的新闻官司,对批评性报道进行控制与规范不仅仅是“亡羊补牢”,更是为了掘其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发挥…  相似文献   

6.
易飞  钟贤 《新闻前哨》2003,(1):12-12
舆论监督报道,俗称批评性报道;正面报道,俗称表扬性报道。这是狭义的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就是这个意思。广义地说,舆论监督报道不能称之为批评性报道,它也是正面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鞭挞丑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弘扬正义,其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本文只对狭义的部分作一些探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追求新闻的本质真实是每个记者的使命。然而,新闻报道中的失实现象一直无法杜绝。舆论监督和正面报道都概莫能免。很久以来,正面报道的真实性被忽略,甚至有人认为正面报道不存在真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且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写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8.
连续报道如何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钦 《青年记者》2006,(10):37-38
连续报道即跟踪报道,就是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件所进行的持续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态。①依据报道对象是否具有突发性,我们可以把连续报道分为事件性连续报道和非事件性连续报道。  相似文献   

9.
艾丰先生曾把批评报道的“层次”归为四类:一是摧毁性批评报道。舆论的摧毁对象是重大案件的作案犯罪分子。二是批判性批评报道。批判的是涉及大是大非、严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纪、政纪并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三是批评性批评报道。批评的对象是一般工作中的错误和涉及道德操行方面的问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所谓的批评性报道 ,在国外被称作调查性报道 ,或曰暴露新闻。美国的《新闻日报》编辑罗伯特·格林曾经是一个高级的调查采访记者 ,他在谈及这方面新闻业务对记者本身素质的要求时 ,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 :需要直取要害的才能。目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新闻舆论监督日益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和热门话题。但是冷静观察不难发现 ,同党和政府及人民的期望相比较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批评性报道 ,虽然数量增多了 ,可就其质量尤其是力度来讲 ,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分析其中原因 ,我们会清楚地看出 :是否“直取要…  相似文献   

11.
电视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中影响大、震撼力强、见效快的一种监督方式。如何使批评报道既发挥匡正风气、净化道德、鞭笞邪恶的作用,又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本文试图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 选题:有所为有所不为 批评报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所形成的压力往往给被批评对象造成极大震撼,同时也在观众中树立了威信。是不是所有反面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批评报道的素材呢?答案显然是否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报道采写难,这是人所共知的。被批评,对象因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新闻媒体的批评存有抵触情绪,不仅不愿意配合采访,甚至想尽办法对抗新闻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障碍阻挠记者采访、发稿,更有甚者对记者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那么,怎样采写好批评性报道呢?笔者总结几年的采访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3.
何方 《新闻前哨》2004,(10):68-68
新闻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批评性报道不仅难写,而且极易引发新闻官司。批评报道引发新闻官司的常见情况主要有:传播虚假事实、发表不当评论、表达侮辱性言辞等。  相似文献   

14.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面报道与报道正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这个标题,不是玩文字游戏,也不是绕口令,从事新闻工作的人,现在对什么是正面报道真是越来越迷惑了。有时候我们报纸一篇批评性报道刚出去,相关部门单位的同志便来电要求:“以正面报道为主啊,少搞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16.
真实与真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地报道发生的事实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大大小小许多事情,媒体不可能都去报道,写什么不写什么,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总有个指导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真理。真实与真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实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是对主观认  相似文献   

17.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引发新闻官司的主要原因。采写批评性报道必须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法律规定的同时,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才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张璎 《记者摇篮》2006,(10):31-31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一直是新闻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也能突出反映出我们对普通大众的关注程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对灾难的报道一直是遮遮掩掩,把灾害视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新闻题材,把突发事件的报道看作负面报道,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表现为:一是报道不及时,应该报道的没有报道。突发性事件的起因短时间内难以查清,部分地方政府往往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做报道”,从而扼杀了报道的最佳时机。1994年11月27日,阜新艺苑歌舞厅发生火灾,烧死233人,由于几个有关政府部门对要不要报道,如何报道的意见不一致,耽误了信息发布的…  相似文献   

20.
陈航 《军事记者》2003,(10):17-18
军事新闻工作的应急反应机制,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设立,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在总政治部的统一部署下,集中组织协调军队各大媒体(解放军报、新华社军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及军内各大单位的媒体宣传机制。回顾近年来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军事新闻的应急反应机制都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98年抗洪报道来说,军队媒体是第一批进入一线的。特大洪水突如其来,人们自然特别关注水情、汛情、险情和灾情,以及沿江军民能否战胜洪水渡过难关。军队媒体每天以最紧张的动作,把汛情、险情和灾情以及军民抗洪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